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固定格式
2021-11-20马建红
马建红法学博士
前一段时间,一位叫宋湘波的“流浪汉”在网络上火了。他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他与一般人对流浪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形象认知不同。他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光着脚席地而坐,低头刷着手机,身边放着一个旅行箱和一个双肩包,如果不是他自称是在流浪,人们不大可能将他和流浪汉联系在一起。通过与视频拍摄者的对话可知,宋湘波大学毕业,曾在新闻、金融、企业高管、教育等多领域里工作过,做财经记者时,中国财富榜上前一百位的“牛人”,他采访过至少20位。当拍摄者很遗憾地感叹“兄弟,你这样高的文化不应该捡瓶子呀”的时候,宋湘波说,他认为过这种生活没什么不正常,他在生活中也没有遇到什么难处,没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不需要帮助,他只不过是很“享受这种自由”,之所以此前频繁地换工作,也不是干不好,而是觉得做一件事久了,就会成为一个定式,会被体制化,所以他想通过流浪的方式,看看不同的风景,经历一下不同的故事,或许“虚度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视频火起来后,网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认为宋湘波是“真的”在流浪,过一种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认为其勇气可嘉,对他能走出这一步给以赞赏和理解,并表示自己是“心向往之”却没有出走的决心;也有人说这只不过是宋湘波的一个广告策划,目的是为了搞营销炒作,要不然为什么会“碰巧”就有人去“采访”他,而他也毫不隐瞒地介绍了自己呢,他无非是为了流量。
网络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剧情反转的现实,所以大家都耐着性子等“子弹飞一会儿”,我们不知道宋湘波的“流浪汉”剧情是否翻转,而那些转发相关视频的抖音、快手等倒着实蹭了不少流量。
当然,之所以“前财经记者流落街头”的话题能炒起来,是人们通常认为拥有大学文凭的“高知”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格式化的。高学历者的生活,就“应该”是从事体面的工作。但人世间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化的生活方式,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万花筒般多彩的世界。每个人可以依自己的才智、能力、财力、兴趣等,过一种自己心仪的生活。
对别人“应该”如何生活进行“指导”,透露出的是一种指导者傲慢的气息。不可否认,我们对整个人类“应该”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早达成了一般的共识,然而,在具体的个人“应该”如何生活方面,我们则不得不丢掉那些凭空的、想当然的念头。这两年有个流行语说得挺好,“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的人生”。比如同是流浪者,其原因也是因人而异的。宋湘波的流浪,或许真的就是一种体验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故事的方式。
一个人,究竟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很私人的事情。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必总想着去指导他人。在生活中,守住一条“無害于他人”的底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