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逻辑理路、主要内容与实践价值

2021-11-20张玉强

邓小平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

〔摘要〕社区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地域共同体,也是孕育互助互信、团结合作以及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共同体。针对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重物质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习近平围绕社区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其主要内容突出体现在六个方面: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党的领导是社区治理的根本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多方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支撑;家教家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开拓了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境界,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社区治理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杜区治理;社区治理共同体;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0921(2021)03—0061—10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红色物业: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20211slqnkt—050)

〔作者〕张玉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169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创造性地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细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在多次深入社区视察的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治理的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新形势下,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和管理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理论逻辑:继承和发展了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开展社会管理与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和“一盘散沙”局面,针对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民(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社会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强调,社会治理必须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稳定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任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将社区党建置于重要地位,指出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胡锦涛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些论述为社区党建、社区卫生和社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成果,破解了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和改善社区治理这一新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成熟理论都必然从前人遗留的文化成果中汲取养分,其生成和发展都是借鉴、吸收优秀文化基因的结果。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就是在总结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包含着和睦乡里、互助互睦的传统美德,从而营造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社区治理秩序。敦亲睦邻、守望相助,构成了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早在儒家经典《左传·隐公六年》中写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就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将善邻睦邻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治理要想实现良序健康发展,自然离不开百姓之间的和睦相处。朱熹在《四书集注·论语集注》中有言:“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处理邻里关系的关键在于以善为先,以德为本。睦邻亲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自始就以一种气质、风范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成为处理邻里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几千年来,祖辈流传的“远亲不如近邻”、“千里买宅,万里买邻”等民谚,形象地展现了邻里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社区考察调研中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指出社区治理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继承,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实践逻辑: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问题的科学回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家将民政部基层政权司改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以来,我国社区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社区硬件设施投入不断增加,社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社区治理的先进典型。但是,从整体上看,30多年的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区”轻“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區治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多次深入社区指导工作,先后在沈阳沈河区多福社区、内蒙古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福州市军门社区、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深圳市龙华区北站社区等,与群众进行亲切交谈,了解社区治理情况。当前我国社区治理的丰富实践为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成熟完善提供了肥沃土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从实践中生成,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成熟,实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国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治理的新阐述。如“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社区工作是一门学问,要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管理链条,提高服务水平,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些论述都是习近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

二、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区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

(一)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

社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单元,是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矛盾冲突的爆发点,也是国家治理的着力点。习近平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就曾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就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层稳则国家安。自古以来治理和维持乡村秩序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关心的首要大事。在传统多土社会中,地方秩序的生成和维系并不主要依赖于国家政权,而是依托乡绅、家族等治理主体所制订的邻里信任、睦邻互助、伦理等治理规则,从而形成了“无需法律的秩序”。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乡土社会就是“无法无天”或无需任何规则的社会,其秩序的生成逻辑是“礼”。“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权力撤离社区所导致的“权力真空”和社区自治能力羸弱的双重作用下,社区曾经陷入秩序危机。如何在社区治理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社区治理亟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社区调研中反复强调,“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这既是在强调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突出社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区治理的根本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国社区治理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社区治理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根本保障。

社区治理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016年7月,习近平在唐山市考察时强调:“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在社区治理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突出“加强”和“改善”两方面,牢牢把握党对社区治理的主动权,“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注重社区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倒金字塔治理格局下,社区成为了上级部门落实各类工作任务的重要支撑。那么,如何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保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在社区基层得以有效落实和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习近平强调:“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社区工作的关键点就是要选优配强社区党支部带头人队伍。

加强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在坚持“打老虎”的同时,将党风廉政建设逐渐向基层、社区下移,实现了“打老虎”与“拍苍蝇”的有机统一。社区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对干部贪腐问题往往具有更为直观的体会。基层社区的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习近平指出:“基层单位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加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党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依托党的基层组织来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服务社区、扎根社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习近平指出:“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

社区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核心就是社区治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区治理的价值追求。

