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会画”
——大班幼儿绘画过程中“不会画”现象的思考
2021-11-20文薛燕
文 薛 燕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幼儿园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幼儿“不会画”的情况,有的是一笔不画,有的是画了个形状就画不下去了,还有的直接说“老师,我不会画”。针对这样的现象,我通过观察发现,尽管不同的幼儿出现“不会画”的原因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现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幼儿“不会画”的原因,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一、没有参照物的绘画
案例描述:在线描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教幼儿学习螺旋线、城墙线等线条和一些组合图形,并通过线描画例欣赏,让幼儿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线条对画面进行装饰,在不限定主题的要求下,请幼儿将A4绘画纸充分利用,使画面尽量饱满……作业布置后,很多幼儿很快“挥舞”起来。可是,一向擅长画画的小宇没有动手,一直犹豫不定。经过沟通,原来他对于教师要求的“画面饱满”缺乏自信。在培训班时,培训老师都会给他画个轮廓或是参照一个标准物来画,像这样没有参照物的绘画,小宇就“不会画”了。教师先帮他画一条大鱼的轮廓,画好后再对他进行了简单提示,只见小宇“动作熟练”地对大鱼进行了鱼身的线条装饰……不久,一幅“画面饱满”的作品完成了。
案例分析:通过观察小宇的绘画情况,教师发现,小宇已经接受一年半的绘画训练,平时的作品也都是“有模有样”。但是培训班注重强调对技能绘画的培训,对于“像不像、对不对”等要求比较多。在培训班时,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图案,培训老师都会帮助打个轮廓草稿,使整个画面协调饱满,小宇只需要按照范例勾勒细节就可以了。但是在幼儿园,绘画活动基本上没有范例提供,更没有教师帮助画轮廓 。小宇由于长期养成了绘画依赖,自主绘画时就会无从下手。
案例思考:《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按范画来画”“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培训班的学习模式只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要求幼儿按照范画绘画,评价标准也是画得像不像、颜色涂得对不对等。这些范画教学无形地抹杀着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禁锢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变得不自信,不会画、不敢画成了制约幼儿绘画学习的精神障碍。对于小宇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给予帮助:
一是正面肯定,树立信心。肯定小宇的绘画技能和绘画水平,让小宇能够获得充分的自信,敢画想画。教师可以在班级展示小宇作品,利用小宇作品进行环境布置。
二是注重欣赏,体验美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其感受美术作品或物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名画名作,感受其整体构图、色调运用、表现形式等,学习作品中的点、线、面等要素构成等。既能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又能积累更多的绘画形式和表现方法,改变以往只能一笔一笔照着画的局限画法。
三是优化评价,激发创作。在过去面对幼儿绘画作品时,教师通常会把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幼儿完成的作品上,以作品的效果来评价幼儿的美术表现,有时也会以“像”与“不像”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造成幼儿的绘画目的跟随教师的评价目的开展。教师要多方面了解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发现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幼儿更高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兴趣,使幼儿敢想、敢画、敢创作。
二、有参照物的绘画
案例描述:在“鱼”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鱼以及鱼身上的花纹,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教师提供给幼儿不同的纸张,创设一个简单的绘画背景。大部分幼儿都选择浅蓝色的纸,他们说这是大海,是池塘。小清选择了一张浅蓝色的圆形纸,他显得很兴奋,拿到勾线笔就开始作画了。画了一会,旁边的小奇指着他的画说:“你画的不是鱼,是小蝌蚪。”说完,拉着旁边的小美一起看小清的画。小清一个劲地盯着自己的画,偶尔转过头看看小奇和小美画的鱼,再也不下笔了。这时,教师过来了解情况,小清吱唔了几声:“老师,我画错了,我不会画。”
案例分析:小清平时在幼儿园喜欢绘画活动,但是画面开放度不够,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涂色。教师多次引导他把画大一点,尽可能表扬他绘画中的优点。虽然“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小清在绘画初期想尽力画好,但经过同伴的“嘲笑”后,他开始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真的“不会画”。
案例思考:孔起英教授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指导,打消幼儿的受挫心理,激发幼儿的绘画想象,重拾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一是安慰鼓励,打消顾虑。幼儿喜欢美术源自天性,给他们一支笔,他们便可以天马行空,表达出他们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喜怒哀乐。因此,他们的绘画是没有规则和限制的。如果幼儿感到“不会画”时,说明他们紧张、沮丧、受挫了,这时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安慰,了解他们的顾虑,倾听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放心、大胆地画,消除“不会画”的思想负担,在美术创作中更自信、大胆。
二是借“机”发挥,激发想象。面对幼儿对自己作品的不肯定,教师要及时借助这一契机,反其道而行,让他们在解决“画错了”的过程中体验想象和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对小清画出的这些“蝌蚪鱼”,教师可以引导其说出这些都是“鱼妈妈”刚刚出生的“鱼宝宝”,“鱼妈妈”出门为“鱼宝宝”买玩具了;“鱼妈妈”回来了(引导幼儿添画出体形较大的“鱼妈妈”)……这样将错就错,不但消除了幼儿对自己作品不自信的情绪,而且能提升幼儿绘画技能,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兴趣。
幼儿有着各种“不会画”的理由。事实上,幼儿对自己的不认可,同伴对他们的不理解,教师对他们的不肯定,才是他们“不会画”的主因。孔起英教授指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对于幼儿“不会画”的现象,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有趣的学习环境,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真正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