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2021-11-19廖尹萍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融合发展人文素养

廖尹萍

摘要:高职院校在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践行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为重要契机,结合网络教育手段,通过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劳动教育,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高职学生实现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融合发展

一、制约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网络的发展给人文素养提升带来挑战

高职学生通常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学习活动,与互联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最先接触“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群体。随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网络育人平台的构建能够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中,接受正确的信息引导,汲取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养分。但事实上,网络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高职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教学路径、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会为的高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我校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学生,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能够了解更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在校期间提前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但是,面对网络互动平台上多样化的信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高职学生仍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产生思想困惑,造成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扭曲,忽视对人文素养的汲取。

(二)生源结构变化加大了公共类课程教学难度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我校校企合作下的作为扩招“四类”人员的专业之一,其生源的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综合素质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参差不齐的年龄层次和素质基础加大了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我校公共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大多由二级院系的辅导员或兼职教师承担。由于辅导员另承担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无法在公共类课程的教学中投入大量精力,而生源结构的变化更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此外,辅导员的所学专业大多与公共类课程教学内容相差甚远,而承担公共类课程授课任务的辅导员大多也未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公共类课程教师队伍暂时无法实现职业化及专业化。不仅如此,我校作为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追求专业技能及比赛成绩的问题,容易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养成,导致公共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一)制订人文素养提升计划,构建公共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的公共类课程设置比例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类课程任课教师短缺、部分线下课时转为线上教学,导致部分定向班的公共类课程形同虚设。针对市场就业需求和行业企业特点,我校和校企合作平台组建了一支了解行业前沿、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重点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分析、专业技能及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调整。我校将公共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建立起既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智能特点等相适应,又与企业关键岗位优秀人才特质要求相契合,突出做人与做事教育相结合、智商与情商培养相结合、技术与素质培育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的专业群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培养内容体系。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我校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三个基本原则,建立课程评价新标准。

另外,我校教师发展中心可以选送表现优秀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外出培训,通过转岗方式优化配备公共课程专任教师;还可以通过选派公共课程校外兼课教师外出培训、考取相关证书、参加教学信息化大赛等方式,提升公共课程校外兼课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二)开展特色人文教育,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我校依托协会平台,以学院党总支主持的“构建高职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工作机制的探索和研究———以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项目为重要契机,采用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建共建等方式,带领定向班学生赴社区、定点扶贫村等地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科教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及国家政策,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责任担当、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

我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專业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团总支灵活运用抖音、微信公众号、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党总支红色文化实践工坊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各班广泛开展模拟面试大赛、演讲比赛、阅读分享会、红色观影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一支一品”团支部活动,通过树典型、宣传典型等,引导学生了解黄文秀、梁小霞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提升党建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三)开展系列劳动教育,构建劳动育人体系

我校校企合作教师团队积极将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评估体系,以实习和培训课程为主,课程教育为辅,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的教育功能。校企双方均可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室、新校区建设等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实践培训、校企合作实训室美化、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等“劳动教育我先行”等一系列活动,新校区文化建设和新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培养新人。

在校企合作师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定体系,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并将其最终成绩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宿舍卫生评比、星级实训室评比、新校区最美一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时代新人。

(四)践行“三全育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我校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与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了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通过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建设信息化工坊,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无缝转换,减少课堂教学的生硬感、违和感。在校企双方的积极推动下,我校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人文素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人文关怀等,使学生能尽快适应职场,在职场中恪守职业道德,应对得当,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国家、社会、企业而言,高职学生仅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学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已然成为当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我校和校企合作平台应深度合作建立合理的公共类课程体系,通过公共类课程的学习及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式教学,结合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构建课程育人、劳动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以达到促进我校专业定向班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7.

[2]李克强:高职院校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J].大视野,2019(2):6.

[3]曾守静.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学业评价创新策略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7):100-101.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融合发展人文素养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