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背景下小学美术书画教学策略分析
2021-11-21周潘泓
⦿周潘泓
素质教育理念与美术课程的结合,使教师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形式的弊端,开始主动地拓展新渠道,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而书法和国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不仅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丰富的美育元素,在为学生讲解美术知识时,教师也要主动地挖掘教材中的书画内容,引导学生在分析书画中发现美,在探讨书画中感悟美,在自主创作书画作品中创造美,从而真正发挥书画的美育价值。
一、问题引导,让学生发现美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的工具,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都是直接根据美术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在思索问题中,完成对美术理论知识的建构。而在引导学生学习书画作品时,教师也要围绕书画作品,以及背后的美术理论,为学生设定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明确的方向下,对书画作品和美术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便在解答问题中发现书画作品中的“美”。
以《王羲之与<兰亭序>》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王羲之具有很高的书法成就,《兰亭序》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这一书画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知道哪些与王羲之有关的故事呢?”“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呢?”“行书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行书的艺术韵味是怎样的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后,能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兰亭序》这一书画作品的艺术韵味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感悟行书之美。
显而易见,教师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对书画作品进行赏析,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加速学生的赏析进度,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二、合作探讨,让学生感悟美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风采的人,在进行艺术鉴赏时,也会基于自身的艺术素养产生不同的想法,如果教师不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势必会让学生固步自封,无法从更广泛的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感悟。所以,在美育背景下指导学生赏析书画作品时,教师应当主动地根据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学生搭建合作探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共享彼此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书画作品进行欣赏。
例如,在《认识中国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较为一般。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使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之后,围绕写意画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幅菊花图,并为学生设定赏析菊花图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菊花图的用笔技巧等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换彼此的想法中,能够全方位地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再为学生设定自主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对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以便学生可以拓展自身的欣赏角度,提升感悟美的能力。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美术素养,为学生组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能够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共享彼此的欣赏角度,以便每位学生都可以站在更广泛的角度完成对书画作品的赏析,真正地提高感悟美的能力。
三、自主绘画,让学生创造美
在书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应当意识到,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绘画的技巧,让学生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实现创造美素养的发展。对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创造的平台,让学生拥有释放创造美的空间。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讲述自己创作的思路,以及绘画的过程,以便学生获得创造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展开书画作品的艺术创造。
比如,在教学《山水画》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山水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并引导学生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笔法、用墨和用色等知识,为学生进行自主创造铺垫基础。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自主创造的任务,引导学生用生宣纸画出一幅表现近、中、远景的山水画。在学生画完后,教师再为学生搭建展示山水画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讲述自己的绘画构思,便于其他学生了解一幅画的生成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美的成就感,也可以从他人的绘画过程中汲取经验,学习不同的创造山水画的技巧,从而增强表现美的能力。
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书画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方法,并为学生搭建绘画的平台,能够让学生拥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以便学生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总而言之,做好书画教学,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有效整合的重要途径,而在美育视角下开展书画教学,应当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书画作品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导向,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书画作品中的独特之美,以便美术课堂开出绚丽美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