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及转化策略研究
2021-11-21钟纯清
⦿钟纯清
课堂教师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增进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表达和提供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等功能。教师在课堂提问的目的具有多重性,旨在维持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朝好的方向发展。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发现,目前针对教师提问或课堂提问的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提升提问的技巧或方法,学生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研究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分析更是屈指可数。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大多数是由于某次学习或实践过程中经历失败没有及时总结和改正,受到失败的困扰导致接二连三的挫败后失去学习信心,最终学习积极性不足和自我认识不清晰。小学数学学困生与其他学困生相比具有其特殊的属性,一方面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心理调节和情绪管控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数学学科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导致小学数学学困生在面临课堂提问时作出准确的回答存在很大的困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A校20名四至六年级数学学困生在应对课堂提问的亲身体验和收集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写作的方式,整理学困生真实体验素材作为本研究支撑。尝试通过以上方法剖析学困生体验和寻求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的体验描述
对A校四至六年级随机抽取20名数学学困生在应对课堂提问的亲身体验进行访谈和真实写作,经过整理提炼,得到普通小学数学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内心不安与主动逃避
体验一:经常在上数学课时,自己总是不知不觉就走神了,等醒过神来老师正在开始找人提问: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我顿时开始紧张起来,内心忐忑不安,想着希望不要点到我,可是老师好像能读懂人心一样,总是能够点到我。
体验二:每当老师说要找人回答问题时,我总是伪装认真计算题目或通过其他方式来逃避回答,心里默念不要叫到我,祈祷老师不要看我,但在偷瞄老师“扫视”的时候总是能四目相对的“中枪”。
通过上述两则体验可以发现,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对教师突然提问感到惊慌失措,坐立不安,缺乏自信,是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的常见现象。教师在发现学困生的异常表现后对其进行提问,主要是出于及时纠正或提醒的目的,但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学生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多给予耐心和包容,如果教师恶语相向只会造成负面强化,导致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
(二)从渴望到失望的转变
体验三: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差,但有时候老师在提问时我刚好能够确定正确的答案,我的不自信总是让我不能够第一时间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经过点名几个同学的错误回答后,此时我激情澎湃,我非常渴望老师能够叫我回答问题,但总是有同学在我幻想老师叫我的时候举起手来将问题回答正确,最终收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这个时候我总是很失落,之后对课堂发生什么也没兴趣,提不起劲来。
小学学困生内心比一般学生更加希望得到关注和肯定,但总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及时抓住或缺乏自信错过展示自己的舞台。应对课堂提问学生的心理会根据现实情况而实时发生变化的,特别是针对学困生而言,难得的机会却又错过,从激动到渴望到最后的失落,多重因素掺杂进一步影响了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三)迫不得已与寻求帮助
体验四:每次上数学课总是很紧张,担心老师会提问我,希望今天的课老师不会叫到我,可是没多久老师就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故作轻松地站起来,认真地回忆老师所教过的内容,但想着想着真的好像记起来了,就是不敢确定,既然站起来了也不能不回答,就吞吞吐吐地说出答案,之后听到同学说是对的,内心突然轻松了。
体验五:数学课上我总是犯困,但又害怕老师提问。前两天,老师正在讲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知识,我又在犯困,突然听到老师说:现在请一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祈祷老师不要叫我的时候偏偏让我回答,我根本不知道,但我只能慢慢站起来,假装在复述问题,突然同桌同学小声告诉我:“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我听到提示后马上按照同桌给的答案进行回答,之后老师示意让我坐下,我想应该回答正确,真的多亏了同桌的帮忙。
学困生虽然害怕数学课堂上的提问,但实际上在平时上课中仍然会认真听讲,记下上课提及的知识,当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真正面对老师提问时能够不退缩、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针对这一类学困生时务必注意进行肯定和积极性评价,引导学生突破自己提升自己。体验五的学生本人是明显无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学生作答后老师就让学生坐下并未加点评,老师的做法缺乏有效性和启发性。
