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
2021-11-18曾晓燕
曾晓燕
摘 要:武平县博物馆是武平历史、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林改文化的重要资源载体,充分展示了武平历史的变迁和客家人的奋起,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武平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武平县博物馆中的地方课程资源,挖掘潜在性、多样性、具体性的地域文化,使馆内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传承地方文化知识,与馆校合作,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特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馆校合作;武平县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探索
1 馆校合作下课程资源的含义
“合作是指个人或集体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相互效力、共担责任的关系。”①“合作意味着彼此愿意一起经历一个创造、发展、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所有的合作都意味着花时间在一起相互学习,计划一个程序来帮助学习者达到确定的清晰目标。”②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合作,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学习机会,为开展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构建良好的平台。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编写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提供多样化的素材。
近年来,对于课程资源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广义上,课程资源是指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狭义上,是指课程形成的直接因素来源。”③吴刚平则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④。因此,课程资源被赋予多样性的含义,同时,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博物馆中的教育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延伸。但博物馆中的资源想要真正进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需要充分挖掘,科学地加以利用,真正做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2 武平县博物馆简介
武平县博物馆位于武平县平川镇西厢村马头山公园,原名武平县革命史迹纪念馆。1986年2月福建省武平县博物馆成立,2010年6月新馆建成,三层建筑,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内共有11个展厅,一层、二层各4个展厅,三层3个展厅,其中2个是开放式展厅。馆内设有“武平客家历史博物馆”“刘亚楼将军纪念馆”“定光佛文化展馆”“全国林改第一县陈列馆”“情缘馆·知青馆”“闽西客家通信史馆”“好人之城数字体验馆”等七个基本陈列。各个展馆既独立成馆又有机统一,展示了武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2020年,武平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武平县博物馆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文物实物和资料等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见证了武平历史的变迁和客家人的奋起历程。
3 馆校合作视域下武平县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3.1 打破学习时空限制
“博物馆的教育形态是自由的、主动的。”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及意愿,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区别于学校被动接受的教授式学习。博物馆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之一,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更深刻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博物馆中获取知识,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室,能够在博物馆的空间中感受有智慧、有乐趣的学习氛围,充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地方的文化传统与学生的认知方式自然融合。
在武平县博物馆中有客家民系古今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全面深刻地展示了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馆校合作,以课程资源的形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知识,也有利于学校地方特色课程的编纂。同时,打破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时空限制,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学,更可以通过扫描馆内文物中的二维码,带出博物馆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无时无刻、无地域限制地学习。
3.2 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博物馆通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景塑造、遗址复原,使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或自然风貌得以重现,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受到震撼与感动。”①这些实物展示、人机互动的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不同,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性和探究性学习,进而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武平县博物馆中的“客家历史”展厅,展示了武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知识和文化氛围,采用实物、场景设置、多媒体视频投放等方式进行展示。观众可以在轻松和休闲的状态下进行知识和精神的双重体验,与当下学生的研学、探索性活动相结合。这种馆校结合教育的方式,发挥学校与博物馆各自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校课程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路径,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的种类,推动新课程、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博物馆中的特色资源也需要经过学校的课程实施主体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有效的学习课程,进而实现博物馆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育价值。
3.3 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博物馆本身即教育机构,但相对于正规的教育机构—学校,她是非正规的。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具有一系列特色。”②尤其是当下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植入,当下的博物馆的展示与教育不只是探讨过去发生的事件,更是关乎参与者的认知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博物馆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不同方式上启发教育观众。博物馆是重要的学习场所,博物馆教育对观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环境来感染、熏陶、激励、启迪观众,继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兴趣。
武平县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场馆学习的场所,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价值观,在尊重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点的基础上,在安全和启发式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學习氛围,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 馆校合作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对课程资源而言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馆校合作是开发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前提。学校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博物馆的课程潜力资源,利用好博物馆场地、博物馆内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造、探索更契合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推进地方馆校合作。
