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耦合协调度模型物流业发展评价研究
2021-11-19岳朝龙王梦梦
岳朝龙,王梦梦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2019年3 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政策文件《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该文件指出“从物流发展质量、协调、效率、动力、贡献等方面,构建物流发展指标,对我国物流发展质量水平进行客观、全方位、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建设物流强国,壮大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有力支撑,国家必须推动物流业发展变革。
1 相关研究概述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主要是从产业协调方向对物流业发展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1 物流业与外部要素的协调发展研究
通过与区域经济、经济效益、制造业、城镇化、信息业、农业等物流业外部要素进行耦合协调研究,如张建军[1]等人构建虚拟变量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其结果表明区域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宋爱华[2]运用熵权法和复合系统模型,构建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耦合函数和协同弹性计算各区域间协同敏感度,结果显示,两者的协调度数值虽高,但事实上区域物流和经济发展水平却处于低水平状态。弓宪文[3]从产业理论的视角,构建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表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更好地衡量两企业协调发展的关联度及演化趋势。梁雯、孙红[4]等人运用熵权法客观赋权重,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依赖物流业的快速发展。Li Song-qin[5]根据规模、运作和潜力3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并基于物理学的耦合度函数理论建立了制造业与物流互动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两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物流业发展也不落后于制造业。
1.2 物流业内部要素的协调发展研究
朱昌锋[6]等人运用基于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理论,来分析虚拟应急物流协同体系运作指标匹配度。崔晓迪[7]利用DEA中的C2R和C2GS2模型及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等方法,来验证该系统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协同发展综合效度是否协调。朱芳阳[8]等人研究物流产业问题,以生态位视角分析了物流产业生态位适宜度动态演化规律与其内部生态因子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最后科学预测未来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在安徽物流业发展研究方面,现在众多学者热衷于对安徽物流竞争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测度研究,如许静艳[9]、鲍璐媛[10]等。
综上所述,总结出以下3点内容:第一,国内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物流业与外部要素的协调;第二,在既有研究成果中,探究安徽物流业发展的研究集中在物流发展水平的测评方面,很少有分析物流指标体系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第三,物流业发展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但从物流系统内部协调和优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则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以物流系统内部协调和优化的视角构建物流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物流业系统内部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来探索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假设有n个要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构成的矩阵为
对矩阵进行标准化,并记为Zij,Zij中的每一个元素
(1)
2.2 熵权法赋权重
(1)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所占的比重,并将其看作相对熵计算中用到的概率
(2)
(2)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3)
(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
dj=1-ej
(4)
(4)归一化得到第j项指标的熵权
(5)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来衡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程度,构建耦合度函数
(6)
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水平、物流业产出效应 4 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参照丛晓男[11]的研究,构建耦合度的公式为
(7)
其中,C为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规模、物流投入、物流产出4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度,C∈[0,1],C值越接近0,表示两系统间的发展越不协调;C值越接近1,表明耦合状态越好,C=1时,耦合状态达到最佳。
(8)
其中T、D∈[0,1],且a+b+c+d=1
公式中T表示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与物流业产出这4者的综合协调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a,b,c,d则为待定系数。 经过专家学者的讨论及参考穆晓央[12]认为物流业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与物流业产出4者对物流业影响同等重要,故取值均为0.25。
结合有关研究学者舒小林[13]、李凯峰[14]、范红艳[15]对协调性评价的研究工作,判定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与物流业产出的协调发展状况,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
3 数据来源及指标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取,往往要从科学性、代表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等多个方面考虑,找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研究进行筛选,从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水平、物流业投入水平以及物流业产出水平4个维度着手,选取了14个二级指标构建安徽物流业发展评价系统。所选指标覆盖面较广,基本涵盖了物流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自身发展状况。
3.2 数据来源