社区治理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习近平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治理在本质上就是对人及其相关事务的服务和管理。社区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区治理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治理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因此,社区治理需要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共同治理好社区。

社区治理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建立在居民共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性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逐渐被基于地缘选择的社区邻里关系所取代。可以说,陌生人社区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的主要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建社区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治理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坚持倾听居民呼声、回应居民诉求,是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重塑邻里关系的主要内容。

(四)多方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

一是发挥党委和政府对社区治理的领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党的领导。就社区治理工作而言,必须要坚持和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发挥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当前,社区很难组织有效的活动增进居民间的感情,出现了社区邻里关系疏远,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通过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积极作用,为改善社区自治主体缺位、公共规则解体、社区文化失调明确了方向。

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社区善治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强调:“要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意见》中要求“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

(五)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基本支撑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显著标志和基本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其对社区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特征日趋明显。而社区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人民群众。2018年4月,习近平在武汉社区调研时指出:“我们抓好工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为民的事无小事,大量的工作在基层。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工作,我们要改善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这就迫切需要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快专业化发展步伐,以专业理念和服务引领居民参与、回应居民诉求和增进居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习近平的这些重要论述,阐释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宗旨方向和着力点,是习近平创新人才观在社区治理层面的体现。

(六)家教家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睦邻爱邻、守望相助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深厚的根基和源泉。

一是重视家庭在社区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非常重视家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健康社区邻里关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这就要求社区治理应加强对家庭传统功能的发掘和培育,更好地发挥家庭在教化、养老、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推动形成爱家安国、睦邻爱邻、相亲相愛、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二是重视家教、家风的重要性。近些年来,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但家教家风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社会上部分人缺失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个人主义抬头,给社区邻里关系带来了潜在风险。对此,习近平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以此来唤醒人们对于家风和社区邻里共同情感的记忆。

三是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家教、家风培育中的道德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

基于以上可见,习近平在社区治理中强调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其本质就是对社区治理文化价值的重大发展,凸显了家教家风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对社区治理的滋养和导向作用,

三、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习近平立足于当前我国社区发生的重大变革,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节点,提出了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开拓了我国社区治理的全新境界,对于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社区治理的新境界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各类公共服务和资源下沉的重要载体。习近平高度重视社区治理,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社区治理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和维稳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级通过政治动员、发包等方式将工作任务层层下派,使得基层社区承担了过多的政府行政性事务,而背离了其所应有的服务本社区居民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法理属性,社区行政化、居民参与不强等问题逐渐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等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社区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而且也延伸和细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单元。社区治理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保障,而不是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行政性事务上,这就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社区治理工作中来。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将科学社会主义社区治理推向了新境界。

(二)实现了传统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社区治理,这是我们党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社区从传统的“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具有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自1991年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社区在基础设施、党组织建设、治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却忽视了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社会建设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与传统社区管理强调国家在公共事务中的单一权威中心相比,社区治理更加突出党政主导下的多元主体的公共参与和协同共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治理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以提升社区党组织治理能力和先进性作为引领社区治理的关键,以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作为实现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组织保障和领导核心;更加突出民主、法治和传统家风家教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运用道德、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完善社区治理方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通过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了社区治理力量的整合。以上种种,反映出我国社区正由传统的社区管理逐渐向适应社区新要求的社区治理转变。

(三)开拓了共同体导向的社区治理新境界

社区本质上就是地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叠加。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社会变迁使得社区陷入了“共同体之困”,社区治理只重视经济发展、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而忽视文化、道德、服务和居民参与,由此产生了邻里关系冷漠、社区参与不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区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新时代社区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社区治理的深刻变化和居民对美好社区的客观要求,提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高度重视家庭、家风等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构建睦邻爱邻、和睦乡里的新型邻里关系,堅持社区治理硬件与软件、物质与文化、管理与服务之间协调推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对我国社区治理内外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分析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和促进新时代社区治理进一步升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责任编辑 梁 灏)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
科技看百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如何让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一致性的认识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