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1-11-2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横梁中心小学叶晶晶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横梁中心小学 叶晶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教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教师,面对这个重要任务,首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正确的认知,并在明白其重要性的基础上落实阅读实践教学,让学生的能力能得到稳步提升。
一、小学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1.学生角色被忽视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唯一对象,他们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是主体,他们的需求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因此学生这个角色是学校内一切教学活动开始的起点。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学生摆在首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下,一些教师的做法却稍显不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教师也往往意识不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总是以自己对新课程标准和考试的理解制订教学计划,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偏离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向。
2.学生兴趣被忽视
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特征带来的连锁反应。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会在课上受到教师的压制,这不只表现在行为上,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因此,学生不能自由和自主地组织自己的阅读活动。此外,教师的压制性教学使教学氛围沉闷枯燥,教学节奏紧张有压力,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和抵制,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很难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3.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方法
方法是实践的指导原则,在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学习就会得到很好的回报。但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受考试的影响,平时的阅读教学会重点研究与考试相关的题型,并针对特定题型总结特定规律,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吸收这些规律,或者死记硬背,在考试中按照答题模板答题,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阅读学习内容,永远只停留在阅读表面,无法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他们或许会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但是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这就意味着他们在自读期间总是会囫囵吞枣,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二、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究
1.综合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为兴趣而学习是一个人最简单的幸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心思玲珑,他们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则可以综合小学生的特征让学习变为他们兴趣之中的事情,让他们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和轻松。语文阅读是一场文字游戏,我们能在文字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和新奇的故事,这都是作者为读者建立起来的一个个狭小世界。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语文阅读的特征,用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以《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开展授课。首先,教师要带学生通读文章,让学生具备对文章的初步理解。随后,在学生熟悉文章之后,教师再按照书中角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分配角色,并为他们发布任务“联想具体场景,融入自己的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某一个人的具体动作和语言,最后自己将此人物表演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琢磨文中的任务特征加深对课文阅读的理解了。
2.利用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领悟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点睛之处,这是文章的亮点,更能充分地表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点睛之笔是读者阅读文章的捷径。一般来讲,点睛之笔特征明显,使得读者能快速定位,在理解之后就能对文章的感悟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学生重点关注点睛之笔。
以《草原》为例,教师可以带着学生阅读文章,并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找出对草原景色描写的句子和词语,说说这些句子和词语描写了草原的哪些特点?”随后学生在阅读完后,在教师的指引下,会着重关注到“一碧千里”“清新”“明朗”等词语,进而发现文章的点睛之笔,而这些词语也进一步向读者展示了草原风景的优美以及作者心情的愉悦。
总体来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保证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基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推动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