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11-20张涛
张 涛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300)
急性胆囊炎(AC)是一种临床常见型消化系统疾病,发病诱因多样,而以细菌侵袭、胆囊管阻塞最为常见;病机为结石将胆囊管阻塞,导致胆汁在胆囊内不断滞留,致使细菌顺行或者逆行感染而致病。患此病后,患者通常会有上腹疼痛表现,且深呼吸时,疼痛会加剧;另外,随病情持续进展,疼痛还会向右肩胛下方扩散,并伴有呕吐、恶心症状,一些患者在疼痛同时,其有上腹部肌肉还会出现紧绷感。此病以中老年人群最为多发,近年,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患此病人数呈现逐年且快速增加趋势[1]。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法来治疗,传统开腹术式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渐成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凭借创伤小、出血少及恢复速度快等优点,日渐成为治疗此病之首选[2]。但需指出的是,无论何种术式,均为一种应激源,为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保证手术疗效,可需药物治疗相配。有研究指出,中药汤剂与手术治疗相联合治疗AC 效果佳。为证实此论据,本文围绕所收治的AC 患者,采取中药汤剂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方案施治,评定其效果,现作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对本院收治的AC 患者进行选取,共计65 例,将其分成2 组(随机数字表法),在A组32 例中,最小年龄35 岁,最大78 岁,平均(62.17±3.78)岁,最短病程1h,最长20h,平均为(7.46±1.05)h,男性19 例,女13 例。B 组33 例中,年龄35~77(62.14±3.75)岁,病程1~19(7.43±1.02)h,男、女比值为18:15。两组上述数据对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①均与西医《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3]、中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此病诊断标准相符;②意识清晰,有正常认识;③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①合并全身性感染;②精神疾病、恶性肿瘤;③严重脏器功能障碍;④免疫、血液系统异常。
1.2 方法
1.2.1A 组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后,构建气腹,压力设定为13mmHg,用腹腔镜对胆囊颜色、有无粘连等进行细致观察,把胆囊与周围组织相分离,采用弹簧钳将胆囊底部提起,对胆囊三角进行解剖,使之显露出来;然后把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相分离,且在距离胆总管约0.8cm 处,将胆囊管夹闭、切断,将胆囊取出;用可吸收线(4-0)实施间断缝合。用氯化钠注射液(0.9%)对腹腔进行冲洗,止血同时对有无胆漏进行细致观察,将腹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且将1 根引流管置入;术后3d 时,将引流管拔除。
1.2.2B 组
基于A 组手术治疗,在术后第2d,给予中药汤剂。组方为柴胡12g、陈皮12g、槟榔12g、丹参15g、延胡索15g、郁金15g、广木香10g、茯苓15g、枳壳12g、赤芍15g、鸡内金15g、金钱草60g。水煎服(取汁300mL),每日1 剂,早、晚分服(各150mL),连用2 周。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手术指标、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①手术指标。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②并发症。如切口感染、水电解质紊乱、肺炎、心律失常等。③疗效。判定标准:若患者体征、症状在治疗后均已消失,胆道处于通畅状态且功能已恢复,即痊愈;若体征、症状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即显效;若体征、症状有一定改善,血常规有好转,即有效;若未满足上述要求,会发生功能恶化,即无效。痊愈、显效、有效例数相加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4.0 处理数据,t 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B 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相比A组,均偏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2 组患者手术指标(±s,d)
表1 对比2 组患者手术指标(±s,d)
组别A 组B 组例数32 33 tP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18±0.56 1.57±0.30 5.497<0.001下床活动时间3.45±1.47 2.68±1.09 2.404 0.019住院时间6.58±2.14 4.62±1.87 3.935<0.001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与A 组相比,B 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6%,较之A 组,偏低(P<0.05),见表3。
表3 对比2 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饮食、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AC 患病人数呈现逐年且快速增多趋势,已经成为对人类尤其是老年群体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的常见病。需要指出的是,此病具有症状复杂,病情进展隐匿,治疗后易反复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进展为穿孔、坏疽,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有研究[5]指出,AC 发病与细菌感染、胆汁淤滞等因素紧密相关,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致病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而入胆囊,一些细菌还会经门静脉系统而入肝脏,然后经随胆汁进胆囊而致病。由于诱发AC 的诱因多样,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上也存在差异。临床治疗AC 的方法可划分为两大类,即非手术与手术,非手术方法主要有低胆固醇、低脂食物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抗生素等;此些方法仅能缓解症状,难以根治。而对于手术治疗而言,其治疗较直接且彻底,效果更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研究[6]指出,AC 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仅安全且有效。另有报道[7]将此术式对比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发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更少、术后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短。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术式,但其仍为一种应激源,且术后稍有疏忽,便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延长术后恢复时间。故应与其它方法配合治疗。有学者创新性的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中药相联合来治疗,结果证实此方法效果更佳。
在传统中医学中,胆乃六腑之一,与肝互为表里,能贮藏、排泄胆汁。AC 在中医学中属于"黄疸"、"胆胀"等范畴,当热、湿、瘀结在肝胆,受风寒湿热侵袭,肝胆脏腑原功失调,外加情志郁结,可诱此病。《灵枢·胀论》记载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而《金匮翼·肝郁胁痛》中记载:"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此外,在《证治汇补·胁痛》中记载道:"由于心态暴怒而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量……或痰液滞留于血,搏与血,致痛而生"。故可用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之法施治。有学者[8]经研究发现,此病属于肝胆湿热证,基于西药而用清肝利胆汤(柴胡、黄芩、白芍、郁金、枳实等),能达缓痛、清肝利胆之功。本文基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给予中药汤剂施治,组方中,茯苓、鸡内金、金钱草具有清热利湿、化湿之功;广木香、郁金、枳壳、陈皮与槟榔具有理气开郁的作用;丹参、赤芍、延胡索具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柴胡则能气解郁利胆。诸药合用,能共奏消痈散结、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止痛之功。
从本文结果可知,较之A 组,B 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提示中药汤剂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联合,能获得更好效果,不仅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而且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安全性,因而更适用于此病术后治疗。综上,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中药汤剂相联合方案应用于AC 患者,不仅能加速其术后康复进程,且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