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阅读素养视域下的说明文教学
2021-11-19钱建江
【摘 要】以说明文为例,试图从国际阅讀素养评估的层面、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目标等方面,结合统编教材对说明文的教学要求,提出说明文教学应有的品质追求:体现现实价值,坚守文化本义,挑战思维深度。
【关键词】阅读素养;说明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23-04
【作者简介】钱建江,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504)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对阅读价值的认知也趋向多元。世界各国都在母语教育中增加了信息类、实用性文本的比重,同时对教学目标也做出调整,由文学熏染为主转变为交际、应用为主。国际三大阅读评估项目(“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按阅读目的把文本分为“文学类”和“信息类”。其中“文学类”又被分为小说、非小说文学和诗歌三种文体。“信息类”则包括三类:主要按时间顺序讲述事件的文本,如个人信函、日记以及历史事实等;主要按逻辑顺序写作的文本,如学术论文、政论、各种论坛文章等;说明性或程序类文本,如各种手册、清单、地图、广告、表格等。[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类文本阅读在我国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说明文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类文本。下面笔者结合国际阅读素养评估趋势,谈谈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品质追求。
一、体现现实价值:基于国际阅读素养评估趋势实施说明文教学
从总体上看,国际三大阅读评估中,信息类 (非叙事)文本的比重超过了文学类(叙事类)文本,大部分国际阅读素养测试题,都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取的阅读材料大多为信息类文本。
笔者参加了2018国际PISA测试相关阅卷工作,在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试题基本上取材于日常生活。例如有一道试题:文本1是莎拉·布朗所购买的新相机的保证书(保修卡),文本2是收据。具体题目如下:(1)使用收据提供的信息,完善这张保修卡。(2)莎拉·布朗多久后需寄回这张保修卡?(3)莎拉·布朗在店内还买了其他什么东西?(4)“谢谢您的惠顾”这句话印制在收据的底部。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为了礼貌。另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什么?
该测试题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材料——购物后办理保修卡,所检测的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也就是围绕具体的生活场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需要采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策略,进行信息的梳理、整合与应用。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日趋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说明文这种文体也应得到重视。
统编语文教材也已充分体现出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重视。初中阶段阅读说明文,需要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高中阶段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包括“社会交往”“新闻传媒”“知识性读物”三大类。设置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突出其实用性。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可以这样认为,说明文既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跟生活紧密相关、具有实用意义的日常学习内容。说明文教学正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现实价值。
二、坚守文化本义:从文化传承视角实施说明文教学
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2]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解说,阐明其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相关知识。然而,我们的思维不应局限于此。如果进一步思考,我们或许就可以想到,按照语文教材中给说明文所下的定义,那么,最好的说明文应该是介绍某一产品的结构图、某一建筑的设计图、某一事情的程序图等等。但事实上恐怕没有人会拿产品结构图或设计图作为说明文进行阅读教学。可见,说明文一定具有比我们给它所加定义更丰富的内涵。每一个文本,都会带有写作者自己的理解印记,对一个事物的说明也是基于作者的视角。每个人的理解与表达视角都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在写作过程中,一般从某一客观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带着自己无限的想象,这种基于科学发现及科学想象的写作,反过来也为科学家的探索提供了某种启迪。
但正因为我们都已习惯了关于说明文的所谓“常识”,所以说明文阅读教学通常就会涉及说明文要素,如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文章结构特点等。例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文,很多教师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组织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中国石拱桥具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很多教师在执教《苏州园林》时也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对学生来说,好像所有说明文都变成了同一篇课文。
如果这样就是在教学生客观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其结果是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反而变得程式化了,而这恰恰是“说明文”这种文体教学应该努力避免的。说明文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思想和情感,或者说也要有读者自我的介入。例如《苏州园林》的教学,没有必要完全按上述文体特征去教,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生活情趣——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也要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文本主题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意义,只满足于认识说明对象的自然特点,而看不到另一个世界。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那种悲悯和敬畏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近年来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相关情况进行探究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帶来巨大变化。个体能够认识到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信息素养培育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基于此,我们亦应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认识说明文教学。
针对统编语文教材,我们既要关注与单元文体相关的阅读方法与策略,这毕竟是新教材的重要编写理念之一,又要摒弃过去那种面面俱到的方式,而聚焦于“课文”的文化要义。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集中而明确的,并不需要将说明文诸要素统统囊括进去,而要根据教材编写的内在知识体系要求,充分发掘“课文”的文化价值,将文体特征融入其中。
其实,很多说明文都有故事、情感或文学元素。哪怕是对科学道理的阐述,也都植根于人类的需要、趣味、想象、语言和意义系统。例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我们就不能局限于对说明方法及语言严谨性的分析,要去用心体会阿西莫夫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和幽默的行文气息。这才是真正的语言学习。
又如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蝉》这篇课文,作者法布尔在文中所写的,何止是对某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的观察与记录,他分明是在书写与铭记“一种生命留给世界的舞姿与歌声”,那种敬畏生命的情怀是何等让人动容。“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我们的心似乎揪紧了,我们似乎看到了法布尔那深邃的眼睛里蕴蓄的悲悯,也深深感受到一个昆虫学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礼赞。而假如我们一味地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样冰冷而无趣的术语去解读剖析,那将是何等可悲的事情。因此,说明文教学中,我们除了抓住它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探究性这些特殊之处,更要结合文本的情感特征,创新教学方式,传承文化基因,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精神内核,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问题意识、科学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守文化本义。
三、挑战思维深度:从逻辑思维的培养角度实施说明文教学
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因而,我们也建议以此为基点来开发“逻辑类课程任务群”,以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整合、推断想象等多种认知技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这样的课程建设将促进学生形成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统编语文教材在“单元提示”中凸显“语文要素”,在语言理解与建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说明文教学中,目标之一是借助说明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八年级为例,上学期教材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学习要求,下学期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的学习要求。
说明文教学要聚焦于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探究,关注自我与文化意蕴,在此基础上才会避免说明文教学的“宿构”,教师会运用更灵活的方法去落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流程图与思维导图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对事理说明文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各种信息提取出来,通过流程图或者结构图的形式,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仍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这两篇短文是阿西莫夫探究板块构造理论以及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作品,两篇文章都以阐述事理为主。为了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教学中可以《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为例,引入演绎思维模型(图1),帮助学生筛选主要信息,探究行文过程中采用的逻辑顺序,进而理解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的方法,自主学习《被压扁的沙子》,进行逻辑推理(图2)。
正因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一直比较欠缺,课堂上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引入演绎推理模型,可以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提升其思维的深广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真正落实教材内在结构体系中对这一单元提出的“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的教学要求。
教学中,让学生撰写各类主题的科学小论文,也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去认真搜集、查阅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做比较分析,然后归纳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撰写成文。教师则要通过对学生小论文的客观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更严谨地推理和表述,避免推理不严、推理无据的情况出现。例如,学习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后,教师可以布置三项任务:第一,观看视频《秒懂〈恐龙无处不有〉》,尝试制作《秒懂〈被压扁的沙子〉》微视频;第二,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对“恐龙大灭绝之谜”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参照《被压扁的沙子》中对“撞击说”的推理过程,为“火山说”也写一段解说。这些学习任务既有趣味性,又紧扣这堂课的学习重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祝新华.侧重评核选取与运用信息的能力——阅读测试文本的选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60-66.
[2]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