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2021-11-20刘全银
刘全银
【摘 要】图书编校的质量会影响到图书的市场口碑,进而影响到出版社的相应工作,所以对图书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现阶段,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图书编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网络应用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现阶段的工作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编校;质量
互联网在目前的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且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应用程度加深,图书编校工作的流程和模式,手段和应用工具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图书编校工作的具体开展需要对工作本身进行分析,更要对影响编校质量的要素进行研究,这样,提高图书编校工作质量的实效才会更加突出。
一、互联网背景下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
(一)图书编校难以实现“齐、清、定”
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中,“齐、清、定”是出版行业为了保证编辑出版质量、规范出版流程而对作者交稿要求的精辟总结。所谓“齐”指的是齐全,即稿件必须要完整,不能只交部分稿件。“清”指的是稿件要保证清清楚楚,不能存在涂抹不清楚的地方。[1]“定”指的是定稿,即稿件交到出版社之后不做大的改动。从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入手进行分析,“齐、清、定”是非常关键的,对后续的排版、校对等工作的质量有显著影响。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作者交给出版社的稿件一般是电子稿,此种情况下作者修改稿件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文稿会出现多个版本。作者与编辑在就稿件进行沟通的时候也多会使用邮件、短信以及微信等新型沟通方式,从而实现对稿件的补充或者是内容的替换。[2]就具体的工作开展来看,在“齐、清、定”书稿尚没有到达出版社之前,编审的工作便已经展开,这种情况导致了稿件不齐、不清、不定。在后续的稿件变动和编辑审稿中,校对和排版工作的交织使得编辑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所以图书的编校质量也受到了影响。
(二)稿件质量受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影响显著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稿件的录入便捷性有了极大的提升。和手写稿件时代进行比较,现阶段的很多稿件是来自于互联网或者是其他电子文件的复制。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但很多来源不具备权威性,更有甚者,还存在着大量的错误信息。如果在图书中参考或者是引用了这些资料,稿件自然会出现质量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很多稿件的问题来源于稿件输入过程中打字错误,这些错误在校对的时候没有被发现,导致图书的编校出现质量问题。同时,在图书的编辑过程中,有的图片直接使用的是网络图片,这种情况不仅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也会影响最终的印刷质量。[3]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编校工具软件应用越来越频繁,有些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做调整,否则会在表格格式、上下标、正斜体等方面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在图书编校的过程中没有做系统的修正,那么图书编校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三)出版节奏加快,出版流程难以严格执行
传统出版需要经过“三审三校”,通过反复的审查与校对,保证图书的质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图书的出版周期也在明显缩短。[4]随着出版节奏的加快,传统的“三审三校”流程发生了变化。部分出版社的“三审三校”工作越来越形式化,即在“三审三校”的实施中,每一个环节的停留时间越来越短,所以各个环节的质量把关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另外,“三审三校”流程与图书排版流程结合之后,往往会发生一审结束之后就进行排版工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二审、三审看不到一审的工作,所以难以对具体工作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二审和三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图书的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图书编校的质量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升圖书编校质量,强调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在实践中有效落实“三审三校”工作。就图书编校的具体工作而言,在传统纸质出版物“三审三校”基本流程之外,新加入了电子化内容处理,需要与传统出版的流程相融合,“三审三校”的实际工作随之调整,从而使工作实效发挥到最佳。[5]其次,对图书编校的具体流程进行分析,并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同时构建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对各环节的工作责任进行落实,这样可以规避因为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出现的质量问题。简言之,在提升图书编校质量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应对各环节进行划分,并落实相应的责任。同时,还应加强对校对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制定奖惩政策,并增加编校质量检查环节。在检查的过程中,对质量优异者予以奖励,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则要进行惩罚。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作者的引导工作
图书编辑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编校把关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和作者进行比较,编校工作者的优势是能够对文字进行规范、统一的处理,从而使文字的可读性更强。[6]至于文字当中涉及到的专业性内容,编校人员的专业性是不如作者的。基于此,在图书质量把关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作者,使其能够发挥突出的作用。编辑在图书编校的过程中,能够基于文本中的内容和作者进行交流,对一眼发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多样的通信工具、交流平台与作者商榷,进而合理、高效地解决问题,与作者保持联系并在沟通中形成良好的关系,这对于图书质量把控有重要意义。[7]在作者交稿并进入出版环节之后,编辑人员需要继续与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编辑可以对作者形成引导,从而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图书的质量。结合实际工作来看,有两种类型的作者需要加强引导:
1.交稿之后当甩手掌柜的作者
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要通过细致的工作发现稿件当中存在的不足,并与作者进行沟通,使其能够正视相应的问题,对稿件进行修改与完善,从而保证书稿的质量。
2.在编校过程中频繁改动文稿的作者
这类作者在工作中非常细致,书稿只要没有印刷出版,就会对稿件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面对此类作者,编辑可以给予其修改的时间和空间,但是要做好出版的统筹规划,要对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否则自己的工作节奏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三)编校人员应积极主动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网络时代背景下,图书编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可以为提高编校质量提供新思路、新要领、新技巧,这对于解决专业编校问题等有突出的作用。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编辑会面临信息海洋,而且各种各样的技术利用非常普遍。[8]编辑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学习图书编校方面的新内容和新技术,那么其在图书编校的过程中,会出现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比如,编校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地学习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掌握协同工作软件的规范应用,以更加快速地和作者进行沟通,更高效地完成编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正版资源的查找会更加的便捷,所以编校人员在遇到拿不准的专业名词时,可以登陆相关专业网站进行查询,至于文本中出现的其他规范或者是词汇,编校人员也可以进行查询。通过资料的查询与校对,确定文本中的内容的正确性。[9]
(四)开展互联网图书编校交流活动
不同的图书编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工作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位编校人员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质,比如专业特质、性格特质、处事特质等。虽然编校人员有其各自的特质,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编校质量,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均会基于目标的实现进行相应的工作布置。[10]组织编校人员开展交流活动,让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并相互学习,以此加强编校人员通过互联网渠道积极挖掘优质的出版资源的能力;加强编校人员选择文化涵养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作者的能力;加强不断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思维的能力。这样可以进一步全面提升编校工作人员的整体实力,使编校人员的具体工作开展得更加全面出色。
结语
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对出版社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对读者而言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在实践中必须要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齐、清、定”难以实现、“三审三校”难以有效实施和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对图书编校的影响是造成编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是所有出版人都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
注释:
[1]王璇.加强出版图书编校质量控制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1):182.
[2]唐彌娆.提高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对策探讨[J].传媒论坛,2019(11):129,131.
[3]刘冰.“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思考[J].卷宗,2019(035):168.
[4]陈文静.“互联网+”背景下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图书出版质量提升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1):100-102.
[5]施胜娟.流程化管理在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采写编,2019(03):112-113.
[6]唐乐.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管理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02):116-117.
[7]张燕维.互联网背景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对策[J].卷宗,2020(002):195.
[8]丁鼎.论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的误区[J].传媒论坛,2019(002):139-141.
[9]王成凤.英语教辅图书常见编校质量问题与对策[J].采写编,2020(02):143-144.
[10]张潮霞.“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加强图书资料管理的思考[J].卷宗,2019(033):136.
(作者单位:现代出版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