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辉
2021-11-18王松
王松
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程可称得上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传奇,首先从时间上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用了28年,中间还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失误,以及抗日战争;其次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领导人是当时的得利阶级,而并非受压迫者。
前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敏锐的纠错机制,在问题出现、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后,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在不断地反思中,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最终在战斗中带领着中华民族成立了新中国。后者则反映了中国的精英阶层“心怀天下”的情怀,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发起者家里的条件还都不错,知道搞革命有杀头的危险,却依旧为中国寻找出路。这是在中华民族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会看到的景象,即便有类似的情形,跟一百年前的中国比起来不管是人数还是人的素质,也差得太远,所以难成气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际上并不太平,首先,美国人打到了家门口,接着,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核大棒威胁,中国就这样披荆斩棘,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如今的中国GDP已经是全球第二,是GDP第三名日本的三倍,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路走来就是一段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历史。本文将以五部国内爱国电影来展现不同时代的中国,以及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斗争;并见证这段由弱小到强大,由贫穷到富有,由“弱国无外交”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光辉历程。
1 .在悬崖之上舞蹈
《悬崖之上》是今年一部风评很不错的谍战电影,不光演员都是老戏骨,导演也是国内一流的大导演张艺谋。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是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悬崖》的前传。
那个时候的中国东北被日本占领,成立了伪满洲国,整个东北都被浓郁的黑暗所笼罩。可能是为了表现那个年代的冰冷和肃杀,影片从头到尾都在下雪,天空满是阴霾,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在最后的时刻雪才停了,天空变得明朗起来。
此时的共产党人还被称为“地下党”,潜伏在伪满政权的政府机构中,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获取情报,完成一些破坏工作。他们的工作危机四伏,就像在悬崖之上舞蹈,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
在影片一开始,四个在苏联受过特训的共产党特工降落到冰雪森林中,他们集合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发毒药,第二件事是把夫妻和情侣打散,放在不同的行动小组里。光是这两个安排,就能看出敌后工作的凶险,毒药是为了在敌人抓捕前服毒自杀,以免受到敌人的折磨。打散夫妻和情侣,是为了在其中一组被敌人识破抓捕后,减少发生供出另一组的可能性。
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下,被捕的时候遭到杀害,还死得痛快点,若是被敌人抓去了,免不了酷刑的折磨。在电影的最后,周乙一直对小兰说,张宪臣和王楚良是在抵抗敌人的抓捕的时候,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周乙这么做就是不希望小兰太痛苦,痛快死去比死前还受到折磨强。
可是事實却并不是像周乙所说的,王楚良还好一点,是服毒自尽的,张宪臣却被敌人抓捕,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经历了酷刑的张宪臣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好肉,不仅如此还遭受了电刑的折磨,在陷入半昏迷后,又被注射了大量的迷幻剂,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周乙冒险救出张宪臣,发现没办法逃出警察厅的时候,张宪臣说自己就算是逃出去也废了。
而张宪臣是认识周乙的,他在受刑的时候周乙就在现场,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酷刑折磨的张宪臣也没多看周乙一眼。《悬崖之上》优秀就优秀在这些细节上,饰演周乙的演员是于和伟,一位演技非常高超的演员,在这段情节当中他表现得就像他的上司高彬一样冷漠,只有在眼神中微微流露出有些不忍。
另外,影片在情节上也被打磨得非常细致,逻辑清晰,思维缜密,不像许多其他的谍战影视作品,很多情节都很难自圆其说,只能勉强解释过去,一点儿也没有谍战的那种紧张和压抑感。谍战影视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应该是“偷偷摸摸搞事情”,而现在的许多同类影视作品所塑造的角色都太过张扬,丧失了谍战该有的压抑感。
在氛围的营造上,张艺谋导演也是老手了,一步步地积累情绪,最终完成一次次地爆发。就像张宪臣和王郁两口子,开始行动的时候就说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这是影片最初的情感积累,观众还感觉不到什么。之后从张宪臣跟小兰的谈话中我们才得知,收养他们子女的人家被日本人打死了,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自己两个孩子的时候,两个孩子正在一家宾馆门前要饭。后来在张宪臣的一次行动中,他找到了自己儿子,而他的儿子已经不认识他。经过这三个桥段的积累,情绪终于完成了一次引爆。这种感人的情节,平白直叙总比嚎啕大哭更有表现力,为了革命事业,父子不能相认,一家人不能团聚,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悲切?
可是张宪臣和王郁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苏联受训,还是抛弃了小家,去为整个民族能有更好的明天而奋斗。张宪臣对孩子的思念,是感人的一面 ;他能抛开亲情选择大义,又是让人敬佩的一面。这两种情绪掺杂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更感人的情绪。
这些情绪都在张宪臣给儿子钱,却被儿子当成坏人挣扎着逃脱这一个镜头中表现了出来。张艺谋对于谍战电影的核心把握得很准,压抑、残酷、智斗、感人,几乎不会有什么热血的情节。
关于压抑这一点,不光是当时的生存环境压抑,人们的情绪也表现得很压抑。比如对张宪臣这个角色的处理,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一直在明显地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在看到自己儿子在街边讨饭的时候,他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在躲开了追捕后下车去找孩子。
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张宪臣被敌人抓捕,他的被捕显露了敌后工作的残酷。这不像是正面战场那么轰轰烈烈,虽说在正面战场也有巨大的牺牲,也有悲壮的英雄故事,不过英雄总是在战友身边。
敌后工作却时刻处于被敌人的包围之中,稍不留神就会被捕,而且几乎没有被营救的希望。这项工作本身就让人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被捕后的情景更是让人想想都绝望。越是意识到这份绝望,那些挺过了敌人严刑拷打的先烈,才越叫人敬佩。敬佩的情感里,还掺杂着一股感动,没有人逼着他们在悬崖上舞蹈,他们都是自发自愿走上悬崖。那么多革命先烈明知道自己的工作非常凶险,可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前赴后继地进行敌后工作。因为他们心怀着整个民族的兴亡,愿意为民族的复兴出一份力,而不是坐等民族的毁灭。有他们在,中华民族就不会走到穷途末路!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民族的前路,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赴死,只为了民族的明天。正如陈独秀的次子陈乔年在被捕之后对狱友所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2 .天亮了就好了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无尽的黑暗是整个中华大地的主色调,越是在这个时候,人们越是渴望光明。今时今日的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是近代史的一部分,却已经对那个时代的绝望无法感同身受。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这段历史,争取早日完成对这段历史的清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铭记在那个年代里行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英雄。那个时候的中国混乱、贫穷,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很短的时间里被西方的文化打败,人们变得彷徨、卑微,大多数精英都在为中华民族寻找出路。正是那个时候的摸索和战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安逸、和平、幸福。
那个时代发生的战斗,往往最残酷的就是敌后工作。现在的我们只觉得这个工作惊险刺激,是因为我们已经身处于光明之中,已经知道当时的英雄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回到那个年代的话,任何人都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是那个时代的英雄,而顶不住这种心理压力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叛徒。
《悬崖之上》的故事,就开始于一次叛变。纷乱的大雪中,四个穿着单衣、满身是血的囚犯被押到刑场,在刑场旁四个伪满政府的警官穿着厚厚的大衣,围在火炉前取暖。四个警官就是高彬、周乙、鲁明、金志德,他们对接下来要被处决的囚犯,没有丝毫的怜悯,杀人就像切菜一样冷漠。
