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的语言使用技巧
2021-11-20李传翠
李传翠
【摘 要】传播媒介不断发展,媒体所关注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泛,受众类型也不断随之细分。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势必要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语言技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技巧有哪些,如何恰当使用语言技巧及其使用价值是本文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语言技巧及其使用方法的阐释,希望能对新闻采访实践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在宏观概述的基础上,引发读者对新闻实践特别是语言技巧方面更微观地、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技巧;使用方法;价值意义
新闻采访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采访,顾名思义即资料采集和访谈。一般来讲,所有的访谈都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技巧和风格的作用很关键,盲目地使用语言和灵活地使用语言,效果上有很大的差距。现如今,采访中的语言技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具体的语言技巧有哪些、如何在采访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语言技巧越来越成为记者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探讨新闻采访中的语言使用技巧,目的也就在于阐释问题以更好地推动新闻实践,更有效地服务于新闻作品的创作。
一、语言的界定及其特征功能
采访,主要是借助语言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对话。人类传播活动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但“语言”和“符号”,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概念。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符号,主要是“人工符号”,具体而言,包含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本文分析的语言使用技巧,指的是采访过程中语言符号的使用技巧。
采访实践中语言符号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如何说话、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的问题。“语言是一种实践,即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由此可见,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当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新闻采访也是交际活动,通过与采访对象对话,向对方传输信息,也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信息,达到一种双向交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采访就是一种有着特定公关目标的公关活动,采访语言和公关语言在特点、使用技巧等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都具有适当性、功利性、礼貌性、情感性等特点。
所谓适当性,即语言要得体,符合对话双方的身份、年龄、心理等特征,同时要恰如其分;功利性,即每一种交往都带有特殊目的,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这一点而展开;礼貌性,是一种起码的准则,严格遵守有利于谈话更好地展开;情感性,所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赋予语言以情感性,往往让谈话更有人情味,从而更加的深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语言的上述特点中可以看出语言在不同的阶段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话语交往的语言成分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二是陈述事实的语言,三是表达主观意向的语言。[2]按照这样的划分标准,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用来建立人际关系,记者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无论是什么样的采访对象,二者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采访弱势群体不应声音高八度,对待所谓高官显贵也不宜低声下气,用语言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融洽的、平等的沟通氛围是一次成功采访的首要步骤;第二类用来陈述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得先如实描述有关事实背景,指出问题的范围,帮助采访对象明确问题关键;第三类用来表达情感,交流过程中,语言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性。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在保证采访定位正确的前提下,让采访对象对记者的工作产生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推动采访顺利进行。
明晰的界定我们所探讨语言的范围——语言符号,將研究对象具体化,有利于在下面的阐述中更有针对性。同时,概述语言的功能特点,让作为采访主体的记者牢牢遵循语言的特点,运用灵活的语言技巧,让语言更好地为新闻采访服务。
二、语言使用技巧在采访中的实际应用
从古时候起,交往中的语言技巧就已经得到了重视。[3]从最初的懵懂意识到现在逐渐形成体系的语言使用技巧,人类在语言使用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变得更文明、更理性、更游刃有余。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关活动,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语言使用的技巧性要求更高。著名记者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4]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语言运用得得当与不当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有关田径运动员巩立姣的采访就引起了广泛争议。巩立姣获得的这枚金牌,是中国田径史上首枚田赛奥运金牌,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然而在赛后采访中,记者却称巩立姣为女汉子,并不断追问隐私,惹得众多观众不满。
此外,有很多时候,记者脱口而出的问题都是“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我感想很多。”“现在你是不是很激动?——是的,我很激动。”采访者问题大而空,被采访者回答泛泛。结果是:看起来被访者说了很多,表面上采集到不少素材,但写稿时,才发现,材料没有价值,无从下笔,不得不重新采访。
反过来,恰当的运用语言,其结果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然而,基辛格并不愿意对此作出回答。
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法拉奇是这样提问的:
法拉奇: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您选择谁?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這个问题。
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
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
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过去……
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
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
… …[5]
尽管一开始基辛格并不想谈有关南越的问题,但顺着法拉奇“另一个问题”的指向,他还是谈开了。
灵活有效地运用语言技巧,根据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思维特点以及采访的氛围设计问题和次序有多重要,在这个事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在采访中语言技巧具体有哪些,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呢?公关实务中,对语言使用有如下的要求:
(1)语言表达必须切合表达主体的身份特征;
(2)语言表达必须为确切传达组织信息、实现公关实务目的服务;
语言表达必须适应不同公众的不同特点。[6]
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关活动,采访中语言运用也同样存在如上的要求,只是因为采访群体的多样性、变化性,采访问题的冗杂性、繁复性等特点,要求记者在语言使用上更灵活、更机智。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语言技巧也是不同的,现以对特定对象的采访为例来具体说明语言技巧的使用:
(一)采访孩子的语言技巧
要采访孩子,首先得了解孩子的特点。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对人、事、物认知呈现出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特点;同时,儿童更容易记住形象、直观以及能引起自身兴趣的内容。
