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2021-11-19周佳
周佳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初中语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67-02
单元整体教学区别于单篇教学,是把“单元”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而开展的整体的、结构化的系统教学,指向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教学资源看,单元整体教学整合的文本均为教材课文,有一定的固定性;从教学目标看,课程开发者组编单元以实现课程目标,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以及相关策略。
一、初中语文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1.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实现知识建构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单篇教学易使学生的知识建构零散、孤立、重复和流于浅表。而单元整体教学将整个单元的所有文本作为整体学习的资源群,以预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打破单一文本限制,综合提取各文本中适切的教育资源。这样相对集中的目标、多元开放的材料,使知识建构深刻而完整。
2.单元整体教学着眼于问题解决,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思维能力。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能够以目标集中、材料丰富的群文阅读模式,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在“以文解文”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其次,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整个单元的课文,学会在材料群中提取信息、筛选概括,在“瞻前顾后”中求同比异,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由知识学习向素养培养转变。
二、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路径
1.架构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领思维纵向发展。
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往往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过程偏重于逐篇推进,整合紧密度不够;二是课堂活动任务的设置横向铺开,不能形成层层深入的课堂逻辑;三是囿于单元整体目标,更多着眼于文本共性,“求同思维”占主导,文章个性被埋没。为了能改变以上不足,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应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整合,构建纵向深入的课堂逻辑,重视单元目标下的文本个性。
为实现第五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可设计层层推进的“四步走”问题链:第一,几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什么?第二,你觉得观景带来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写作目的不同会带来行文表达中的哪些不同?第四,假如为文章分别配一张合适的照片,你会配怎样的图片?请你用符合文章风格的语言描述照片内容。问题链直接从游记“所感”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景情关系的过程中认识“所感”为游记的灵魂。在这样的宏观视角下了解文本个性,深入理解不同的写作目的会造成物我关系的不同、内容选择的差异、文章顺序的不同、语言风格的不同等。逐層深入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从知识习得到综合应用,使学生的思维纵向发展。
2.构建真实的情境任务,激发学习内驱力。
单元整体教学从全局视角审视单元课文,指向问题解决,培养高阶思维,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问题导向的课堂往往因脱离生活而显得生硬,对学生“亲和力”不够,使学生存在一定思维障碍。单元整体教学应将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转化为相对聚焦的学科学习任务或生活情境任务,打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联,让学习直接关联生活运用,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单元整体教学的情境任务创设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与语言实践活动的适切性。单元整体教学的情境设计在切合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需为语文学习服务,即服务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该例单元整体教学,笔者创设了“杂志编辑与助理”的情境架构整堂课:一方面,设计了“为文章配插图”的任务情境;另一方面,为学生设定了“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的身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顺理成章。如课堂的最后一个任务:请小助理以“旅行,也是一种阅读”为主题,写一段卷首语。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读写结合的语文实践,也是课堂学习成果的外显性评价手段之一。
二是指向深度思维的有效性。教师需创设有质量的情境,在情境中制造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有质量、有深度的思考。如给《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配的插图,要求体现“在各拉丹冬”。编辑根据小助理对两张照片的描述,推测第一张照片不符合要求,比较欣赏第二张照片。如果你是编辑,你能给出理由吗?
照片描述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不符合要求)
照片描述2:“一行人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符合要求)
这样的情境创设于无疑处生疑,以“画面构图”为“冰山一角”,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表象反映的“写作视角”的深层问题,将视线引向被忽视的题目中的“在”字,理解“在”在文中的意义。由此进一步迁移,思考两张照片不同的描述视角。
追求思维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除注重情境创设本身的有效性之外,还应把握学生即时学习情绪和认知需求,及时抓住课堂生成,以有质量的追问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思辨游记中“所见”与“所思”的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