刑场上的敌后工作者不怕吗?他们也怕,怕死是人类的本性,就算是怕,他们也依旧选择了英勇就义。他们中只有一个人没有顶住这个压力,成为叛徒,让哈尔滨的地下组织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刚刚从苏联回到国内的四个特工,一入境就已经暴露,叛徒谢子荣还透露了他们执行的任务叫“乌特拉行动”,以及参加该行动的人数、暗号等等。哈尔滨警察厅特务科的科长高彬,立即分别派人去跟张宪臣等人接头。
由此,一场智斗拉开了序幕。智斗永远是谍战电影的主色调,毕竟是在敌后,不可能跟敌人发生大规模的冲突,就算是发生冲突,敌人也有绝对的碾压实力,只要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就不会走这一步。
敌后工作本身的风险就很大,特别是在出现叛徒的情况下,等于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暴露在敌人面前。张宪臣等人就面临着这样的危险,跟两个小组接头的人都是特务。老特工张宪臣,立即就察觉到不对劲,经过一番搏斗杀死了这两个特务。
张宪臣小组暂时安全了,不过很显然他们已经暴露,而另一组也很有暴露的可能,在行动的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次行动将会不可避免地有牺牲。后来到了哈尔滨,张宪臣劝小兰,就当另外两个人已经死了。这是敌后工作的一种无奈,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在哈尔滨的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在他们两个人完全被孤立的情况下,在满大街都是特务他们随时会被抓获的情况下,当自己的妻子或恋人死了,起码他们心里不会再那么牵挂。
可惜祸不单行,张宪臣在一次行动中被敌人发现,并最终被捕,周乙去看他的审讯记录的时候,一个字都没有。自始至终张宪臣都咬紧牙关一个字都没说,被酷刑折磨过的张宪臣在敌人麻痹大意的时候,悄悄打开了手铐,反杀了两个人,被周乙藏进汽车的后备箱。
可是敌人的反应也很快,立即就在各个门口设立了岗哨,根本没办法逃出去。这才有了张宪臣跟周乙的对话,他说自己就算是出去也是个废人了,还不如帮周乙再做点什么。在交代好遗言后,张宪臣按照周乙所说的,登上了特务头子金志德的车。
张宪臣在快要到达门口的时候,突然打开了汽车的大灯,他就像是一道划破黑暗的光,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这次冲锋就像是有个从悬崖上坠落的人,终于抓住了一点儿东西,却为了同伴放弃了求生,毅然松手冲向了敌人,冲向了无底的深渊。
在影片的最后,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张宪臣被拉到了刑场枪决,他是在大笑中英勇就义的,因为周乙还活着,而他那次不成功的越狱,还拉上金志德做垫背。对他而言这是一次胜利,虽然他看不到天亮的时候了,但他依旧为这样的胜利感到高兴。
张宪臣这个角色,表现的就是地下组织时期,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牺牲充满了壮烈的色彩。另一个牺牲的特工是王楚良,小兰的恋人,他跟张宪臣的妻子王郁一组,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来接头的两个人是特务,好在他们恰好和张宪臣、小兰乘坐同一列去哈尔滨的火車。
张宪臣借着上厕所用暗号提醒王郁,虽然暗号被叛徒谢子荣修改了,不过作为老特工的王郁还是意识到,丈夫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留下暗号,增加暴露的危险。王郁立即意识到自己和王楚良可能已经暴露了,但她又知道这些特工还需要通过他们来了解“乌特拉行动”,暂时不会抓捕他们,所以王郁并没有立即声张。
不过王楚良在一开始多少有点沉不住气,见到小兰被特务盘问就暴露了小兰,这让张宪臣和小兰被特工们围堵,险象环生才得以逃脱。王楚良虽然是个新手,不过也知道万事留一手,没有暴露张宪臣,这才使得张宪臣和小兰,没有陷入彻底的被动境地。
一直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后,王郁才借着食物中毒的由头,病房里只有她和王楚良两个人的时候,悄悄把来接头的人是特务这个消息告诉了王楚良。而所谓的食物中毒,只不过是王郁趁着鲁明等人不注意,悄悄服食了一点点毒药后出现的症状。也是借着这次突发的食物中毒,特务没办法立即在医院里全天监视王郁和王楚良,周乙趁机跟他们接头,并告知了对他们的营救计划,让他们谎称那就是“乌特拉行动”。
在行动之前,特务不放心,用迷药把王郁和王楚良两个人迷倒,在王楚良身上搜出来一把枪。高彬便命令属下破坏了手枪的撞针,还让属下盯着这把枪会向谁开。因为高彬从谢子荣那里得知,在警察厅有一个共产党的内鬼,他希望用王楚良手里的枪排除一下内鬼。
行动按照计划展开,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营救行动当中,鲁明察觉到了异样,王楚良只能留下来做人质,掩护王郁逃脱。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王楚良因为受伤颇重,没能逃脱特务的追捕。而追捕王楚良的人,正是周乙。除了周乙还有其他的特务,以及一个高彬信得过的属下,就盯着王楚良那把枪会向谁开,或者明明有机会却不向谁开枪。周乙根本没机会把王楚良放走,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楚良决定用自己的死为周乙打掩护。
王楚良已经察觉到自己手枪的撞针被破坏了,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对周乙开枪,以这种办法来保全周乙。王楚良是小兰的恋人,年龄还不大,这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倒在了雪地里。
夜里,大雪依旧下个不停,狭窄的胡同里王楚良目光坚定地看着周乙,两个人不能说任何被怀疑的话,甚至不能多做一个动作。短暂的对视中,周乙似乎读懂了王楚良内心想要说的话。有对恋人的不舍,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他是一个特工,这些美好注定要离他很远很远。最后他只剩满眼的坚定,为了最终迎来替代黑夜的光明,为了恋人能过上他所期待的生活,他朝周乙开枪,并在被周乙还击打伤后,服下了毒药。
因为周乙是背对着特务,以及高彬的监视,这让他在面对王楚良的死亡时还可以露出一个悲痛的表情。在看到王楚良那个坚定的眼神后,他就明白了王楚良的意图。可是周乙无力阻止这一切,他还要铁下心肠去抠王楚良的喉咙,看上去是想让他吐出毒药。
在电影的最后,周乙对小兰说,张宪臣和王楚良牺牲的时候,他就在现场,但是却没办法救他们。这一句话道出了周乙的心酸,战友的死让他心如刀割,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不能辜负了战队以生命为代价对他的掩护。
周乙的战场也非常残酷,甚至比张宪臣他们所面临的战斗更加残酷,他每时每刻都要隐藏自己,一言一行要谨慎再谨慎。他看着共产党人被抓,被处死,却不能做什么,他还要掩饰内心的煎熬,让自己看上去跟鲁明等人一样残酷。
而且对共产党人行刑的现场,周乙想逃也逃不掉,高彬会让属下去看处决犯人的经过,并一直在观察属下的神情。周乙的工作之一,就是经常面对这样的考验,而他并非没有感情的机器,在枪毙张宪臣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满是悲痛,会像条件反射一样浑身颤抖一下,这个引人怀疑的颤抖周乙只能立即借着点烟的动作掩饰。
即便是在这么凶险的环境下,周乙还是会尽量想办法救人,哪怕是冒险也要提醒战友。就像他从王楚良那里得知了联系小兰的方法后,会冒险给小兰留下记号,但是他的行动完全暴露在特工的眼里,他留下的记号立即就被金志德发现。
这一刻周乙也极为紧张和忐忑,不过这时候紧张是没什么用处的,他迅速找好了理由蒙混了过去。敌后工作者有一项优势,可以误导敌人,借敌人之手打击敌人,让他们自相残杀。这需要很巧妙的布置,以及缜密的智慧,才能给敌人下套。
从让张宪臣用金志德的车逃跑开始,周乙就在给金志德下套,后来又用一本书,加深了金志德的嫌疑。当两个人都有嫌疑的时候,高彬就会犹豫,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杀了金志德,周乙得以保全。
等着一切都结束,周乙联络上了小兰,完成了“乌特拉行动”。在小兰和张宪臣刚到哈尔滨,恋人和妻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张宪臣就对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在影片的最后,周乙向小兰说了同样的话,而且把小兰的毒药拿走,要小兰活着看到天亮那一刻。
越是身处黑暗当中,越是渴望光明,在那个黑暗时代,在敌后工作的共产党人最令人尊敬,因为那个时候还看不到天亮的迹象,只能期盼着,期盼着。
3 .每一個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国民党这个曾经的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压迫人民的恶龙,让抗战结束后的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民党渐渐不再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是开始代表财阀、地主、帝国主义的利益。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自始至终就只有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大肆敛财搞得民不聊生的时候,共产党则在打土豪,分田地,结束了压迫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地主贵族”时代。
在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一丝曙光,当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没有人想到解放战争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结束。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获胜方竟然是在最初不占优势的共产党。
当时国外有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共产党能那么势如破竹,以那么快的速度获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因为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希望。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已经看到了黎明,为了光明重新照在这片大地上,战士们前赴后继地冲向了战场,为着新中国,为着天亮时那一刻搏杀。
《集结号》在一开始描绘的战场,就是解放战争后期的华东战场。该电影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演员同样是汇聚了当时国内的演技派,导演则是国内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冯小刚。
即使在《集结号》上映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依旧是一部很精彩的战争电影。首先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大量采用了跟拍式的镜头来展现战场的混乱和战斗的激烈,在这之前,中国电影中很少能见到这种镜头。另外,这部电影是以故事的形式来抒发那种令人尊敬的情怀,因为有故事做牵引,能更容易让人接受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怀。这是跟《大决战》系列的电影不同的地方,没有大场面,没有最高领导人的智慧对弈,有的只是一些普通士兵的奋死搏杀。而恰恰是这种方式,会让观众更容易接受那种壮烈的情怀,更容易让观众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付出。
