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站在新时代的思考与前行

2021-11-18郑秀英崔艳娇苏海佳任新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育新时代人才培养

郑秀英 崔艳娇 苏海佳 任新钢

摘 要: 美育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高校要做好美育工作,提升目标和思想高度是强化美育工作的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保障。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资源共享、校园文化等方面为美育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美育;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

美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意义

美育并不是新的工作和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近些年,国家对美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可见美育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1.美育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生產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原动力。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升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美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的形式、美的理念、美的内涵和美的追求必不可少。对于“什么是美”和“美的内涵”,从理论上看,人类似乎有相同的标准。但是,世界各民族对于美的形式内容的认识是有差别的。人对于美的理解受环境以及思维特征影响,没有统一的模式。在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既要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之美,探索美育的培养方式。

3.美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不断地扩张与渗透,对青年一代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美育对“人类心灵深处”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和塑造完美的人格等方面[1]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用美的教育塑造美的心灵,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美育课程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润泽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奋进精神,进而影响其对人生目标提出更高要求。

美育在当前高校中的现实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美育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美育资源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在充分肯定现有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站在新时代新要求的高度上看待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不足。

1.对美育的认识高度不够。部分高校师生对美育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仍未达到新时代的要求。有些高校设立人文类选修课程,并且限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从这点来看,应该说我们的美育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课程基础。这类课程确实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美的载体,提升审美技能的机会。但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要求主要基于弥补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的不足,并没有达到“以美育人”的高度。

2.对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不够。由于国情原因,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尚未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仅将美育课程当成专业课程的从属和补充。这种认识也影响了学生,使学生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开设的各类人文选修课和艺术社团的活动,虽然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与简单的艺术技能。但从美育角度看,这些课程并未真正提升学生对美的观念的理解,未能很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未能从“美的形式”上升到“美的素养”。

3.对高校美育力量整合力度不够。近年来,各高校在改善美育硬件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部分高校建设有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硬件设施和美育机构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美育普及教育、营造校园美育文化氛围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些资源隶属于学校不同部门,没有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根据活动需要各自安排且力量分散,呈现出无法集中学校优势、形成一体化管理的状态,审美教育和实践活动缺少规划和相互支撑。因此,美育效果未能得到彰显,很难充分发挥这些硬件设施在高校美育工作中的真正作用。

4.美育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升。美育教师数量偏少,特别是专职在岗的美育教师较少且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这是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美育师资的现状。已有师资也仅限于艺术教育学科,无法满足从美育高度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需求。由此,也间接造成部分高校的美育教学体系出现“第一课堂空心化”的现象,缺少美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存在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学体系缺乏更新,在大学生群体中很难引起广泛共鸣的现象[2]。

提升目标和思想高度是强化美育工作的前提

第一个明确提出美育概念的人是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而把西方美育思想引入中国的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中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也[3]。由此可见,提升目标和思想高度是强化美育工作的前提。

1.应立足于发掘学生追求美的内在力量。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被许多人认可。马斯洛的伟大,在于他认为人生而平等,不管他生活在什么环境,他都有物质需求的本能,也有精神需求的本能。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本能的,是发自内心世界的。高校美育工作首先要立足于每个学生,发掘引导学生追求美的内在需求,释放其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启发其发掘审美的潜能。美育是一种本能的情感教育、一种生命的内在塑造、彰显“人类心灵深处”的智慧,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规划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

2.应从美的知识技能学习上升到追求美的人格。真正的美育应该是从学习美的存在方式和创造美的技能,走向审美能力的提高,追求美的情趣蕴涵,并进一步提升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中世纪的欧洲曾经把绘画的人称为画匠,这是因为美有形象的一面;但美也有被人理解的一面,而画匠就是停留在了形象直观的层面。高校美育应是利用外在感知美的载体,如音乐、书法、绘画等,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转化为追求美的素养和审美的能力。在形象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世界对美的理解塑造美的心灵。

3.应在学习自然知识同时发现自然和规律之美。技术美学是前苏联卢那察尔斯基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生产劳动创造美的理念的形成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从这个观点上看,人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自然科学家、工程学家对美的追求的动力。爱因斯坦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物理学家,他对真善美的追求贯穿物理学研究中,体现在对物理学基础统一性和逻辑简单性的探索[4]。科学知识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探索,而且也向人类发掘展示了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规律之美,甚至告诉人们世界因美的方式而存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数乃万物之源”,即宇宙是按照数的和谐规律运动的,数的比例和谐便是“美”,美在于合理的数量关系。

加强顶层设计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将对高校美育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强化顶层设计和实施,统筹制定全校美育建设规划,从宏观上把美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些是做好美育工作的保障。

1.多层次多方法,完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美育课程体系,不仅要完善书法、绘画、雕塑、设计、音乐、舞蹈等各种不同类型美育课程建设,更要重视美的理论思想的教育,建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5]。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美育价值和美育元素,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美育功能,促进美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学科的资源整合,厚植高校美育的广阔土壤[6]。另外,促进信息技术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美育课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提高美育课程教学效果,打造高质量特色美育课程体系。

2.数量质量双角度,强化美育师资队伍。做好美育,教师是关键。高校应不断增加美育师资队伍人数,通过积极的政策,逐步增加美育教师数量,特别是公共美育课程教师人数;同时,进一步建立符合美育教师特点的考核要求,以留住和吸引人才。例如:在公共艺术课实行特聘教授制,邀请艺术大师、民间艺人为学生讲解地方文化和艺术中与美相关的知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了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高校应通过多校共建校际交流平台,促进美育资源共享;以美育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推动美育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特别是在理工科高校应当为艺术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完善艺术类教师奖惩机制,让艺术类教师在理工科高校中找到归属感。

3.线上线下平台整合,美育资源共享。学校美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离不开统一的资源平台的支撑。各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搭建开放的、广阔的平台,将高校美育教学与高校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向教学实践活动延伸,推动美育课程、美育场所、美育师资、美育活动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依托学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立高水平艺术团、艺术类社团等专门训练与活动场地,建设艺术设计空间与艺术工作坊、艺术展厅、艺术走廊等,创造更多体验美的平台,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高校应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加强美育学习和共享平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美育实效。

4.各个部门齐参与,营造美育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治理,营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审美文化的整体建设,对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美育氛围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雕塑群、文创品牌、公共场所环境布置等为学生打造美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环境美。同时,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阅读活动、艺术展演、人文竞赛等实践活动,打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品牌,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不断反思总结,积极探索构建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美育育人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水萍.“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审美教育在当下教学中的意义[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1-25.

[2]李疏贝,张天骄.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问题辨析与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4):30-35,40.

[3]张星稀.概述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6):93-94.

[4]黄政新.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统一基础和美的追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1):108-114.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EB/OL].(2006-03-08)[2021-09-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9-28) [2021-09-1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作者單位:北京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美育新时代人才培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美育教师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