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升语文思辨力
2021-11-2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姜 昊
一、抓住认知冲突,深度激辩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得到某些看法,由于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阅读经验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产生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抓住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点,以此为核心设置开放性问题,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展开辩论,在讨论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发现学生对廉颇的看法存在矛盾,有的学生认为廉颇性格鲁莽,虽有将才,却刚愎自用。但是也有学生认为廉颇有着知错能改的一面,值得称赞。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矛盾点展开询问:“如果你是蔺相如的话,你会选择原谅廉颇,并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既和课文有关,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发挥余地。例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性格宽厚之人,他大度能容,所以不管廉颇是怎样的人,他都会和其成为好朋友的。”该学生反其道行之,从蔺相如的角度入手思考。还有的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入手分析:“当时强秦在外虎视眈眈,如果赵国人再不团结,就会让他人有可乘之机,所以蔺相如以大局为重,还是会和廉颇成为好朋友。”还有学生从廉颇的性格入手,认为:“廉颇比较豪放,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单纯之人,这样的人其实还是值得一交的。”他们分析角度不同,但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在争辩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统一看法,而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更好的思维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他人的看法,反思自己的看法,看看是否有可以借鉴利用的地方,此外还要注意抓住对方思维中的矛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辩论。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二、打开多维视角,发散迁移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都有丰富的内涵,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获得的感悟也会不同。所以教师要尝试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出发,展开发散思维,这样就能让他们读出别人意识不到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教师设置了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大家看看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说的是什么?作者为何要采用‘玉壶’和‘冰心’这样的比喻呢?作者既然是送别,为何不多说说怀念之词,反而要强调自己的本心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打开了视角,引导他们从典故的象征意味、修辞手法的使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几个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学生得到启发,又尝试从作者的情感、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几个全新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在这样的多角度探究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更深刻,他们逐步总结认为:“这句诗体现出了作者冰清玉洁的形象,作者希望表明自己的意愿,得到朋友的信任,这更好地体现出了他对朋友的情感。”
在设置开放性问题时,教师不仅要从广度出发,引导学生打开多维视角,而且要从深度出发,在学生找到了某个视角后,再次提出追问,让他们的思维更深入地发展。在层层递进的思考中,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联系生活体验,个性解读
在设置开放性问题时,教师还要注意将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唤醒他们的独特生活体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也能因此而获得各种不同的个性感悟,他们的解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学习《落花生》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刻,设置开放性问题,将他们的实际生活融入了进去:“这个父亲为何不直接告诉孩子人不能只看外表,为何要用落花生作为例子呢?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如果教师家长直接告诉你某个道理,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认识到:“如果是我的话,直接告诉我人生哲理,我会觉得反感,觉得这是无聊的说教。但是如同课文中的父亲那样,用落花生作为比喻,就会让我感到容易接受。这样记忆也会更加深刻了。”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学生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希望孩子从落花生的身上得到启迪,在自主思考中认同他的观点。所以父亲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孩子结合落花生来思考。”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更加深入。
在结合生活经历加以解读后,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后的自主阅读中也会尝试将所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建立起联系,展开更深入的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试着筛选问题,剔除掉那些封闭性的问题,转而使用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这样就能让学生结合阅读展开深入思考,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能促使他们逐步走向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