只有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才能触动普通人的情感,《集结号》里出现的九连从连长谷子地(因为是在一片谷子地旁被捡到的,所以叫谷子地),到排长焦大鹏、狙击手姜茂财等等,有一个算一个,都出身平凡。同时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人。所以,他们的故事才能让身为普通人的观众产生共鸣,观众才能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惨烈的战斗。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两军大量使用了大炮、坦克、机枪等武器,让战场变得异常惨烈。就像一开始那场突击战,一发炮弹过来,九连的指导员就被炸没了半个身子,连交代一句遗言的时间都没有就牺牲了,我们甚至不知道指导员的名字。
装备上低了国民党军队一个档次的人民解放军,却反而能把国民党军队打得屁滚尿流,这恰恰说明了人的精神力量在这场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人民解放军而言,这是黎明前的战斗,而国民党的军人却看不到希望,相反,他们听说家里分地了,会立即对自己的立场发生动摇。一进一退之间,决定了整场战役的成败。
跟《悬崖之上》相同,《集结号》一开始也是以寒冷为主色调,也是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以这个天气为背景,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冰冷,只不过没有《悬崖之上》那么压抑,反而在激烈的战斗中,还带着一股轰轰烈烈的感觉。激烈的战斗产生的伤亡,也会让人压抑,只不过不会像《悬崖之上》那样,有压抑的情绪发泄不出来。一上来九连在突击战中,就伤亡了三分之二,这个伤亡数字让人产生的压抑,在以后的激烈战斗中又得到了释放。在释放压抑情绪的时候,又会被牺牲精神以及壮烈的情怀填满,这让整部电影的情绪都非常饱满。
《集结号》整部电影的一个核心,就是这种壮烈的牺牲情怀,之所以壮烈,是因为这些浴血奋战的战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新中国的希望,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的战争会给整个民族带来光明。或许谷子地明白这些,但他知道给属下说这些形同于画大饼,在朝不保夕的战场上,还不如给根烟来得实际。所以,《集结号》中并没有口号,只有谩骂,聊“大牲口”和孩子,这种贴近普通士兵的交流。
就像吕宽沟,他还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土豪已经被打倒,还不知道欠下地主的巨债早就被付之一炬。他当兵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好还上小时候因为自己调皮给家里带来的巨债。而排长焦大鹏,则一边在用汽油做燃烧弹,一边思念老婆孩子,以口述的方式请新来的指导员给家里写信。
相对于其他的战争电影,《集结号》做得很专一,并没有分神去反思战争带来的伤痛,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到描述牺牲精神上面。像吕宽沟、姜茂财这些普通的战士,他们只知道自己为之奋战的一切是正确的,是为了更多像他们这样的贫苦百姓而战斗,但具体是为了什么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这正是他们的牺牲壮烈的地方,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亲人,但为了这个模糊的目标,他们却愿意以死相拼。正如标题所说,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在谷子地的九连去阵地之前,团长刘泽水送烟给谷子地并跟谷子地闲聊的那个桥段,其实就是两个老战友在告别。谷子地后来回忆当时刘泽水的眼神才意识到,那是带着歉意的一双眼,刘泽水已经预料到这一战会是一场艰难的战斗。可这是战争,容不得刘泽水思前想后,正如他所说,别人去他不放心。这两个人是上下级,更是亲密的老战友,刘泽水舍不得谷子地,可是他有别的选择?阵地要有人来守,打仗哪会不死人?
这两个军人的道别,只有插科打诨,没有什么生离死别,因为战场的空前激烈,他们天天都在面临生离死别。他们都珍惜眼下这一刻,把战场的惨烈,把痛失战友的悲痛先抛之脑后,跟活着的人多说一句就多赚一句,就多一份回忆。闲聊归闲聊,最后这两个老战友的谈话以复述命令为终结,他们是军人,要履行自己的使命。他们慷慨地奔赴战场,要用尽自己所有的勇气和智慧去搏杀。他们的每一番搏杀,都是新中国的基石,都是整个民族的希望。
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是激烈的战斗场面,战斗越激烈,越是能展现战士们的勇气。怕死是人类的天性,可是他们要天天直面死亡。他们从没有逃避过,就像焦大鹏在做燃烧弹的时候,他一边在做杀人的东西,一边在关心孩子和妻子。就像吕宽沟和姜茂财,一边聊着打完这场仗之后的打算,一边从尸骸中爬过,为手表坏了的连长找一块手表。
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朴实的愿望,如果不来战场,焦大鹏就会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吕宽沟和姜茂财则在家里务农。可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奔赴战场,为着希望而战斗,为了更多朴实的愿望而战斗。正是因为他们普通,他们的牺牲才越发壮烈。
4 .迟到了十年的集结号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陷入无尽的彷徨和迷茫当中,一方面古老东方流传下来的意识形态,已经没办法处理当时东方与世界的关系。而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如悬在东方人头上的利剑,同时西方文明取得的物质成就,又叫人眼馋。于是,当时的中国精英阶层,认为最要紧的事是要学习西方,摒弃传统观念,让人民醒悟。学习西方的行动是开始了,但是制度却依旧是东方的老旧制度,再加上军阀割据,即便想要改革也无从下手。
人民在东西方文明的夹缝中拉扯,变得更彷徨了。直到共产主义在国内传播开来,人民才终于有了主心骨。为什么是共产主义给了人民希望?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因为别的主义都不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传播这些主義的很多人还有浓厚的“士大夫”情怀,认为自己的想法没必要向“草民们”去解释。就连辛亥革命本身,由于将革命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导致这场革命虎头蛇尾,不算是一场成功的革命。这让中国从君主专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戛然而止,甚至还有开倒车的迹象,在成为解放区之前,这个转型依旧没有完成。真正基层的统治者依旧是地主,广大人民群众依旧是被各种势力剥削的对象。直到经过了土地革命人民分到了地,人民才在分地的过程中了解并拥护共产主义,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其他主义存在过。获得了土地的人民,才对新中国抱有足够的热情,因为新中国代表的是所有人的希望,不是几个人或者某个阶级的希望。
这些希望不是嘴皮子就能说来的,自从李大钊被杀,共产党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之后,共产党人就明白,只有在战斗中才能给中华民族打出一条希望之路。有太多的烈士倒在了这条希望之路上,就像《集结号》中,谷子地和孙佳琴走过的那片“无名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他们大多数都是无名烈士,甚至许多英雄是默默地为这条希望之路牺牲的,他们都当得起“英雄”的称号。更多的人则是像谷子地那样不计报酬,甘愿牺牲。他的九连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以集结号为令,随时准备撤退。听不到号声,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撤退。
一到了阵地,谷子地立即就明白过来,为什么团长刘泽水那么大方会给他一条烟,别说谷子地的四十多号人,就算是两个营也够呛能守住。在战斗的一开始,谷子地就让大家听着点号声,那是他们的希望,只要号声一响,他们就能退出战场。战斗越打越惨烈,吕宽沟死了,他想从俘虏身上给连长摸一块手表。焦大鹏死了,他在用燃烧弹炸敌人坦克的时候,被敌人的机枪打到了手里的燃烧弹,被烧死。姜茂财死了,他跟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
没有时间为战友的死伤心,还没来得及处置好他们的尸体,敌人新的攻势就上来了。在战斗中,谷子地的耳朵被炮火震伤,战友需要大声向他说话才能听清。焦大鹏被战友抬回阵地的时候,还有一口气在,他说自己听到了集结号,让谷子地带人撤退。谷子地赶紧问其他的战友,是不是听到了集结号?有人说听到了,有人说没有听到。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听没听到号声的问题,而是走与不走的问题。从道义上来说他们已经尽力了,全连只剩下了十几个人,继续坚守阵地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从谷子地这样的军人角度来说,没有听到撤退的命令就不能走。最终谷子地说自己没有听到号声,他的耳朵已经被震伤,肯定是听不到的,他这么说是决定留守。一直到很长时间以后,他都以为是吹号了,只是他没有听见,之所以选择坚守,是因为他自己知道那个时候需要他们坚守。
这就是甘愿牺牲的精神,友军阵地上都没动静了,只有九连的阵地还在奋战。由于敌人咬得很紧,这时候即便九连撤退,逃脱的希望也不大,还不如为大部队争取一些时间。这一切通过电影的最后谷子地那个回望时坚定的眼神诠释了出来。
虽然刘泽水没有明说,不过谷子地已经预感到了这一仗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那个坚定的眼神,就是在告诉大家,明知道自己可能会牺牲,却依旧坚定地奔赴战场。他甘愿这么做,所以才伟大。
焦排长说自己听到了号声,可能是幻听,但更可能是他希望连里的其他人活下去。他知道自己是走不了了,可九连还有他的生死弟兄呢,不忍心看着他们都葬送在这里。他谎称听到了号声,并没有损害到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为他的牺牲添加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壮烈。
谷子地和焦排长是在战场上厮杀惯了的老兵,他们对自己牺牲在战场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而刚刚加入九连的王金存是个比较特别的角色。王金存曾经因为畏战差点被枪毙,跟杀了俘虏的谷子地在一个地方被关禁闭。因为九连急缺战士,谷子地就把王金存要去了。一开始王金存很惧怕战场,但是在九连的熏陶下,他很快就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并最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这个角色应该是影片中唯一一个起到反思战争作用的角色,王金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将继续自己的学业,最终会成为一名老师,他有漂亮的妻子,母亲还在世,这将是一个美满的家庭。这场战争让这个家庭破碎了,王金存牺牲后,他的母亲因为想儿子病死,他的妻子则孤苦无依。可是王金存在牺牲前,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很高兴自己能死得这么轰轰烈烈。