因此,采访孩子时,应该选择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表述方式,提出符合他们年龄、认知特点的问题。
1.缩短感情距离
采访儿童,并不是一上来就要提出问题,而是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亲近,让他们觉得你是他的朋友,能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赞同他的想法,愿意倾听他的心声,只有这样记者才能从儿童采访对象身上获得真实的东西。这也正是所强调的,使用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
2.用简单的语言提直观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美国新闻学者梅尔文·曼切尔把提问归纳为两种类型: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7]使用开放式提问,问题范围限制不严格,采访对象可以充分自由发挥。使用闭合式提问,问题一般很具体,采访对象不必自由发挥,直接回答就可以。
针对孩子的特点,对他们的提问首选闭合式,问题要具体、直观,让他们觉得回答起来很容易,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8]比如记者到学校采访先进事迹时,切忌上来就问:“你们评上了‘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你们有什么事迹?”孩子们可能一下就被问懵了。这种宏大的问题可以切分成若干具体的小问题,比如:“你们这个集体有多少小伙伴啊?”“最近组织过什么活动啊?”“你们最喜欢的活动叫什么名字?”“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啥?”“为了解决它,你们想出了什么妙招呢?”……在一串具体问题的回答中,先进集体的事迹自然而然地就讲述出来了。
采访孩子关键是要抓住其年龄特点,在语言上利用其心理特性展开采访。依此类推,采访老年人、采访罪犯等对象时,语言使用也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
(二)采访农民的语言技巧
在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因为种种因素,他们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在他们中间展开有效采访呢?从语言角度来看,就是要求语言朴实直白。
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记者,往往会手足无措,而且受文化水平的制约,过于文绉绉的用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采访农民的记者,语言务必要接地气,多用口语、大白话,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词藻。比如关于垃圾分类,讲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农民可能听不懂,但讲干垃圾、湿垃圾,他就能听得懂。和农民对话时,记者不应该把提问看作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应该把书面语言转化成农民能听懂的农民语言,少用或不用长句子,简明扼要,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9]
依此类推,采访农民企业家,就要把握它是企业家又是农民出身的双重身份;采访政府要员就要把握他们身居要职、顾虑颇多、言词谨慎的身份特点;采访知识分子,在语言表达上应该注意其文化气息,与采访对象间营造一种交流探讨的氛围;采访性格直爽豁达的人,语言表达上、语速上、用词上也应该和受访者的直爽相应……
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要和采访对象的身份特征相契合。
(三)采访体育名人的语言技巧
体育界的名人大多见惯了各类采访,很多时候,无论记者如何绞尽脑汁提问,他们都可以用大话、套话来应对。要想获得更鲜活、更一手的材料,必须得能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沟通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记者要学会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与谈话气氛将话语进行灵活转换,通过适当的语言技巧,让对方接纳你、认可你,并向你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
一个记者根据采访体育界著名教练米卢的亲身经历就总结出了单刀直入式、迂回曲折式、耐心启发式、虚心求教式、激将式、深入讨论式等六种采访体育名人的语言技巧。以其中的迂回曲折式为例就可见灵活运用语言技巧的巨大魅力。米卢当上国家队主教练后,首场重要比赛就是赴日本参加对抗赛。哪些人将最先成为主力出战成为众多球迷关注的焦点。记者试探性地问了一下,米卢表示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后来,二人继续对话时,米卢提到了“意识第一”的足球理念,记者趁机问:“你觉得现在的国家队,有几个球员能符合你的新理念?”米卢回答:“不少啊,李铁、申思、祁宏、郝海东、李伟峰……”这个迂回曲折式提问,使记者几乎得到了中日之战国足首发的全部名单,如果直奔主题的提问,结果可想而知。[10]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面对采访对象,尤其是名人,这样的策略同样适用。利用名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讲究策略的特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失为一种真理性的语言使用技巧。
三、有效使用语言技巧的实践意义
语言,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看似简单,实际上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正是运用简单的语言,文学家们创作出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传世巨著,也正是这看似简单的语言把其中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王熙凤的飞扬跋扈、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悟空的机智敏捷、李逵的耿直忠厚……跃然纸上。之所以有如此的功效,关键一点是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技巧。同样的这看似简单的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实践中灵活运用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访谈氛围,拉近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具体而言,一句简单贴切的“您好,打扰了!”就能让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礼貌和真诚。面对长者尊称前辈,面对孩童流露出爱护,无形中减少距离感增加亲切感,保证了采访的顺利有效进行。
第二,有利于记者获得重要的甚至是独家的信息。面对或智慧、或刁蛮、或不善言谈、或侃侃而谈的采访对象,迂回曲折,多角度多侧面提问,变换语言风格,令采访对象“防不胜防”,最终记者从其回答中可以提炼出重要的信息,保证采访的成功。
第三,有利于记者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采访中游刃有余,获取更重要的信息,同时被更多的采访对象所了解并接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结语
新闻采访的语言技巧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还有许多方面。同时,随着新闻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媒体所关注的领域、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受众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分类也在不断地细化,这同时也意味着记者所面临的采访对象类型日益变迁,如何使记者更加重视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实践,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如何使新闻采访语言技巧既符合实践需要,又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研究新闻采访中的语言使用技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指导新闻实践。
注释:
[1]任之春,高国立.采访语言的有效性[J].青年记者,2002(05).
[2]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1).
[3]傅华辰.孔子的语用观点和语用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4]邢红霞.怎样提问[J].青年记者,2006(08).
[5]奥里亚娜·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M].嵇书佩,乐华,杨顺祥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黎运汉.公关语言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7]梅爾文·门彻. 新闻报道与写作[M]. 展江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马晓红,王伟.沟通好才能办好孩子版[J].新闻传播,2006(09).
[9]冯鑫.分析农民作为采访对象主体的受访动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10]彭青.采访体育名人提问技巧[J].新闻前哨,2005(06).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