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浅析

2021-11-20陈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陈赟

摘 要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但在实际的诵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诵读方式单一、诵读方法指导的缺失、诵读缺乏系统的计划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 诵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内在情感,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诵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

1.诵读教学的内涵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诵读中感知文本的语言、思想和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诵读教学的价值

(1)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可见,通过诵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形成一种语言的“直觉”,即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经过大量的诵读言语实践的积累,字词句段不断地在学生口中汇聚、迸发,小到语素、音节,大到段落、篇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感知的敏锐度,使经典的优秀的文本内化于心,自然就能够在语言运用时更好地外化于言。

(2)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在诵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和有趣的诵读引导,让学生沉浸在口、耳、眼等多重的感官体验中,让静态的、陌生的文本,在高低起伏的诵读声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够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原本读不懂的地方也可能因为诵读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经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讲解后自然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进而缓解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获得理解文本后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促进审美的发展与提升

汉语言文字的音调、平仄通过丰富多彩的组合具有了音乐性,尤其是在讲究押韵和对仗的古诗词等文本的阅读教学中,语言押韵所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无疑具有审美教育的功效,古诗词作品均可以和樂而歌,文辞华美清丽,韵律回环流转,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沉浸在古诗词的音乐之美和意境之美当中,在诵读中感知和揣摩作者的情思之美,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审美的再创造,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与提升。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1.诵读方式单一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诵读大多是以学生齐读的方式呈现,齐读的好处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都参与到诵读活动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有小部分学生可能会失去诵读兴趣,逐渐在齐读的过程中慢慢“失声”,变成无声阅读,也有个别学生读音或节奏不正确,却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齐声诵读也不利于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文本理解,使通过诵读而进行的文本理解的沟通与对话无法实现。

2.诵读呈现随意性

在初中阅读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课堂都会涉及诵读,但是诵读却常常呈现出随意性,具体体现在诵读的目标指向不清晰。有的课堂会设计多次甚至多种方式的诵读,但每一次的诵读之间的关联不明,有的仅仅可能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导致诵读始终浮于文本的表面,无法呈现出逐步深入文本的功效,使课堂的诵读呈现出一种机械状态,学生没有入情入心,诵读的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3.缺乏系统有效的诵读指导

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缺乏对学生诵读的有效指导,虽然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诵读,但对如何读出感情却没有做出具体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无从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使学生始终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诵读中,无法读出文本背后的气韵,从而让诵读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1.立足文本,丰富诵读形式

(1)配乐诵读

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息息相通的,与文本相匹配的音乐往往能将学生迅速地引入到诵读情境当中。例如在学生诵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以配上古筝曲《琵琶语》,清雅悠远的旋律引领学生进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清新淡雅之境,读出作者弹琴读经,结识高雅之士的从容淡泊,从而进一步领悟作者处变不惊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又如在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时,可以配上音乐《英雄的黎明》,豪迈壮阔的旋律可以引领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知曹操伟大的胸襟和抱负,在音乐的旋律中触摸诗人情感的流动,读出作品的英雄豪气。

(2)表演诵读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入表演的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指导《唐雎不辱使命》的诵读中,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出秦王、安陵君、唐雎等人物不同的语气,并想象当时的场景,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笔者曾进行过尝试,发现这种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除了表演诵读,还可以有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比赛诵读等方式,我们可以立足文本,变换多种诵读方式,使诵读教学精彩纷呈,以此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

2.明确目标,传授诵读方法

(1)诵读方法指导

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基本的诵读方法。如重音的处理,要让学生明确重音具有强调的作用,因此在一些承载着作者情感的字句上就可以采用重音的方式进行诵读。如停连的处理,“停”指“停顿,“连”是“连续”,停顿要根据句子的成分和结构,但也有例外,例如在诵读诗歌时,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各有约定俗成的停顿规律。在情感流畅、语义连贯的地方则要采用连读的方式。要根据文本的情感基调确定诵读的语气,对所理解的情感加以呈现。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标注诵读符号,例如用“△”表示重音,“丨”表示停顿,用上下箭头表示音调的升降等。

(2)用带读与跟读落实诵读方法指导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在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时,除了提供必要的诵读方法指导,由教师或诵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读,其他学生进行跟读模仿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具体的带读方法可以是以逗号或句号作为间隔停顿,带读的人读一句,跟读的人读一句,要求跟读的学生要关注并模仿停连、音调、轻重和语速等,教师要对为什么这样处理作出说明,让学生对诵读方法的认知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感性的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对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前”和“后”要重读强调,并且语速要放慢,从而体现出时间之绵长。“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要用平缓的音调读出空间之旷远,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独怆然”三个字要重读,读出那份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孤独感和悲壮感。

作为语文老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要明确诵读教学的内涵和价值,有序、有趣、有法地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尊重学生的诵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保障诵读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诵读能力。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美育视角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4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