正如前文中所说,解放战争中大部分基层官兵对自己为什么而战,只有一个模糊的理解。他们甘愿牺牲的精神大部分来自对英雄情怀的崇拜,来自战友情,一个模糊的目标不足以支撑他们去赴死。只有在平常的耳濡目染中,知道英雄的可敬,在平时的战斗中收获浓郁的战友情,战士才会像狼群一样驰骋在战场上。
这是解放军的灵魂所在,他们是人民的卫士,守卫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每一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战斗是在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不是为了战斗而战斗。同时解放军的基层指挥官,特别是战斗时期的基层指挥官,都有足够的人格魅力,给普通士兵树立了英雄的榜样。部队内部虽然有上下级关系,但因为在社会上和制度上没有阶级的区分,官兵们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会形成更真挚的战友情。榜样和战友情,都是解放军能勇往直前的力量。
惨烈的阻击战结束,九连除了连长谷子地之外全部阵亡。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谷子地所属的部队已经转移,活下来的谷子地并没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相反还因为穿着国军的衣服,被当成了国民党的俘虏。因为激烈的战斗,部队整编了再整编,谷子地原先的部队已经找不到了,也没有人能证明谷子地以及烈士的身份。谷子地沉默了,他心里委屈啊,拼死拼活打完了仗,却被当成了骗子。这还不算,解放后一些干部像是审犯人一样审查谷子地,这让他越发心寒,用椅子直接把审查的工作人员赶走。
早在谷子地被当成国军的俘虏后,他就意识到得找到原先的部队,不然没人相信他的话。回到解放军才有可能找到原先的部队,于是这位战斗英雄以国军俘虏的身份,进入炮兵部队,认识了炮兵连长赵二斗,并在朝鲜战场上救过赵二斗的命,还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朝鲜战争结束后,谷子地回国寻找战友的遗体。可是当年他们打仗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矿场,之前的阵地早已经找不到了,当时牺牲的所有人,只能被定义为失踪!好在有赵二斗的帮忙,谷子地终于找到了原先的部队。在得知找到原来部队的那一刻,谷子地失声痛哭,这些年来的寻找,就像是一个游子一直在寻找消失的家乡一样,现在找到了家鄉的游子,形同是有了归宿。
当年的团长刘泽水已经在朝鲜战场战死,不过刘泽水身边的司号员还在。从司号员那里谷子地才得知,当时谷子地的九连因为牵制住了大量的敌人,刘泽水根本就没有下令吹集结号。这两个指挥官好像是有默契一样,做了同样的选择,谷子地认为是吹了号,他没听到,但是他知道自己需要坚守,所以他当时才说没有听到吹号。阻击战结束后,谷子地一直因此心存愧疚。而刘泽水则是决定以牺牲谷子地的九连队,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真正的壮烈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还可能是无奈中的抉择,以及沉默中的坚守。在这个桥段中,刘泽水和谷子地对于牺牲的默契,才是最感人的。正因为谷子地理解刘泽水,所以他在刘泽水墓前大骂了一阵,最终还是跪在刘泽水的墓前,用脸贴着刘泽水的墓碑,像是当年谷子地接受命令的那一刻“闲聊”。脸贴墓碑的镜头看着让人很心酸,谷子地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就是个连长,如果不是因为在战争中“失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怎么着也是个团长了。可是因为没人能证明他的身份,他就是个普通的退伍老兵。这些谷子地都不在乎,他只想让大家知道,在那场阻击战中九连剩下的人都是好样的,都是烈士,而不是“失踪”。通过刘泽水的司号员,赵二斗帮谷子地找到了当年团里的政委,终于可以证明谷子地等人的身份,九连的所有人也终于成为了烈士。
后来在一次施工中,工程队挖到了一处废窑井,终于找到了烈士的遗体。遗体被重新安葬,并建立了一座公墓。司号员在公墓前吹起了集结号,这声迟到了十年的集结号,是那么悠长、悲壮,像是给烈士吹响的安魂曲。恍惚中,似乎看到了九连的烈士长出了一口气,从他们坚守了十年的阵地上离开。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5 .一只红蜻蜓
抗美援朝是公认的立国之战,这一战以巨大的牺牲,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彻底扭转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上对中华民族的看法。也是在这之后,中国终于可以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苏联也空前地重视中国,在工业上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这些好处都是这一仗打出来的,而且还并不只如此,后来越南战争爆发,中国警告美国不要越过北纬17度线,美军就真的没敢越过,怕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就算在中国与苏联闹僵的那段时期,苏联也保持了足够的克制,尽量避免跟中国全面开战。可以说如果没有抗美援朝这一战,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可能会这么克制。
实事求是地说,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并没有赢,但也没有输。这样的战果,是在武器装备我军远远落后于美军的情况下取得的,如果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敌人一半先进,那这场战争就远不是北纬38度线的局面,甚至有可能把美军打出朝鲜半岛。
《金刚川》是2020年上映的一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其中两军武器的差距,让人看得非常压抑。因为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的侦察机和轰炸机肆无忌惮地盘旋在志愿军的头顶,志愿军要在行军中尽量隐藏自己,避免被敌人察觉到他们的行动。而且美军对地面目标的打击手段多种多样,在一条名为金刚川的河流上,工兵连赶工架设了一座木桥。美军先是用飞机轰炸这座桥,工兵连迅速把桥修好;接着美军侦察机指引榴弹炮轰炸木桥;工兵连再次迅速把桥修好,美军又用延时炸弹,用燃烧弹轰炸。
志愿军这边的反击力量,却只有两门高射炮,炮弹还只有几十发。志愿军的远程武器,也就只有喀秋莎这一种选择。可是那座建在金刚川上的桥,明明是一座木桥,却像是全世界最牢不可破的“钢铁大桥”,被炸了修,又被炸了再修。
武器不如人家,就用志气来凑,用精神来凑。可是太让人心疼了呀,人家美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亚洲作战,有飞机大炮的火力支援,物资丰富,弹药充足。我们的志愿军在家门口作战,却要被敌人的武器一直压制着,连唯一的防空力量高射炮都因为炮弹不足,不敢随意开炮,因为运输线一直在敵人的轰炸范围里,战士们有时候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我们为什么一直想要变强?就算只是为了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的战场上有跟敌人在一个层次的武器,几代人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没有白费。也正是吃够了落后的亏,中国的发展才这么迅猛,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就已经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国家。
再说回到《金刚川》的电影内容,一开始电影以一个步兵班长刘浩的视角,来看这场修桥和炸桥的战斗。当刘浩等步兵被敌人的飞机大炮压制在岸边,动弹不得的时候,那种武器上的悬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刘浩看到河对岸的高炮班,为了掩护大家过桥,在自己周围点上火吸引敌机注意的时候,负责通信的刘浩坐不住了。
这一刻刘浩的心绪是非常复杂的,有对高炮班的敬佩和感动,还应该有对高炮班的痛惜,或许还有些无奈。凭什么美国人就能坐着飞机在天上飞来飞去?而志愿军修在河流上的桥,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轰炸?
木桥一次次地被炸断,让人非常绝望,就好像自己的每次努力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样。可是志愿军战士却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奋力地修桥,好像这才是主战场,只要桥能修好让主力过河,就形同于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其实谁也不希望如此,如果志愿军有足够的战斗机,谁又愿意仰着脖子,看着别人的战斗机在天上飞?
正如前文中所说,武器落后,就拿精气神来凑,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志愿军拿那种不愿服输的精气神拼出来的。这样一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队是打不垮的。
步兵班长刘浩被高炮班牺牲自己,掩护大家过河的精神所感动,他很想去支援他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是刘浩很心疼这些高炮班的战友,他们只有两门炮几十发炮弹,就跟敌人一波又一波的飞机周旋了一天一夜,实在是太艰辛了。似乎有一股怒火、委屈压抑在刘浩心头,让他总想立即加入战斗,就算是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也好过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牺牲,而他却什么忙都帮不上。
就在刘浩跑到河边的时候,美军的延时炸弹引爆,把刘浩的连长高福来拦腰炸断,把刘浩有好感的女通信员炸死。高福来还有一口气在,抓住刘浩让他快去修桥,刘浩悲愤交加,很想找地方发泄心中的悲痛。他真想立即就去找美军去拼命,可是美军在河的那一边,美军的飞机他也够不到,满身的怒火只能憋在心里,用尽浑身的力气,去搬木头修桥。可是美军的进攻还在继续,很快又投下了燃烧弹。
面对美军的轰炸,刘浩一步也没有退缩,就算被燃烧弹烧成了人形的木炭,他也依旧屹立不倒,像是天神一样矗立在那里,怒视河对岸的美军。刘浩只是志愿军的一员,不光是他,所有的志愿军都一步也不愿意退缩,才把敌人挡在了三八线之外,才保证了我们祖国的绝对安全。
正是一个个志愿军的牺牲,才换来我们国内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正如网络上有句话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跟《集结号》的牺牲精神相比,《金刚川》的牺牲精神又多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这种情愫就像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对整个世界的怒吼!
