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2021-11-21贺辰陈荟宇梁芝栋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观体育教师体育

贺辰 陈荟宇 梁芝栋*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2.郑州工商学院体育系 河南郑州 451400)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目标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造成体育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模式。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比较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强调提高身体素质,片面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己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及学生自身的要求,新兴的拓展训练课程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该课程引入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时间较短,能教授该课程的教师较少,因此该课程的师资来源主要还是体育教师,鉴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必然会给授课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该文针对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进行分析论证,以便为广大拓展训练教师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和传统体育课程的比较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又成为制约体育教学改革的“绳索”。比如,在项目设置上,传统体育课程大多是球类、操类,武术类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小,而且一旦选择某一项目,至少要学习1个学期,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学科功能决定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过分强调和关注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重复练习,教师反馈强化,学生再重复练习,枯燥而且练习强度较大。在评价方式上,往往以技术动作的表现优劣为评定成绩的依据,特别注重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中的行为目标,以致于体育课程被学者称为“良马场”或者“马戏团”[1]。这些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沉重的负担,造成学生普遍怕上体育课,厌学、逃学现象经常发生。拓展训练以其“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模式,通过让参与者亲历活动来达到激发潜能、磨炼意志、强身健体、熔炼团队的目的。

2 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观念的要求

2.1 从体育到学校体育再到拓展训练课程的重新审视

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通常没有理解体育的真正含义。1917年,毛泽东提出了“体育的真义”,强调体育的本质在于强身健体,而不在于传授技能[2]。1979年,林笑峰首次提出“竞技不是体育”这一具有革命性的观点[3],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震动,但并未被大众所接受。随后诸多学者都认为健身是体育的本质,体育就是健身的教育或增强体质的教育,这就是真义体育[4,5]。既然体育是健身,是增强体质,学校体育课程就不是“马戏团”,更不是“良马场”,而是要通过体育课,努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且能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中,因此学校体育应该是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新兴课程——拓展训练,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锻炼身体,磨炼心智,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

2.2 从教师中心论到人本主义教育观再到复合主体论的理念更新

“教师中心论”这一教育理念由来已久,西方在古希腊时就盛行体罚学生,我国的夏代就有了体罚学生的刑具,这些都是教师中心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到了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才真正提出了“教师中心论”这一教育学理论观点,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教育。工业革命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剧增,要求教育要立竿见影地培养出大批合格的标准人才,于是教育实践也只能强调“教师中心论”,以保证所谓的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尤其要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的理念也要发生改变,要强调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在儿童时期,强化“教师中心论”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初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所面对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中心论”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应该极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支持学生进行积极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像是人本主义教育观,实际上“教师中心论”隐藏了起来,要侧重文化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传承,这就是叶澜先生倡导的“复合主体论”的教育观[6]。拓展训练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当前的需要,而且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贯彻“复合主体论”的教育观。

3 拓展训练课程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3.1 设置情境阶段对体育教师表达能力的要求

在设置情境阶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任务情境中,并熟悉相应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突出表达能力。教师的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其中口头语言是核心。口头语言表达时,有时语调要高低起伏,有时语速要快慢有序,有时语词要诙谐幽默,有时还要借助肢体语言的配合。比如,“松树和大树”这个项目,为了使学生学会认知(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讲解时要做到浅入深出,语速较快,通过不断变换主语来考验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对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语言表达方式要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融入情境中。

3.2 完成任务阶段对体育教师组织能力的要求

在此阶段,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组织上。学生在完成任务阶段时,教师要退居幕后,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培养学生共同生活和做事的能力,教师只在必要时对课堂进行恰当地干预。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行为目标,尤其要注意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7]。当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时,教师要进行鼓舞和激励;当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时,教师要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取得的额外的成绩,教师要给予恰当中肯的评价。教师要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快速作出反应,进行恰当地干预,这些都是该课程对教师组织能力的新要求。

3.3 分享讨论阶段对体育教师引导能力的要求

分享讨论阶段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引导能力上。在该阶段,教师应该学会聆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同时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抓住学生任何细微的心理变化,运用正确的、积极的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经验知识[8]。对学生总结归纳出来的正确经验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并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教学效果强化,使学生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总结出来的错误经验,教师要热心、耐心、细心地进行干预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该错误经验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已引起学生的警戒。通过师生分享讨论阶段,教师要科学、积极、合理地引导,使学生获得丰富、印象深刻的经验知识,以便能够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4 知识迁移阶段对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基本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9]。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要通过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来体现。在该课程中,既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育知识,又要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承,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将体育活动典型化、艺术化[10]。比如,为了磨炼意志,练习平板支撑,可以举例某踩踏事件;为了培养拼搏精神,可以举例艾哈瓦里的事迹等,来丰富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虽然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教育就是要点滴积累、润物无声。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 结语

拓展训练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体育观、课程观。在教学行为上,要着重培养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及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功能。

猜你喜欢

教育观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教育观形成的一般过程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