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
2021-11-20邢亮
〔摘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提出小康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坚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经验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3—00O1—10
〔作者〕邢亮,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山东烟台26402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发展目标、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画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回顾、认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对于承上启下、开辟未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之路的艰辛探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伊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情谋发展、高瞻远瞩虑长远,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了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内涵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
1957年,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面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课题,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在研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著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完整而准确地提出并概括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周恩来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进一步丰富了“四个现代化”的内涵,突出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作用,“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描绘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清晰线路图,“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在1975年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激励亿万人民不懈努力、接續奋斗的强劲动力和不竭源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全面深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二)“小康”目标的提出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构想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教训的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以及对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实践经验的全面洞察和冷静思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积极审慎地调整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远景规划,以及实现步骤和时间安排,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时任首相大平正方,首次使用了“小康之家”的概念,把“小康”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到20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198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体化,提出了在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在不断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o®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顶层设计:“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2000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实现了生活小康。
(三)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人民面临着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研判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力争用20年时间,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方法步骤,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明确、策略得当、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带领全国人民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胜利在望。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着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推进。党的十九大基于“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已接近完成的实际,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次进行了阶段性谋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奋斗1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三五”规划结束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到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提出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再到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发展的再次谋划,中国对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就,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寻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可谓艰辛探索、成功实践,不改初心、不负使命。
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搞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的最大国情,同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我们党对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领导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理论武装、组织保证三个方面。首先是顶层设计科学有效。自1979年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目标以来,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建设时间表,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阶段性谋划,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进行科学谋划、顶层设计,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使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情实际相符合,保证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具体的时间表和清晰的线路图。其次是科学理论指导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党的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聿富发展,形成了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指导改革与推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再次是组织保证坚强有力。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坚定“四个自信”,即使面临东欧剧变、重大疫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进程始终没有中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任何艰难险阻,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与问题,办成了许多我们想要办的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党的全部工作能够依靠坚强的组织体系去实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中央的各项战略决策得到全面贯彻和坚决落实。
(二)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是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与时俱进产生科学理论并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因始终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指导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成功的实践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民族复兴的全局审视,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从提出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最为宝贵的理论创新品格,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崭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臻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在不同时期分别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有关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小康社会构想、总体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作了全面深刻、系统科学的阐述,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在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显示出科学理论正确指导的磅礴伟力。
(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在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保证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在正确道路上的重要经验。
路线问题事关前进方向,事关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科学研判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确立的。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习近平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从经济指标的设定开始的,小康社会的推进状况是以经济发展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彰显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9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成功实践的重要法宝;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政治基石,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事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運,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保证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方向明确、道路正确、推进顺利、成效显著。
(四)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致胜法宝。
在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制度保障。一是始终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始终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在党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开展,保证了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二是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概括为13个方面,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种体系优势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加快政治文明建设进程,激发先进文化蓬勃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是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是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坚持完善并走向成熟,显示出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国际比较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建设发展的具体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诸多显著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始终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才能更好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始终校准时代方位、获得不竭动力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源泉.首先,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以贯之。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人民的向往,邓小平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开创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进入21世纪,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次,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注意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来。我国的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农业改革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城市改革不断推进和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重构着人民的生活,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變,深刻改变着我国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创造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久稳定的奇迹。这些无不体现了人民的首创精神和无限潜能。第三,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我国在实现步骤上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带动后富的辩证关系,在政策与法律上允许并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劳动、辛勤劳动率先富裕起来,先富裕起来的人或地区通过示范效应、创造岗位等方式带动、帮扶未富裕的人或地区,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各个地区共同富裕。
(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落实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与保证,也是党带领人民取得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致胜法宝。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了一条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党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必须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回顾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与推广、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还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与时俱进,都闪耀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光辉。正因为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够始终做到思想不断解放、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始终保持正确、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为我所用,保证了在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始终走在健康、顺利、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才能纠正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也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作出正确的决策”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七)始终坚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这个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成功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制定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客观依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对目前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从1979年邓小平正式提出“小康”概念,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影响深远的重要阶段。没有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所奠定的阶段性、历史性基础,就无法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受到巨大影响。只有准确研判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我们党才能够运用好理论,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我国小康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世界排名不在前列;一些发达国家垄断着部分高精尖的核心技术,禁止向我国出口高精尖技术设备,我国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同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1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然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八)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涵盖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运行机制这三个方面。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机活力,经验弥足珍贵。
习近平强调:“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2018年11月1日,他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建立、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过40多年的实践检验,已被充分证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既能保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彰显出促进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科学发展的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责任编辑 梁 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