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替罗非班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21-11-20张智华
张智华
(阳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一区,广东 阳江 529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冠心病疾病,该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发病机制,患者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等表现,该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有胸后骨部位出现剧烈疼痛以及心功能衰竭等,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当下该病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为溶解血栓,改善患者出现的心肌缺血和缺氧症状[1]。本次研究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替罗非班注射剂治疗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07月-2020年12月6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本次研究,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纳入标准: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临床资料完整;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性肝肾功能障碍、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血液系统疾病;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3 例和观察组33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6 例,年龄32-68 岁,平均年龄(52.18±5.89)岁;观察组男18 例,女15 例,年龄33-69 岁,平均年龄(52.76±5.13)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选取阿司匹林片(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2020281),令患者口服,每天300mg。选取低分子肝素钙(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5000U,为患者展开皮下注射,每天1 次。共计治疗1 个星期。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联合替罗非班注射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65)治疗:选取本品0.4μg/(kg/min)为患者展开静脉滴注,将滴注时间控制在0.5h,调整负荷量为0.1μg/(kg/min),再次为患者展开静脉滴注,治疗时间为4天。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指标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标,展开组间对比。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胸后骨剧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为左室射血分数提升幅度高于50%;有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胸后骨剧烈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为左室射血分数提升幅度为25-50%;无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胸后骨剧烈疼痛等症状未好转,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为左室射血分数提升幅度低于25%,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上消化出血、鼻钮和牙龈出血。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指标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3 33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tP//治疗前40.47±7.15 40.48±6.98 0.006 0.995治疗后50.47±9.56 43.48±8.27 3.177 0.002治疗前42.37±4.85 42.41±5.98 0.030 0.976治疗后33.54±6.02 37.25±5.45 2.625 0.01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治疗有效率,观察组偏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致使急性心肌梗死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致使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该病患者当下多采取PCI 术治疗,及时开通患者出现梗死现象的血管,促使患者心肌组织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液灌注,预防患者心肌组织活性和功能损伤加重,是重建冠脉灌注最高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对于富含血栓的部分冠脉来说,给予患者介入治疗,会提升血栓脱落的可能性,容易致使远端微循环出现栓塞现象,从而对组织灌注水平和冠脉血流的恢复进程产生阻碍,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无再流[2]。尽管介入治疗能够促使患者心外膜冠脉开通,但是在为患者展开治疗时,产生的炎性物质、脂质和脱落的部分粥样斑块碎块,会进一步激活患者血液内的血小板,引发新的血栓,另外,急诊PCI 也存在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基于此,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重视程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预防患者出现无再流现象,降低血栓形成率。
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的抗血小板抑制剂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能够对环氧化酶起到明显抑制作用,能够对受ADP 诱导引发的血小板聚集现象产生阻碍,但是这两种药物均只于血小板聚集的初始环节发挥作用,难以获取到预期中的临床疗效。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该药物能够于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最终通路发挥作用,以门冬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序列为途径,作用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同时占据其交连位点,能够对由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介导或者是凝血因子Ⅰ介导产生的血小板聚集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黏附过程和活化过程,发挥出抗血小板聚集功效[3]。替罗非班还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变部位出现的血栓负荷,对血小板激活过程中出现的血管收缩现象进行抑制,阻碍患者释放出炎症物质,降低在为患者展开PCI 治疗时微栓塞和微血栓脱落发生率,能够作用于患者体内的内皮细胞,并对其扩张血管作用进行强化,提升患者梗死相关区域以及PCI 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3 级的心肌灌注水平。
替罗非班的半衰期较短,在给予患者该药物治疗后,能够快速起效,在给药时间5 分钟后,该药物的抑制血小板作用就可高达96%,同时,在停药2-4 个小时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即可以恢复到原本基础值的89%,可以促使患者出血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该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主要副作用为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但是经长期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药物治疗,尚未出现严重性不良反应,不会提升患者出现出血现象的概率,临床治疗安全性高,有效率高[4]。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够最大限速上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现象起到抑制作用,减轻患者的血管负荷,该药物还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可以对血清炎性因子释放起到抑制作用,对内皮细胞NO 释放起到促进作用,减轻患者机体出现的炎症反应,调节心肌缺氧现象、缺血现象和血管微循环状态,对患者心功能提供保护,进而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治疗效果[5]。国外已经有大宗试验表明,早期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治疗,能够显著患者的相关血管TIMI 血流情况,提升其血流灌注水平,提高患者预后,例如TIGER-RA 试验、AD-MIRAL 试验等。在给予患者常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恢复梗死部位的心肌组织灌注情况,致使更多心电图ST 段呈现出回落现象,提升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左心射血分数,同时,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指标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罗非班注射剂的应用可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发挥出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患者心肌组织提供保护,促使患者心功能提升,且安全性高,是治疗该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替罗非班注射剂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和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