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
2021-11-19欧阳贤静
欧阳贤静
摘要:幼儿在进行一日活动时,常常会出现疲惫的状态,因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而为了帮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取得更为丰硕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能够享受一日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围绕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展开论述,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开展
前言:
为了帮助幼儿不仅在一日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活动效果,而且能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调整策略,促使幼儿能够在一日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予以幼儿过渡的时间、可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以挖掘活动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能够在丰富的一日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一、予以幼儿过渡的时间
幼儿在开展一日活动时,常常会因为精力跟不上,而出现了疲惫的现象。因此,当幼儿需要完成后续活动时,他们并不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促使自己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效。因此,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予以幼儿一定的过渡时间,帮助幼儿能够借助这一段时间,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促使幼儿能够在之后的活动中,取得更为优异的表现。
例如,在完成某一活动项目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趴在座位上进行休息,让他们能够借助这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活动状态进行调整。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幼儿能够在音乐的氛围中,尝试对自己的神经进行进一步地放松,促使幼儿能够实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放松。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智力小游戏,让幼儿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既不用付出过多的精力,又能够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如,教师可以以刚刚开展的活动作为出题的内容,并且以难度适中的问题,向幼儿提问相关的知识,让幼儿能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时,不仅能够对上一个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还能够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放松,促使幼儿能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个活动。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组织开展一日活动时,教师可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幼儿能够在完成一日活动的相关任务时,能够关注个人能力的成长,促使幼儿能够在一日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同时,幼儿也能够享受一日活动的过程中,促使自己能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把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幼儿开展绘画活动,让幼儿能够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呈现。与此同时,教师不应当以“逼真”要求幼儿的作品,而是要从新颖和独特的角度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够以统一标准要求幼儿,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对于他们开展后续的涂鸦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表现欠佳的幼儿,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夸大的表扬,让他们能够从中受到鼓励。与此同时,在观看幼儿涂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因为幼儿在涂鸦中,出现了不合乎常理的举动而上前阻止,而是应当从旁观察。只要幼儿在涂鸦的过程是安全的,教师就只需要在旁观看即可。或者当教师在看到部分幼儿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时,教师也不能够上前帮忙,协助幼儿做到“完美”,而是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的作品,让幼儿能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涂鸦工作。因而幼儿能够在相应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地把握一日活动的进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三、挖掘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进行一日活动中,可以重点关注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能够实现个人能力的成长。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种工具和材料,为幼儿的一日活动提供素材,让他们能够在多种教学模式之下开展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应用齿轮积木等工具,帮助幼儿开发自己的脑力,让他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世界的奥秘。同时当他们在使用工具的时候遇到了问题,他们常常能够进行一定的假设,这对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解决这些难题。当然,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其他的工具,通过发掘道具中的教育意义,让幼儿能够有素材对空间进行一定的探索,促使幼儿能够在一日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应用水平器、尺子等工具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测量,让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处理身边的信息。在多样工具的辅助之下,幼儿能够对于世界有更为全面的思考和探索,能够更自然地做到“做中学”。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予以幼儿一定的过渡时间,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一段时间,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促使幼儿能够在之后的活动中,呈现更为优秀的表现;可以堅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挖掘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能够利用这些价值,塑造自己的三观。
参考文献:
[1]苏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一日活动分析[J].才智,2018(26):86+88.
[2]谭庆梅.浅谈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8,5(17):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