(四)常态受挫与惯性受罚
体验六:数学课上我经常处于游离状态,老师在叫我的时候才回过神来,但是看到老师的提问我知道不会,只能低头沉默。老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说,这道题我刚刚讲过了你就记不住,肯定没有好好听课。听到老师的批评我总是觉得很丢脸,想逃离恐怖的数学课堂。
体验七:老师总是喜欢在上课前点名背诵定理公式,最近新学的圆柱圆锥的面积体积问题总是很难记住,但是老师要求如果记不住就要在课后罚抄公式定理“一百遍”。前两天数学老师像往常一样叫人起来回答,我心里一直祈祷千万不要叫我,结果老师果真没点到我,我很庆幸躲过一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关注学生的专注程度,但不能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全程认真听讲,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本身精神不够集中,对课的内容兴趣不高,因此针对学困生无法作答时要考虑除了主观不认真听讲以外还包括客观因素,不能一味选择批评与责怪,更重要的是耐心引导,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同理,通过强制性的惩罚手段表面上能够起到有效作用,但是机械性的背诵方式与教学规律和教育科学明显不吻合,很难持久性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通过科学合理,有趣的方法进行引导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五)有色眼镜与淡然置之
体验八:数学课的计算推理是我学习上最痛苦的一道坎。数学课上老师提问,谁上来把这道方程解开?时间慢慢过去没有人主动上去作答,我终于鼓起勇气完美地解出这道方程。老师和同学都用疑虑、惊讶的眼神看着我,也许在他们心里差生永远都是差生吧,他们根本想不到我最近天天花很长时间去练习解方程。
体验九:我不喜欢数学课,但数学老师总是在我出小差、不认真听讲的时候叫我回答问题,我已经习惯了站起来沉默,懒得回答问题,老师只好让我坐下,下课后到办公室谈话,而我也已经摸透谈话的套路,不管老师怎么谈话批评我都习以为常。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纠正和改善,学困生在学业上将陷入越来越深的泥潭,最终不可自拔,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老师和周围同学习惯用有色眼镜去看学困生,实际上极不利于学困生的改善与发展。针对学困生的漠不在乎,老师除了有责任心之外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如体验九中表明,学生拥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提问和谈话已无法起到纠正作用,这时就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智,适当进行鼓励与表扬,用心感化使学生融入集体。
二、影响学困生课堂体验因素分析
(一)教师作出的回应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作出的回应是影响学困生体验的主要因素。教师的积极回应能够给学困生带来正面情绪和良好体验。相反,教师的负面回应也将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都能给学困生体验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同学的表现与态度
同学的表现与态度也是影响学困生应对课堂提问体验的重要因素。同学的积极态度与肯定支持,营造全员积极回答的氛围,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有效帮助学困生获得良好体验。相反,同学消极的态度和不友好的表现,则更令学困生产生不良情绪和不好体验。
(三)成绩不是唯一因素
通常来说成绩好的学生应对课堂提问会有更好地体验,学困生会获得不良的体验。通过分析体验描述,让学困生回答基础性且难度不大的问题往往有利于他们获得更高的体验效果,因为他们通过正确回答得到老师和自身肯定。因此,成绩不是影响学困生应对课堂体验的唯一因素,更关键的要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技巧等因素。
三、转化策略
(一)积极引导与缓解氛围
课堂提问能够反馈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接收信息,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但针对学生应对课堂提问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体验时,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引导与缓解氛围,消除不良情绪,不能只注重权威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二)以生为本与理解宽容
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面对课堂提问时往往更容易通过各种逃避和伪装的方式避免自己“陷入尴尬局面”,同时由于精神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等各种因素造成作答效果不好或不作答的情况。作为教师要清楚了解到学困生的特点,不要不分场合、不讲理由地进行批评惩罚,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多一分耐心与呵护。
(三)个体教育与举一反三
课堂提问是进行个体教育的重要时机,针对学困生教师应该在其应有水平基础上进行提问,促进其认知上有所提升。学困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对自己而言是一个挑战,获得良好的体验不仅可以让其增强信心,同时会感激老师增强向师性。因此,教师的回应和处理方式是决定因素,同时也会给其他学困生进行“代替”强化,带来良好的体验的效果。
(四)教育机智与情感交融
课堂教学情况瞬息万变,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也千变万化。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每个学生的体验都不一样。特别是小学学困生在应对课堂提问时的心理情境更加特殊,有紧张、有渴望,有失落、有漠视,教师应该发挥教育机智,妥善处理和回应,用情感贯穿教学过程,心灵交汇与情感交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从而收获学习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