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摘自于2009 年至2018年的《安徽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物流行业统计数据目前还未单独分类统计,所以考虑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相关数据代替。因为本文所涉及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所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 通过熵权法算出各指标权重(见表2)。
表2 物流业发展指标体系及权重
4 实证分析
从时间的维度来评价安徽整体2009—2018年物流业协调发展演化情况,为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如图1)。
图1 2009—2018年安徽省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
4.1 整体物流业发展水平分析
如图1所示,安徽省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时序发展路径清晰。前期2009—2010年,物流业综合指数有所回落,其原因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处于破冰状态;2010—2018年,国内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产业创新,促进市场经济自发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等,经济有所缓和,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由2010年的0.16发展为2018年的0.55。尤其是2017—2018年,以2017年为拐点,指数急剧增加,由原来的0.38增长至0.55。而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及产出水平各系统发展过程如下。
(1)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
2009—2018年,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评价指数由最初的0.05增长至0.17。近十年来,经济环境指数一直呈现出缓慢持稳上升的状态。
(2)物流业规模
由图2可知,2009—2010年物流规模评价指数有所下降,但从2010—2018年物流业规模水平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以2017年为拐点,直接从指数0.07增长至0.21。物流规模综合评价指数与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有些许契合。这都跟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大力扶持、引导、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有关。
图2 安徽省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
(3)物流业投入水平
从图2和表3可知,物流投入水平从2009—2018年,其评价指数由最开始的0.03上升为0.11,虽然上升速度有些缓慢,但综合趋势是不断上升的。近些年来,国家针对物流业的发展推出了不少的政策,如2017年推出的《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及2018年《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关于物流企业承租用于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土地使用相关优惠政策》等。
表3 安徽省物流业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数值及等级
(4)物流业产出水平
物流产出水平指数跟投入水平指数上升趋势大体一致,增长速度缓慢,众所周知,物流业虽作为传统行业中的一员,但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动物流业质量、高效率发展,物流业显然成为众多行业领域中的新蓝海,但物流业生产总值占据第三行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远远不够,物流从业人员工资虽然每年也在逐渐递增,但增长缓慢。物流业产出指数由最初的0.02增长到0.04,整体还是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之,在产出这一领域国家应加强重视。
4.2 安徽省整体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从物流业外部经济环境、物流业规模、物流业投入及产出水平4个系统的耦合时序演变角度分析。
从图2可以明显观察出,物流业的耦合协调度从2009年0.44增长至2018年0.58,整体上来看,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2009—2013年整体水平位于0.44~0.49之间,属于濒临失调状态,2014—2018年整体水平位于0.50~0.59之间,属于勉强协调状态,侧面地反映出各指标之间发展差异明显。
对比安徽省物流业综合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有些接近,2009—2017年,发展速度均处于平缓上升状态,从2017年开始,以其为拐点,较比以前,上升速度明显增快;物流业综合发展指数曲线不断呈显著上升态势,而耦合协调度曲线与物流业综合评价指数呈正向相关关系,物流业发展水平与物流业自身耦合协调度紧密联系,一脉相连。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1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耦合协调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就物流业发展水平而言,安徽省整体物流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物流业规模水平近两年大幅度增长,物流产出水平虽也在逐年增长,但增幅极其缓慢;(2)就物流业发展耦合协调度而言:安徽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优化,但耦合协调度不高,目前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在所有滞后系统中,物流业投入及产出效应出现频率较高;在所有滞后指标中,民营载货汽车、物流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物流业生产总值出现频率较高。
5.2 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3点相关建议: (1)当前国内正在加速调整经济发展格局,基础设施与供应链体系也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为此,安徽省政府应抓住地理位置优势,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供应链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促进省内外市场双向互联互通,增加物流生产总产值。 (2)顺应“互联网+高效物流”大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助推物流业务发展,扩大物流规模效应,提高产出能力。 众所周知,安徽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物流优势明显:一方面安徽应顺应“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趋势,鼓励面向信息、运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固定资产的融资额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应依据安徽经济地理条件,加强邮政、快递企业与农产品产地的合作,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效灵敏、绿色共享的高质量农产品物流生态圈。 (3)构建安徽整体现代物流业体系,优化物流业基础设施资源投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相关待遇及其他产出效能。以市场为导向,系统规划物流枢纽网络布局,利用好存量,设计好增量,打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物流运行的效率,为安徽省整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发展,发挥集散、流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