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现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2021-11-21邵慧丽袁小伟代流通
邵慧丽 袁小伟 代流通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现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
邵慧丽1袁小伟2代流通3
(1.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3.广州铁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调查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体育锻炼和压力应激反应现状,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避免产生恐慌心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低运动量人数为80.2%,中运动量者12.4%,高运动量者7.4%,压力应激反应轻度占比17.9%,中度占比44.9%,重度占比37.2%。男女生压力应激反应(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居住地方距疫情区远近的同学压力应激反应在轻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压力应激反应与居住距离和运动时长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疫情期间运动量较少,主要没有掌握居家运动的方式和技能,对待运动不重视;大学生对待疫情普遍存在压力应激反应,且运动与压力应激反应存在相关,在一定时限内运动时间越长压力应激反应越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项目分配学生运动时间,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
新冠肺炎;高职院校;大学生;压力应激反应
2020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问题。众多高校开设心理线上课程针对学生恐慌心理进行治疗,缓解学生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10年间多组人群的横向调查显示,较高水平的体育锻炼与总体幸福感、低水平焦虑和抑郁以及总体积极情绪呈正相关[1]。长期的适量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皮质重量的增加,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神经细胞的运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其保持充分的能量供给,提高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学生因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各项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体育运动一直作为减压增强体质的良好方式,在疫情期间一直被推崇,体育运动中的哪些方面主要影响心理情况也是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高职院校大学生压力应激反应情况调查,以期根据他们心里现状进行有效干预,为各高职校增加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应激反应,提出有效建议[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读高职院校学生,在广东就读的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借助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与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结合一般资料问卷(居住省市、性别、年龄、年级、居住地是否离疫区较近等),通过问卷星以网络形式面向全国大学生进行发放,共计收回1940份,其有效问卷1924份,有效回收率99.18%,其中中包括25个省份。
1.2.2数理统计法
数据通过问卷星官网平台导出到Excel中,整理筛选后导入SPSS.21中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对居住地与性别、年龄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检验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压力应激反应主要采用事件影响量表(IES-R),共22题,其中包括三个分量表侵袭性症状、回避症状、高唤醒症状。回避量表与侵袭量表得分总和在0-8分为亚临床,9-25分为轻症,26-43分为中度,44-88分为重度[4]。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采用主要包括三个维度、运动时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量是由时间、频率、强度三者相乘所得,强度和频率每个维度分别计分为1-5分,时间计分0-4分,运动量的在1-19之间为低运动量,20-42为中等运动量,大于43为大运动量。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变量组别样本数(%) 性别男1019(53) 女905(47) 年级大一345(17.9) 大二864(44.9) 大三715(37.2) 经常居住地方离病例较近是36(1.9) 否1888(98.1) 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低运动量1544(80.2) 中运动量238(12.4) 高运动量142(7.4) 年龄 21(18,24)
此次调查中男生所占比例大于女生,男生占53%、女生占47%,其中大二学生比例较高,占44.9%,居住地离病例较近,主要通过疫情定位地图来查看,经常居住地方附近小于1公里的都是属于是的范畴,占比较少,仅占1.9%,其中有两位学生患过新型冠状肺炎。参与体育锻炼运动量低运动量占比最多,为80.2%,高运动量最少,占7.4%,被调查学生年龄在18-24岁,平均年龄21岁。
2.2 大学生疫情期间应激反应情况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在对待应激反应上数据占比不同,男生在应激反应轻度38%高于女生33.9%,中度男生51.1%低于女生56.1,重度男生10.9%高于女生9.9%;不同年级在应激反应上趋势相同,集中在中度应激,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中度占比达到54.5%、53.9%、52.4%,占比一半以上,以重度占比最少,分为为12.2%、9.4%、10.9%;经常居住地离疫情病例较近的在应激反应轻度25%上低于超过1公里的人36.3%,在中度上50%低于53.5%,在重度上25%高于10.2。不同运动量应激反应也有不同,在轻度应激反应中低运动量占比最多为35.5%,中运动量占比最多为39.5%,中度应激反应中,低运动量占比最多为54%,其次为高运动量51.4%,重度应激反应中,中运动量占比最多为8.8%,其次为低运动量10.6%,见表2。
表2 不同变量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应激反应
变量组别N轻度%中度%重度% 性别男10193851.110.9 女90533.956.19.9 年级大一34533.354.512.2 大二86436.753.99.4 大三71536.652.410.9 居住地离病例较近是36255025 否188836.353.510.2 运动量低运动量154435.554.010.6 中运动量23839.551.78.8 高运动量14236.651.412 总数 192417.944.937.2
高运动量的学生在压力应急反应方面反应轻度和中度的低于低运动量和中运动量的学生,这与内啡肤假说理论相一致,体育锻练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排作用(消痛并出现欣快感)的化学物质,内啡肤引起的这种欣快感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它消极情绪的程度[5]。所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压力应激反应,最低为轻度应激反应,适当的应激反应会增强人们的防范和安全意识,过度的应激反应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应予以重视,为学生返校做好心理辅导。
2.3 大学生压力应激反应与不同性别和疫情的距离的比较
进一步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男女生在疫情期间压力应激反应分别在轻度、中度、重度上均P>0.05,二者无显著性差异,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压力应激反应无显著性差异,二者之间相似;居住地方离疫情病例远近在轻度上P P<0.05,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距离近的反而在轻度应激反应较小。见表3、表4。