以前是八国联军欺负到国门上来,现在是我们主动迎击“联合国军”!以前的战争因为武器的落后,战争过后全都是屈辱和不甘,这些屈辱和不甘叠加在一起,就是现在志愿军坚挺的脊梁,让他们一步也不愿意后退。
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斗,所以总打败仗,现在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希望,像刘浩这样的一个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不允许任何敌人再来践踏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这是一支无往不利的部队,这是一支不朽的部队!
因为谁也不愿意重蹈覆辙,所以每个志愿军战士都甘愿牺牲自己,为战友创造机会。他们宁愿牺牲,也不愿意再像以前的一个世纪那样屈辱和不甘。当时的志愿军可能想不到,他们用精神和意志,创造了一段人类史上的一段辉煌,让全世界的人所惊叹。他们做到了以一战震慑列强,以一战宣告新中国的豪气和伟大壮举。
在《金刚川》中多次出现过一只红蜻蜓,它或是落到了志愿军士兵的手臂上,或是落到了高炮班不远处的玉米秆上。这只红蜻蜓好像是志愿军士兵的一种希望,希望自己的祖国有一天也足够强大,天空中有自己的飞机把敌人那些比苍蝇还烦的飞机打走,有自己的飞机可以去轰炸敌人,也让敌人尝一尝被轰炸的滋味,出一出那口郁闷之气,也让敌人别那么得意。
就在今时今日,这些我们全都有了。在影片的最后,是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画面,烈士乘坐世界一流的运输机,在世界顶尖战斗机的护送下回国。看到祖国如今的繁荣,烈士也应该很欣慰,后辈没让他们失望,没有浪费他们在战场上的战斗成果。有这么多人甘愿牺牲自己,保卫新中国,我们没有理由不强大!
可是如今有许多人,已经快要淡忘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以及那些可贵的精神,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富裕的生活,以及祖国的强大为我们提供的安全保障,让很多人忘乎所以,把先辈的拼搏精神抛之脑后,无视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或者挥霍着美好的时代带来的福利,却不知满足。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没有人能打败我们,每次民族的危难时刻,都是因为我们在文化上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永远是最大的问题。我们应该牢记志愿军的英雄,永远都有一颗拼搏、奋进的心,这样才不会辜负英雄的牺牲,才对得起英雄的期望。
红蜻蜓有胜利的寓意,片中出现的红蜻蜓就像是志愿军必胜的决心。武器落后怎么样?条件艰苦怎么样?只要有胜利的决心,伟大的志愿军,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6 .金刚川上的金刚桥
《金刚川》这部电影,在网上的评分并不是很高,网友们的争议也非常大。有网友认为电影中重复的镜头太多,而故事和情节却毫无悬念,过于拖沓;有网友则认为应该了解电影的真实背景,才会看到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还有网友查了一些历史资料,指出电影中的漏洞。
其实大可不必吵得那么厉害,不管《金刚川》的情节如何,镜头的重复性又如何,这部电影的情怀还是有足够张力的。其实大部分电影都没办法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只有所有人都认为是经典的电影,或者烂得无以复加的少部分电影,才很容易分出好坏。而大部分电影都是中不溜儿的,有些人会喜欢,有些人不会喜欢。所以,人们的喜欢和不喜欢都不能代表那部电影的好坏,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有很多网友认为,《金刚川》的第二个视角,以美国飞行员视角讲故事的设计非常失败。不光这个视角失败,塑造的角色也很失败,这个视角显得多余。笔者却觉得这个视角应该有,我们的志愿军当年为什么要出国作战?不就是为了震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吗!
这一战敌人的看法是很重要的,现在中国是崛起了,我们不太在乎外国人是怎么看我们。但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列强对新中国的看法就跟对非洲、南美洲那些殖民地的看法没什么区别。日本为什么到现在都不承认他们侵华的事实?就是因为当年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美国人打败的,所以二战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的今天,他们依旧对美国服服帖帖,对中国却缺乏足够的尊重。
对于只承认强者的日本人来说,只有找机会把日本收拾一顿,把他们收拾服帖了,他们才会承认中国的崛起,我们才有机会完成对日本的历史清算。所以,在朝鲜战场上,列强的看法很重要,这一仗我们就是要打破他们的一切幻想,让他们不敢再来打中国的主意。
看吧,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结果就是不一样的。现在网上很多人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会说一些很过分的话,这标志着国人狭隘的情绪还是很严重的。真正的大国情怀要有足够的包容心,什么时候看到网络上的攻击性言论,不再带有太多个人主观上的观点,而是更客观一点,更理智一点,那么离大国情怀也就不远了。
包容心不代表就没有攻击性的言论,而是那些攻击性言论能考虑得更全面一点,更成熟一点。不是为了争吵而争吵,而是真正为了自己的观念而争吵,多出现争论而不是争吵,这才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情怀。
当然也不怪网友会有那么多批评的声音,《金刚川》所表达的情怀很到位,但在剧情方面确实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这些地方对整个观影过程的影响,其实并不是太大,那些重复性镜头也不过是对整个故事的补充。
抛开情节不谈,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很明确地传递到了每个观众的心目中:第一就是志愿军与美军之间的武器代差;第二是那种甘愿牺牲自己,为战友创造机会的精神;第三是志愿军那种不服输的精神。
第一点在前文中讲过,不过还可以再扩展一下,因为笔者发现有很多人对武器的代差已经没什么观念,认为只要弹药充足,就有跟敌人一战的实力。这种看法是非常荒谬的,战争的双方,一方用弓弩去对战另一方的大炮和机枪,就算羽箭再充足能跟敌人在同一个层次吗?
志愿军当年跟美军的差距虽然没有弓箭与枪炮这么大,但是要知道美军当时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洗礼,海陆空三军的配合炉火纯青。他们仅用几分钟就能呼叫炮火支援,十几分钟就能呼叫飞机轰炸。
志愿军有什么?只有喀秋莎,喀秋莎跟敌人的榴弹炮对战还可以,美军的机场要么太远,要么直接从航母上起飞,喀秋莎根本够不着。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敌人在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情况下,志愿军所面临的困难。如果现代人再去打这场战争,估计许多人都会崩溃,直骂美军太欺负人。
同时因为后勤保障落后,运输线经常被敌人轰炸,前线的士兵穿衣吃饭都是问题,用现在的话说,美军当时的武器完全可以吊打志愿军。但是美军不光没有完成吊打,还被志愿军打出了心理阴影。
志愿军能有这样的战果,就是靠战士甘愿牺牲的精神堆积出来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不怕死,只是明白自己一步也不能退。既然敌强我弱,那志愿军平常就要多付出一些,比如以免被敌人的飞机侦察到,平时就要多注意隐藏。没办法,敌强我弱就不打了吗?敌人都打到我们的家门口了,志愿军没有退路的!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战士只能通过自己的拼命努力,尽量去拉平與敌人间的距离。有时候甚至要通过牺牲自己,去给战友创造机会。就像高炮班的关磊用自己当靶子,吸引敌机的注意,给隐藏的另一门炮创造机会。
金刚川旁的防空力量只有这两门高射炮,就这点防空力量是肯定不够的,高射炮的射程有限,轰炸机飞得太高打不到,侦察机又太过灵敏飞得太快也不好打。武器有差距只能拿经验来凑,关磊就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炮手,别人难以打到的飞机,他有办法打下来。
可惜炮弹不足,面对侦察机晚上的袭击,关磊打出了最后一发炮弹,也没能解决掉对手。其实他在打下第一架侦察机的时候,他的炮位就已经暴露了,张飞也劝他换一个位置。关磊却说什么这个炮位射界好不愿意换,其实他和张飞心里都清楚,战斗已经开始,敌机肯定会是来一波又一波。他们手里就两门炮,炮弹加起来也只有八十多发,没有牺牲怎么能给战友创造机会?
