大学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处理办法
2021-11-21张大治
张大治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引言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差异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每天中国的大学都在强调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真谛需要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找到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能够深度挖掘学生的受教育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中西方都提倡赏识教育和惩罚教育,而其对于不同教育类型的界限相对比较模糊。
1.大学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背景
西方更看重作为个体的人发展的进程,将人的独立发展性至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完全主张突破人的个体性,维护个体的自由脆弱。这导致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教育传统与复兴对于人类权利意识的影响显著。西方文化差异更加张扬,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西方的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内产生了融合,也产生了冲突。中国现代大学教学,既需要融合西方教育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倡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遵循传统的教育内容,讲究德行教育作为衡量人才高低的重要标准。
2.大学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结合的不足之处
2.1 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众所周知,西方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相对比较完善,多年的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在融入西方文化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融合了不同高等院校教育的多元化思路,使部分教育活动出现了形式化主义严重、粗制滥造的不当局面。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高校建设步伐缓慢,师资力量不足,投入经费较少,直接困扰着高校教师教育活动和教研活动的展开。
2.2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大学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既然是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之下进行教育教学,那么就应该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西方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氛围相对比较活跃,情境性、活动性和教育实践性互动非常多,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亦师亦友。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且与学生共同探讨很多问题,目前大学教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模式统一,虽然导向性作用确实很强,但是却缺乏了创新的依据和创新的思路。
3.大学教育教学中基于中西方差异的教育改革应用策略
3.1 以西方式的人定胜天带动东方式的顺应天物。西方的教育思想特别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是特别适用的教育指导思路,源自于基督教教义的战胜自然的思想,特别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大学教育教学中应当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提升观念,并将这种理念上升到教育的理论研究高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自行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又要领会东方教育思路中顺应天物的发展理念,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完善不足的同时发挥自己学习中的优势,而不要一味的制定不现实的发展目标,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习计划。
3.2 以赏识教育带动因材施教教育的实效性。因材施教是将教育对象分成不同的层次依据,其个性化特点较为清晰,概括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在中西方均有相关的内容,但是赏识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一句鼓励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把不利的原因告诉学生。在大学教育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到底因什么而进步、进步体现哪些方面应该让学生熟悉了解,因材施教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面貌擅长什么,未来应该朝向哪个方向发展。以赏识教育带动因材施教,教学生的分类和分层做得更为细致,将成为大学教师制定教育体系和教育设计日常工作计划的依据,因材施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过于焦躁,而是应该有节奏的、有节律的缓步前行。
3.3 使爱心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在大学阶段,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建设步伐明显变慢,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在高校进行爱心教育的内容不多。而在西方的教育进程里,爱心教育是持续进行的教育内容,爱心教育从来不会因为学生的年龄增长而停止,西方的教育体系的爱心教育鼓励了其创新意志,具有持续的发展后劲,而且乐意帮助他人,形成了全员提升的教育氛围。中国的高校教育同样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取长补短、方便自己、方便他人。教师有教育资料的整合及共享意识,学生也有基于爱心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的自我发展概念,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进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分析教育资源,寻找教学中的知识点漏洞,并且规范地在教学中解决这些漏洞,实现逐一击破。
结论
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又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的教育基础思想更为张扬,东方则含蓄而内敛,基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效的融合,大学教育工作者要遵从教育的实际规律和学生的学情,了解教育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认知教育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规律,既要符合人伦教育规律,又要符合教育科技进步的规律,还要符合教育实践水平提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