4.1 充分利用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经验
“教师是地方课程的开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③在馆校合作中,教师应转变被动接受博物馆知识的心态,寻找与学科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相衔接的合理内容,通过找寻博物馆中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点,与日常课程相结合,真正使博物馆中的优势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博物馆课程辅助于学校教育目标达成,实现馆校共赢。在不同程度上激励教师主动参与馆校合作的热情,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教研经验,促进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由自发走向自觉,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合理利用博物馆教育人员的教育经验
“博物馆的所有教育活动根本上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博物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最终也主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受众的接受与变化来实现。”④博物馆课程资源的专业性使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成为馆校合作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重要一员。绝大多数博物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源于博物馆讲解人员。他们作为与观众最直接的接触者,可以说是博物馆实施教育的排头兵。观众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还可以了解展示意图。“这些博物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馆校合作领域下,进行教育资源开放,发挥好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优势是必然的。
武平县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长时间的自我学习,形成了对博物馆教育的深入理解,对博物馆中的藏品有了较为专业的研究,在日常的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转化成了含有博物馆内涵的博物馆课程。他们发挥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优势,并请相关当地教师参与编写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素材,通过多元化教师职业发展项目的提供,让博物馆与教师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秀素材。
4.3 搭建馆校合作育人平台
“博物馆面对的挑战是创造一种无论发生何种类型学习,都能对其产生刺激和帮助的环境,尽可能碰出一些火花,促使观众再次回访并鼓励他们‘发现更多”。①当下,博物馆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教育活动,为展览、藏品和研究注入动力,这些灵活方式也契合了观众学习、接受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仅为学校提供教学素材,也鼓励学校来馆内进行学习,并不断将博物馆的教学资源带进学校,为馆校合作搭建了更加多样化的育人平台。
武平县博物馆通过与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共建资源共享,与各类学校一起举办文化、民俗等教育相关的活动,搭建馆校合作的育人平台。如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武平县博物馆教育人员走进十方镇高梧小学,开展“情暖留守儿童,爱心洒满阳光”慰问及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带去节日慰问品和节日祝福,并送上红色文化“大餐”。通过观看红色动漫故事、听红色音乐猜歌名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苏区时期军民坚定理想及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上了一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课。这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
4.4 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
展览是一种充满设计感的体验。学生前往博物馆观看并体验实物,通过数字媒体等可以找到最合适的体验感。“合理设计的展览书引人注目的学习工具,可以说是最佳教育媒介之一,以加强民众对世界的具体理解。”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中的虚拟博物馆与线下实体博物馆正在走向融合。“互联网+”技术模式下的博物馆是未来学校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由储藏室转型为交流平台,增強博物馆课程资源的互动性是大势所趋。
武平县博物馆立足博物馆自身特色,根据学校课程开发的实际需求,建设虚实结合的场馆学习环境,通过“互联网+”载体,在官方微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通过“武博云课堂”“展览云上见”等平台,推出“武邑物语”之馆藏玉器精品赏析、“过月半”猜灯谜的线上展览、线上课堂等切实增强博物馆的实际教育功能。当然,这些“互联网+”平台下的教育活动,需要加强对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的系列培训,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切实提升博物馆的课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多样性、丰富性、有内涵深意的在线资源与在线互动体验。
4.5 开发系统化的博物馆课程
“博物馆是教育的活跃参与者,为儿童提供学习和校外游历,博物馆已成为公共学校教师们课堂教育、课后节目和职业发展的好伙伴。”④所谓馆校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将博物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传输给学生,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进而提高对艺术、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氛围。但是,目前各大博物馆推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博物馆课程较少,对“课程”的概念也未达成共识,更没有对博物馆课程进行合理统一的定义,不管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博物馆工作者,都只重视学术理论研究,缺乏专业的博物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因此,开发系统化的博物馆课程是大势所趋。
武平县博物馆结合本馆特色优势,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培训课程,通过参观“刘亚楼将军纪念馆”“武平客家历史文化馆”“定光佛文化展馆”“全国林改第一县陈列馆”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武平的地域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这些文化信息;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我们在博物馆探‘锁世界”等主题活动唤醒沉睡的藏品,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博物馆系统学习的兴趣。同时,武平县博物馆注重对学生的普通话语音训练、讲解语言的规范化运用、讲解礼仪等训练,构建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系统化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开展“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实践体验活动,以讲授红色故事的方式来进一步感知历史,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博物馆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并不是简单地将馆内展板或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手中的活动策划、方案或讲解词照搬到学校教育教学中,而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特色的课程,结合学校新课程目标,符合教师讲授的方式,契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以物证史”的方式构建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化的课程资源,真正达到馆校合作领域下,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