所以当关磊打下第一架侦察机,要跟张飞换炮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高射炮没了炮弹后,关磊没有躲起来,而是发射了一枚信号弹照亮了敌机的位置,张飞趁机将敌机击伤。关磊自己则被美军飞机的机关炮打得粉身碎骨,最后张飞只找到一些关磊的遗骸将其埋葬。
后来张飞得知美军的侦察机又来了之后,为了掩护正在过桥的主力,他在炮位周围点起火,把自己当成了活靶子。此刻张飞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那座桥,桥在他的眼中,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关磊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打下敌军的飞机。张飞的愿望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河,支援前方战场。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就要牺牲自己,在得知这一情况的时候,他们反而松了一口气,就好像在说:“那就好。”然后慷慨赴死。
这种精神着实让人敬佩,这一刻就好像被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消磨干净的英雄情怀,又回来了,我们的整个民族都好像重新散发出了青春的气息。
所有人都在努力,工兵连在努力一遍遍地修桥,高炮连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一直在吸引敌机的注意。但是敌人的燃烧弹,还是让木桥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有一半的桥体被炸没了,另一半也被烧成了焦炭。
步兵班长刘浩被烧成了人形焦炭,在他的肩上还扛着修桥用的木材。张飞被燃烧弹烧死在高射炮上,但是他碳化的眼睛,还在盯着天空,眼神中有异样的神采,仿佛在寻找新的目标。
木桥的损毁程度太厉害,两岸全是被烧焦的尸体,工兵连连长也被烧死在桥上。他们已经尽力了,但是跟敌人的差距实在太大,桥是永远也修不好的。
就在绝望的情绪被推到顶点的时候,还是有人奋不顾身地冲向桥面,他们还没有放弃,他们似乎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正如影片中美国人所说:“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
工兵连的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人桥。木桩被烧没了,他们就站在水里做木桩;桥面被烧没了,他们就扛着木板做桥面。这座人桥硬是把主力按预定时间送到了对岸,并按照计划投入了战场。
金刚川上的桥为什么炸不断?因为这是用精神砌成的桥,是永远毁不掉的一座桥,是世界上最坚硬的钢铁大桥。在影片最后的镜头中,用模型衬托出了人桥的高大,其实高大的人桥所指的就是志愿军精神的高大。
这种精神比坚船利炮更犀利,是美军望尘不及的。正因为有这股精神在,志愿军战士才甘愿牺牲,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把所有的来犯之敌都拒之于国门之外。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才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7 .原子时代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黎明的曙光终于照在了中华大地上。新中国成立的最初阶段,我们面临着如何在保证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为民族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的问题。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乱,让国内贫穷到了极点,列强已经敲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而我们还处在农业国家的阶段。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核大棒,极力地阻挠中国的发展,动不动就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没办法进入原子时代,就永远要比人家矮一头,就永远没办法跟人家站在对等的位置。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很难在不丧失主权前提下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往往是在发展过程中,就会被美国或者苏联带偏,成为他们的附庸国。所以“保证国家主权”是很关键的一件事,是立国之本,也是留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可是留给我们的财富越多,也就意味着先辈将要经历更艰苦的奋斗。在那个一无所有的年代,他们靠着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民族拼出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我们看看日本,再看看韩国,就明白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也能明白先辈的良苦用心。
为了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为了避免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核讹诈,在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原子弹!一开始这个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技术支持,不过随着苏联专家的撤退,我们只能自己研究。当时陈毅外长曾经说过:“中国人就算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此话一出,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金庸先生,还发文认为这是一种穷兵黩武和不顾民生的表现。金庸先生也是怀着一片好心,但是错误地以文人情怀来看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战略计划。原子弹的出现,等于是科技为人类社会画下了一道分水岭,进入原子时代的国家既对其他国家有了巨大的威慑力,又能以核武器保障自身的安全。
另外,不是说一个时代有了原子弹这种武器,就被称为原子时代,构成原子弹的核裂变技术和氢弹的核聚变技术,在农业、能源、新材料、医疗等方面,产生了太多的副产品,影响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才被称为原子时代。
想要赶上原子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发展原子弹。在短期内可以有原子弹自保,从长期来看,可以缩短我们追赶世界的步伐。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有了原子弹之后的中国,才得以在美苏两个霸主之间生存。原子弹和氢弹的技术,也为后来的民族崛起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先辈付出了太多,才取得了这些伟大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及抗美援朝時,那股为了民族和国家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一直得到了传承。新中国成立了,但是战斗还在继续,依旧有太多太多的先辈,为如今的繁荣和平付出了太多太多。
可是自改革开放后,很多人被西方丰富的物质世界所迷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民族变得极不自信。全国都充斥着对以前的自我否认,形成了精神上的断层。直到这些年,国家再次变得强大,我们渐渐地不再相信那些公知的话,才重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初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予了肯定,也找回了民族自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奋斗精神和斗争精神,是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积极发扬的,这才是正能量,这才是民族之魄。当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确走过许多弯路,可是中华民族的诉求不是当时和当今任何国家能够给出答案的。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之魂注定要让我们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不走弯路才可能是真正的弯路。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我们难免会意气风发,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出现了一些浪漫主义情怀也很正常。这些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试错。
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电视剧有一些,但是电影作品却不多。《横空出世》算是为数不多中的一部讲述制造原子弹过程的电影,该电影在1999年上映,还有纪录片《东方巨响》,都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的电影作品。
《横空出世》的上映可谓是正当其时,中华民族最不自信的时代,就是在20世纪末。那时世界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而我们则因为在改革,有大量的国企倒闭,私企那时候还不成气候,整个国家的经济有点青黄不接。在思想上,国人也因为社会的巨大变迁而变得彷徨不安,很缺乏安全感。
国内的情景与那时看上去正在高歌猛进的西方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才致使大部分国人不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横空出世》就诞生于这样的年代,用中国人制造原子弹的过程,讲述中国人的志气,讲述新中国之初的拼搏精神。
只可惜一两部电影作品,没办法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还不太擅长讲故事,这致使《横空出世》里的人物不是很饱满,特别是在剪辑方面也有明显的硬伤。还有些其他的原因相加,让《横空出世》在发布后不久就销声匿迹。
这么说起来也就是20多年前,像这种弘扬精神的电影,中国的导演还拍得比较“干”,没有用故事让精神足够丰满。这其实也是那个时候的特色,弘扬精神多以口号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这就让电影作品一点儿代入感也没有,总让人觉得干巴巴的,似乎缺少看下去的动力。
电影作品就是拿来让观众看的,连看都看不下去,谁会去解读影片中所弘扬的精神?现在这样的情况好了很多,比如最近发布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大江大河》,都是很注重故事性的作品。中国的导演可能已经发现,有足够故事性的影视作品,才有足够的感染力,才能把自己想要展现的精神,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横空出世》放在现在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但起码也不坏,特别是影片中所表达的那种精神还是很吸引人的。只不过因为受当时的拍摄条件有限,以及年代的差距,观众对电影作品口味的变更等问题,让《横空出世》一直处在“蒙尘”的状态。
其实这部作品出现在那个普遍缺乏民族自信心的年代,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量。况且不要说有现在的拍摄条件,就算有十年前的拍摄条件,该片应该也能精彩许多。比如可以加几个西方世界的桥段,再现那种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压迫感,对于表达影片中的核心精神会很有帮助。
说起来这种题材的电影作品其实并不好拍,没有战场上的那种热血,也没有什么悬念,毕竟“两弹一星”的成功我们都是知道的。这可能是一直缺少描绘新中国初期电影作品的原因之一,其实这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应该再多一点才好,因为这个时期的奋斗精神才是现在的我们最应该拥有的。
除了奋斗精神,还有甘愿奉献的精神,都是现在应该提倡的精神。这些精神不同于战场上那种甘愿牺牲的精神,而是用自己的一生,默默地为国家的建设奉献着。这种精神没有战场上牺牲的战士那么壮烈,更像是细水长流,重在长久。
比如《横空出世》中的陆光达,因为制造原子弹是保密工程,在工程一开始他就被告知后半生要一直隐姓埋名。陆光达归国就是来报效祖国的,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答应就是十几年的岁月,十几年的坚守。
那一代人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付出,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为祖国贡献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是那种不服输的劲头。虽然知道国内的条件艰苦,但是依旧有许多中华儿女放弃了国外的优渥条件,回来报效祖国。
陆光达的原型应该是邓稼先,从海外归来,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因为在实验中遭受了核辐射,在1986年患癌症去世。
这是一位可敬的人物,也是一位英雄,因为他距离现代的我们已经有些远,我们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可能正如影片中的陆光达所说,在得知好朋友获得诺贝尔奖,在全世界都风光无限的前提下,他依旧不后悔回国,也不后悔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一生,这就是甘愿奉献的精神。
8 .一声巨响
《横空出世》以平白直叙的方式,讲述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一开始苏联还愿意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的事业,不过他们也没打算教中国制造大当量的核武器,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安心躲在苏联的核保护伞之下,没必要花这么多力气去制造核武器。
影片中有个撑伞的桥段很有意思,在苏联专家撤退时的宴会上,下起了大雨。陆光达给苏联的核武器专家莫拉索夫撑伞,莫拉索夫顺手接过伞,并开玩笑说:从来都是高个子的人撑伞。
那把伞就好像苏联自认为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核保护伞。陆光达却默默地走到了伞外,宁愿淋雨也不愿意在高个子撑起的伞下面,接着一阵大风吹过,把伞给刮飞了。别人提供的“伞”永远不会牢靠,而且人家愿不愿意去撑伞,全看人家的心情。
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不稳妥的策略,人家今天把专家撤走了,明天就可能要针锋相对。这时候还需要人家的保护伞,哪敢跟人家叫板?想要独立自主永远都不是因为对他国的不信任,而是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什么信赖可言,想要不被限制,只能走一条孤独的路。
影片中出现的冯石,参加过朝鲜战争,吃够了武器落后的亏,甚至有一个美国小兵都敢向他叫嚣,要拿原子弹炸中国。冯石心里憋着一口气,对原子弹的制造格外上心,亲自带人去罗布泊寻找合适的靶场。茫茫沙漠,飞沙走石,有人永远都没能从沙漠中走出来。接着就是修路,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全靠人力的时代,竟然在沙漠中修出了一条公路。
陆光达那边,随着苏联专家的撤退,原子弹的理论模型他们只能自己计算。因为没有计算机,大家只能打算盘来计算数据,原子弹的理论模型这种世界高端的模型计算,跟古代的算盘相结合,既显露出了一种异样的和谐,又有种突兀的不和谐意味。
和諧是因为那个场面显露出了当时科技人员条件的艰苦,他们的认真和踏实似乎比用计算机算出来的数值更可信。不和谐的地方是,高端科技和珠算的落差,我们当时竟然被逼到了如此的绝境,用算盘也要把原子弹打出来。噼啪乱响的算珠,就像是一曲美丽的乐章,像是弹奏着支撑新中国脊梁的音乐,又像是一声声不屈地呐喊。
这个理论模型,最终还真让陆光达他们用算盘给算出来了!今时今日我们先不说核武器的情况,单说我国的核电站不光在国内建,都建到国外去了,这一切的一切,就源自那一个个的算盘算出来的数据!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现代的我们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好了人就容易懈怠,一开始懈怠就容易丧失斗志。
如今中国的处境虽然比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好了许多,但依旧有不少国家视中国为眼中钉。就拿这两年的芯片断供来说,科技方面很多地方还是容易被卡脖子,虽然不如当年核大棒的威胁力度大,但对电子行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这时候要怎么办?伸脖子过去让人卡吗?
