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1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马瑞芳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马瑞芳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对课本描绘的内容进行生动的场景再现的一种方法。它的出现为小学阅读教学的开展带来了福音。那么,情境教学法在具体应用中要遵循哪些原则,教师又该如何发挥它的优势呢?本文立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对情境教学的应用原则展开探究。
一、以问题为媒介,注重启发引导,拓展学生思维
阅读需要热情。而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中,这份热情很难得到体现。许多教师都秉承着“阅读=念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后,便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于讲解,用自己的阅读认知覆盖学生的阅读认知。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逐渐成熟,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很难获得阅读的乐趣,也没有动力进行探究,阅读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积极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例如,根据阅读主题的不同,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挥想象、主动求知,在脑海中构筑起生动的问题情境来,然后师生再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为阅读课堂奠定良好的互动氛围,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探索文本,建立更加全面的认知。
以《走月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大家:“为什么月亮没有腿,不能行走,可题目却叫作‘走月亮’呢?”学生阅读课文,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不是月亮在走,而是人在走。这时教师再提问:“是人在跟着月亮走吗?”这个说法虽然合理,但却也不尽然。学生经过探究,发现所谓的“走月亮”远比跟着月亮走要浪漫得多。主人公“我”牵着阿妈的手,走遍了洒满月光的村道、小溪还有庄稼,他们不光是在走月亮,还在欣赏美丽的景色……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渐步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兴趣为基础,内容贴近生活,唤醒情感共鸣
中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多集中在8~12 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较少,因此保持了旺盛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课本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来创设情境,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以《落花生》为例,教师可以用花生这种食物来作为情境创设的切入点。在阅读之初,先为大家展示与花生有关的资料,例如,它的图片、科普简介、烹饪方式等等,然后询问学生:“在你眼里,花生算是一道美食吗?”
在学生的眼里,花生的样子朴素低调。虽然可能观察过、吃过,但却不那么美味。这时我们再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花生的长处:它的样子不美观,却好种植,几个月就能收获。因为价钱便宜,大家都能买来吃。虽然不比枝头的果子那么鲜亮美丽,可花生的默默无闻也是一种优点……置身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不仅重新认识了花生的价值,同时也自觉地将课文的道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那些像“落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产生了敬畏。如此一来,阅读教学便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创新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还原阅读情境
阅读不仅需要感悟,更需要参与。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一分子,主动参与到课堂情境的构建过程中,深入挖掘阅读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穷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在渔夫的妻子桑娜、渔夫和旁白的声音中,体会这一家人的贫穷生活:丈夫起早贪黑地打鱼,妻子照顾五个孩子,一家人连饭都快吃不饱了,桑娜却依然收养了邻居家的孩子。当读到渔夫那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时,大家仿佛切身体会到他的决心与正义感,也对这对夫妻的形象产生了新的认识:虽然他们是穷人,但却有着善良朴实的性格,他们的心灵并不贫乏。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继续延伸,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出短剧,体会演绎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展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问题为媒介,以兴趣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将情境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阅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