表3 不同性别应激反应T检验(M±SD)
男(n=1019)女(n=905)TSig 轻度19.35±3.0320.30±3.05-4.100.92 中度33.18±4.3533.05±4.500.480.34 重度49.02±6.6648.22±4.360.980.26
表4 居住地离疫情病例远近与应激反应T检验(M±SD)
是否TSig 轻度19.67±1.8019.77±3.09-0.100.02 中度33.22±5.4533.11±4.41-0.100.22 重度48.44±5.9048.67±5.75-0.120.84
2.4 压力应激反应与性别、疫情距离、体育运动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压力应激反应主要与居住地疫情重灾区距离(r=-0.052,p<0.05),压力应激反应与体育锻炼时长呈负相关(r=-0.045,p<0.05),与年龄和性别(p>0.05)无显著性相关,见表5。
表5 相关性分析
年龄性别居住地与疫情重灾区的距离体育锻炼的强度体育锻炼时长体育锻炼次数压力应激得分-.018.029-.052*-.007-.045*-.018
由此可知体育锻炼时间长增加压力应急反应相对会减少,这与分散注意假说的理论一致,分散注意假说中一个重要理念是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分散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分散对自己焦虑和挫折的注意力[6]分散注意假说的基本前提是,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诺瑟等的元分析显示(Norhtetal,1990),长期的体育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能分散注意同时令人感到愉快的活动更有效[7]。
这说明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人们的注意力会被分散,运动时间这个过程中影响人们的压力应激反应,减少了对自身压力应激反应的关注度。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建议采用应激系统论的观念,以系统心理干预技术与运动处方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法减缓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以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的目的[3]。
3 讨论
表1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疫情期间学生体育锻炼量普遍偏低,其中1544人是低运动量,占80.2%,通过环境观察和部分学生访谈发现,多数学生体育锻炼比较少的主要原因有几点:(1)疫情期间外出活动受限,运动场馆的管制,运动场所要求佩戴口罩,在运动过程中呼吸受阻,难以达到锻炼效果,影响锻炼质量,因此多数学生避免外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2)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较少,缺乏运动技能的知识,本身熟练掌握的运动技能难以在家中进行,运动缺乏指导与帮助,单独家中跑步难以满足运动需求;运动团体的缺乏,在学校群体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陪伴更能激发运动热情,家中缺少同龄人的鼓励与共同参与,进一步降低了运动的热情;(3)疫情期间假期安排的合理性较差,疫情期间假期时间延长,学生活动主要集中在家中,以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为主,锻炼计划被打乱,睡眠不规律,白天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锻炼时间;体育锻炼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意志力,大多学生体育锻炼意志力较差,运动量相对较大的项目进一步消弱锻炼的自律性,意志力的薄弱也成为阻碍体育运动的重要一方面。因此在大学生开学之际,高职教师网课要针对性地根据学生要求安排一些适宜居家训练的运动项目,根据学生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恢复,之后讲授一些运动技能,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运动机能,并养成运动兴趣,坚持让学生进行运动打卡,以有氧运动为主,拉长时间距离、分享健身视频,让学生形成有规律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适度的压力应激反应能增加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过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业水平下降,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次疫情情况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应激反应男女生轻度应激反应占比分别为38%和33.9%,中度应激反应占比高达51.1%—56.1%,重度应激占比9.9%—10.9%。调查发现,压力应急反应相对来说对学生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超过了轻度应激压力范围的学生较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时进行心理辅导,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治疗课程,各班级辅导员思想上进行引导,心里疏通,定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身体情况,并给与指导和帮助;教师督促学生定时开展不同运动量的运动锻炼,每天根据疫情实时情况进行播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疫情情况,不传谣,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由以上研究可知,体育锻炼时长与压力应急反应呈负相关(p<0.05),运动时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压力应急反应减少,进行体育锻炼会使人肾上腺素提高多巴胺增加,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类化学物质,其增加与心理情况密切相关,对心理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有氧和无氧的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焦虑,虽然效果不如药物治疗,但是能起到缓解和辅助的作用,运动时间的增加能缓解心理压力。
4 结论
4.1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量普遍偏低,低运动量者显著多于中高运动量者。
4.2学生普遍存在压力应激反应,其中中度压力应激反应反应显著多于轻度和重度者。
4.3压力应激反应与性别不相关,与疫情距离和体育运动的时长显著相关,其中与运动时长呈显著的负相关。
[1]徐慧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中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3):2-3.
[2]曲天敏,苏浩.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6):4164-4165.
[3]王玉秀.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应激反应性的特征及干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219-223.
[4]叶盈,杨可,傅静.丧亲事件对丧亲者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611-3615.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2-313.
[6]赵洪朋,于青.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42-44.
[7]颜军,翟一飞,蔡先锋,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237-240.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and Physical Exercise of Students in Polytechnic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eriod
SHAO Huili, etal.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510430, Guangdong, China)
2020年校级教改扩招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清远省高职基地体育实施精准化教学路径研究(XJGZKZZX202034)。
邵慧丽(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