当然不能!这时候就用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不是要卡我们的脖子吗?那就突破给他们看,到时候也就不需要他们的芯片了,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据说一年多之后,我们国产的芯片就能面世,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不屈不挠是《横空出世》希望表达的第一种精神,这个精神表达得很到位,不管是陆光达这条线,还是冯石这条线,他们都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工作,甚至可以称之为壮举。
后来陆光达被派往罗布泊建设试验场,并把计算出来的理论模型,一步步应用到实验当中。漫天黄沙的罗布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正如影片中的李一凡所说,人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在这片不毛之地驻扎了这么多人,死亡之海变成了士兵和科技人员的海洋。
前文中过说,《横空出世》的剪辑有些硬伤,硬伤之一就是有些桥段的叙事过于模糊,情节设计也有些死板。这样表达不清的桥段,再加上好像有些急切的剪辑,就让影片变得比较混乱。
比如那个停工的桥段,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冯石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电话就去了工地,跟陆光达单独谈话的时候冯石说命令是他下的,他来承担后果云云。什么命令?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笔者看了好几遍都没搞清楚,就觉得这个桥段很怪。
当然陆光达最后扶旗的镜头,是表示他理解了工程兵,导演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陆光达和冯石在工作中互相理解的过程。就算导演表达出了用意,却也无法挽救在情节和剪辑上的硬伤。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导演就只冲着用意去,丝毫不去管情节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冯石在吃饭的时候属下念报纸的那个桥段,如果用到充实情节上,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是看着看着,突然就觉得不知道影片在讲什么了。
由于情节上的缺陷,致使人物完全没有丰满起来,这让后半段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表达得很不到位。不管是士兵们喝用树叶做的糊糊,还是技术人员保护帐篷,突然的大雨阻碍了道路,需要人力从车上往下搬运东西等等,都没有引起足够的共鸣。
很可惜,因为影片的切入点不对,让这些桥段直接垮掉了。可能这是那个时代电影的特色,也可能是当时的条件有限的缘故,总之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表现出来,希望类似的影视作品能引以为戒。
据笔者了解的一些资料,当时在戈壁滩上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大家吃饭的时候,往往吃着吃着,碗里的沙子比饭都多了。戈壁滩上昼夜温差极大,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就算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也够难捱的。
可是在夏天的正午,士兵们为了模拟核爆后的战场都要穿着防护服巡逻。因为防护服的气闭性很好,士兵的汗水根本散不出来,在他们休息的时候他们从防护服里往外倒汗水,那水量就好像往防护服里灌了一大碗水似的。
还有就是关于596工程(即原子弹研发工程)的保密性,当年参加该工程的技术人员,就好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关于原子弹研发保密性的桥段,只要参加了这项工程,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恋人,自己的家庭,把全身心都投入原子弹的研发中。
他们要一直隐姓埋名,直到二三十年后,他们的名字才会出现在大众面前,他们的功绩才被人所熟知。因为该实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些核辐射,有很多人在这期间已经病逝,他们甚至没能跟亲人见最后一面,在很久以后亲人才知道他们去世的消息。
这才叫奉献,建设祖国不是喊喊口号,动动嘴皮子就能行的,是要有极大的付出,才能把祖国建设得越发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那一整代人,都甘愿忍受艰难的环境,愿意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要感谢他们的奉献,正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我们现在才能迈着坚定而又轻松的步伐,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一声巨响就像是东方巨人将要崛起的庄重宣言。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在科技上使得中国进入了原子时代,并让中国人民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心,它后续所达到的一系列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9 .也门撤侨
大概从十来年前开始,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也渐渐地找回了民族自信。这一点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不再那么极力赞美西方思想,国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国人的凝聚力也在逐渐增强,比十几年前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党员的回信中,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的概念。也是大概从2015年前后,我们开始拾取已经渐渐被遗忘的那些宝贵精神,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甘愿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有朝鲜战场上甘愿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开拓精神等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终于不再蒙尘,重新发挥出了价值。
如今的我们比起一个世纪前,在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基石都是先辈为我们打下的。当今世界的局势没比先辈的时代好太多,因为意识形态和制度方面存在的差距,西方从没有停止对中国的敌视,中西方的博弈也一直没有停止。
所不同的是,西方人越是敌视越是封锁,我们就越是憋着一口气想要战胜他们。他们越打压,我们反而越来越强大了。当然我们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房价居高不下,比如教育成本太高等等。可是西方也不是十全十美啊,起码我们还在弥补,而西方有些人却一直不自省,还在对其他国家横加指责。
如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又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人类现在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不是西方的制度能够解决得了的。并不是说东方的制度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人类的未来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只有蹚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才有可能冲破眼前的迷雾。而在寻找新道路方面,我们是做得最好的。
在国际上,中国影响力进一步增加,已经回到了世界大国的地位。随着中国与全球各国贸易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民走出国门,中国人民海军渐渐承担起了保障人民在海外利益的责任。关于这些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多,因为这类题材讲究一个时效性。
比如某个国际事件产生了很大的热度,可是这个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影视作品根本没办法利用这个热度的噱头。又比如今天我们跟某个国家或地区发生了摩擦,明天双方可能就会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和好,那么辛辛苦苦拍出来的影视作品,到头来可能不适合播出。对于电影人来说,这会是一场有极大风险的投资。
不过现在的观众,还是很希望看到一些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以这类的影片虽然少,但不是没有。2018年上映的《红海行动》是这类作品中口碑不错的影视作品,这是一部以打击海盗和撤侨为原型改编的电影,让观众得以一睹现代人民海军的风采。其中打击的海盗,是当年猖獗一时的索马里海盗,2008年底开始,人民海军奔赴亚丁湾为经过索马里海域的中外商船护航。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人民海军先后为3400多艘中外船舶实施了安全护航,极大地保障了中国人民在海上的利益。
《红海行动》中出现的撤侨,原型是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片中的伊维亚共和国的原型就是也门。随着所谓“阿拉伯之春”的蔓延,自2014年开始,也门的局势就紧张起来,终于在2015年爆发了内战。为了保障在也门工作的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临沂舰前往也门,帮助那里的中国公民撤离。
这是首次使用军舰进行的撤侨行动,彰显了人民海军保障海外公民的安全和利益的力量,让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公民有了底气。相较于其他国家政府和海军,中国人民海军更有担当,也更有责任感。
最近美军从阿富汗的撤离行动中,喀布尔机场的乱象把美军的嘴脸展露无遗,据报道,美军竟然直接把撤侨当做买卖来做。无独有偶,当年也门内战爆发后,美国驻也门大使馆关闭后美军也撤了,丝毫没有管在当地美国公民的死活,只是通知他们赶快离境。可是战争都已经开始了,机场也关闭了,还怎么离境?
也门撤侨行动,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人民海军的风貌,我们应当为他们喝一声彩。
电影《红海行动》一开始,就是打击海盗营救人质的激烈枪战,同时描绘出了现代特种部队协同作战的威力。如今我们的人民海军,终于不是那支在武器上极度落后的军队了,我们已经有先进的军舰,素质过硬的海军陆战队。倒在朝鲜战场、解放战场、抗日战场等战场的烈士,在九泉之下看到如今人民海军的风姿,应该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吧。
另外《红海行动》不仅有对撤侨行动的描绘,也为我们展现了内战的残酷,以及战争带来的伤害,还有对战争的反思。特别是对伊维亚当地居民受到的伤害的描绘,很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杨锐率领的蛟龙突击队协助侨民撤离的过程中,反政府武装用汽车炸弹袭击了伊维亚政府军。反政府武装人员先用一个男孩的性命作为要挟,给男孩的父亲身上绑上炸弹,让父亲开着车冲向政府军的阵地。在汽车撞向阵地之后,反政府武装人员引爆了炸弹,一时间伊维亚政府军被炸死者不计其数。
紧接着反政府武装人员故伎重演,再次以汽车炸弹冲击政府军阵地。蛟龙突击队的狙击手顾顺,解决了藏在后面准备引爆汽车的恐怖分子。副队长徐宏冒险到汽车上,拆除了司机身上的炸弹。司机得救后,他哭着请求徐宏救救他的儿子,可是徐宏无能为力。
脱离战场后,徐宏跟队长杨锐说起这件事,两个人都有些无奈。他们就那么几个人,就算全扑到战场上,对于这个国家的内战也无济于事。其实在这种场景下,我们不能太泛爱,不为他们添加新的伤害就已经仁至义尽了。
这不是冷血,也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做好自己的事。毕竟大洋彼岸还有个敌人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怎么能在这种时候掉以轻心?况且泛爱的思想是西方人提出的,是如今美国为了解決国内裂痕的手段之一,按理说他们最应该贯彻泛爱的思想才对,可是他们是怎么做的?
首先,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压根儿就是西方挑起的。在也门内战的情况下,最高兴的应该就是西方国家,他们又有地方倾销武器了,他们又可以趁着战乱,在也门大肆掠夺了。他们一边做着这些龌龊事,还一边声嘶力竭地宣传泛爱思想,实在是滑稽。
所以说,不为内战的国家添加新的伤害就已经是仁至义尽,在这个基础上能顺带手帮他们一把就算是积德。不能只跟着西方人的宣传跑,因为他们只是嘴上说得好听,跟他们的行动相差十万八千里。
影片中运送难民的车队遭到迫击炮袭击的桥段,再次显露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反政府武装直接用迫击炮打中了运送难民的客车。一时间难民们死伤枕藉,有很多难民直接被炸烂了,只剩下一些残肢断臂。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已经没什么正义可言,不管反政府武装出于什么目的发动战争,都不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同胞,这样的武装力量注定是没有前途可言的。
看到这里的观众们,会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而庆幸,当今的世界没有和平和稳定,是不可能繁荣的。所谓的反战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那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反战绝不是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那样的话只会让战火烧到自己的家里。
我们有保护自己的力量,但是我们不去侵略他国,这就是“中国式的反战”。西方电影是最喜欢表达反战思想的,可是很奇怪的是,当今世界的所有战争都是西方挑起的。可能西方的导演真的具有反战思想,不过华尔街的金融巨鳄可不是这么想的,于是现代西方的观念出现了巨大的割裂。一边他们极力地反战,一边他们又在积极地发动战争。
不管西方人怎么说,不管世界怎么变,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了“我自屹然不动”的定力和能力。定力是指中国特色道路越走越顺,越走越繁荣,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和道路也越来越有信心。能力是指走自己的道路,不被打搅的能力。先辈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始终紧握武器,时刻提防敌人的攻击,才有走自己道路的底气。
1 0 .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中有一股浓郁的写实风格,首先是道具方面做得很到位,片中出现的武器都像模像样。武器造成的伤害也直逼真实战场,特别是那些炮弹的巨大威力,车辆在炮弹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还有临沂号在用副炮打爆敌人的火箭弹,以及用主炮攻击敌人的车队的时候,让人见识到了现代军舰的威力。
还有就是影片一开始解救人质的行动中,蛟龙突击队默契的配合让人看了眼前一亮。整个突击在狙击手开枪的那一刻同时进行,就好像是排练了无数次的戏剧一样,海盗完全被突击队带着节奏走,还没回过神来,驾驶室的三个海盗已经先后被队员们击毙。
后来掩护被困侨民撤退的桥段,战士们的战术动作如行云流水,一点儿也不取巧。不知道真正战场上的行动是不是也是这个样,不过作为观众感觉这些镜头都挺真实,特别是对战场残酷程度的描绘做得很到位。
另外《红海行动》不像《战狼2》,那么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更注重于团队的配合,张涵予扮演的临沂号舰长,也看上去更稳重,更睿智。这也应该是《红海行动》的口碑好过《战狼2》的原因,《战狼2》只顾着热血却抛弃了很多东西,总给人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正是《红海行动》在许多细节方面做得很到位,才让人感受到了人民海军的风采。这支海军的建立,完全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接收国民党军起义的军舰,到从苏联购买军舰,再到现在所有军舰都自己造。这支驰骋在海洋上的军队,等于见证了中国的国防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对人民军队的建设,所以才始终有威慑敌人的能力。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就算我们再积极地建设自己的祖国,我们所积累的财富时刻都有被西方国家收割的危险,一二十年的财富积累,到头来可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红海行动》中帮助被困侨民撤退的桥段,很好地反映出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障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反政府武装逼迫侨民撤退的车队进入战场,并准备杀害这些中国侨民,引发中国人民的仇恨,给也门政府添乱,或者引来中国政府力量的介入,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保障中国侨民的安全,蛟龙突击队出动,战士们娴熟地配合,很快就消灭了那些别有用心的敌人,解救了被困的侨民。这个桥段其实是该片中最让人欣慰的一部分,没有什么比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保障了我们自己人的安全,更让人安心的。
接着,蛟龙突击队得知有一名叫邓梅的中国公民被恐怖分子劫持,那种“一个中国侨民都不能少”的气势,颇具大国气魄,制造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点。在当今国内,人民對祖国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红海行动》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这些离我们日常很远的战斗场景,才能迅速引发国内观众足够的共鸣。
除了有足够的共鸣,《红海行动》中对战斗的设计也非常巧妙,是该片中一个很精彩的部分。为了营救邓梅,蛟龙突击队跟随伊维亚护送难民的车队,一起深入伊维亚的腹地,并在一片开阔地遭到恐怖分子迫击炮的袭击。
迫击炮弹把车队炸得七零八落,蛟龙突击队队长杨锐,一边组织队员拖住敌人,一边让狙击手去解决敌人的迫击炮,由此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狙击战。狙击手顾顺在攻击敌人炮手的同时,也让观察员李懂寻找对方的狙击手,他们两个人此时其实是很吃亏的,因为敌人有迫击炮的配合。
在敌方狙击手的指挥下,迫击炮朝顾顺开火,顾顺迅速摘下头盔挂在枪托上,吸引了敌方狙击手的注意力,成功躲开了对方的狙击。李懂冒险牵制住了敌方狙击手,顾顺趁机打爆了敌方的迫击炮炮弹,又反过头来击伤了敌方狙击手。
这番狙击战的斗智斗勇让人大呼过瘾,展现了蛟龙小队成员优秀的军事素质,在劣势的情况下,依旧能完成任务,击伤敌方狙击手。后面小队进入伊维亚一个小镇营救人质的时候,还有一场狙击战,不过那场狙击战更注重智斗和狙击手素养的斗争,不如旷野中这场狙击战精彩。
这场在旷野中的短兵相接,不管是整体上的氛围还是战斗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在汽车上的炸弹爆炸后,把在不远处的杨锐等几个人都活埋的镜头,那种战场上的窒息感扑面而来。只不过美中不足的是,后面在小镇营救人质的桥段多少有些拖沓,让《红海行动》的后半部分缺少足够的张力。
小镇中那场营救战的艰辛我们是感受到了,可是坦克出现的时间其实稍晚了一点。队员佟莉和邓梅等三人被困在停车场,以及后来队员张天德、佟莉等人被困在二层小楼,情节方面多少有些重合。如果把其中一段情节简化一下,应该不会有那么明显的拖沓感。
当然,导演想要表现那种蛟龙小队队员被逼入绝境的感觉,观众切实地感受到了。队员张天德、通信兵庄羽战死,医疗兵陆琛在往外丢敌人扔进来的炸弹的时候,被炸去了一条手臂,观众感受到了蛟龙小队为这次任务作出的牺牲。
可惜观众因为队员的或死或伤积压下的情绪,并没有在之后的坦克战中,以及抢夺黄饼的战斗中得以释放。还有就是让人期待的无人机刚刚登场就失控了,多少有些遗憾的感觉,这应该也是《红海行动》的结尾不是很成功的原因之一。
总体上来说,《红海行动》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海军英勇作战的身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为了维护中国侨民的生命安全,所作出的牺牲。这会让我们觉得很有底气、很安心,人民军队还是那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我们可以放心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到他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