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徐州卫沿革、人员编制与建筑布局考

2021-11-18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弘治卫所洪武

周 倩 陈 钊

今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徐州所属地区为明代重要的经济区域和军事要地,部署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计有邳州卫、大河卫、沂州卫、徐州卫、宿州千户所、归德卫、徐州左卫、东海千户所、海州千户所等,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之一的中军都督府。

2004年11月,徐州国贸中心建设工地在开挖地基时发现徐州卫遗址,徐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中国考古学年鉴》中记述如下:

徐州市明代徐州卫镇抚司遗址

发掘时间:2004年11月~2005年9月

遗址位于徐州市区大同街南侧,徐州国贸中心建设工地在开挖地基时发现。整个遗址区面积近l万平方米,主要对遗存较为丰富的西北部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位于地表3米以下,文化层厚度在5米以上,从上至下依次为明代至汉代的文化堆积。其中尤以明代的遗存最为丰富,清理出大量明代房屋建筑、道路及汉代水井等遗迹,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质地的遗物1000余件,特别是明代的徐州卫镇抚司遗址出土了大量兵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

依托以徐州的地方志为主的古文献,大致梳理出明代徐州卫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徐州卫沿革

明代以武立国,军事制度有继承亦有创新,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立卫所。《明史·兵志·序》中总结道:“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2]”。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对卫所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一郡设所,连郡者设卫,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卫大概有五千六百人,百户下还有总旗、小旗,各卫所军队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率领[3]。

明初,卫所管辖地固定,军士皆有定数,武官设置也有定额。洪武二十六年(1393)三月内府刊定的《诸司职掌》,将卫所制下武官做了明确规定[4]。

在现在的徐州地区主要驻扎着三个卫,即徐州卫,徐州左卫和邳州卫。明代邳州属于淮安府管辖,所以明代徐州驻有两卫军队:徐州卫和徐州左卫。

地方志中不乏徐州卫的记载。据《徐州地方志版本述略》统计,《徐州志》和《重修徐州志》在明代共有正统本、弘治本、嘉靖本、万历本四个版本[5]。其中正统本未交待徐州卫的始建情况,其余三个版本均有记述。

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记载:

徐州卫在城东南隅。

吴元年指挥司敬等创立,领左、右、中、前、后五所,永乐五年调灵山、安东二卫军为中左、中右二所[6]157-158。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记载:

本朝洪武初,稍倣元万户之制,凡内郡大者及要害地俱置卫,小者置守御千户所,徐州卫吴元年即置,初辖左、右、中、前、后五所,景泰五年调灵山、安东二所,增设中左、中右,凡为所者七[7]352-354。

万历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记载内容与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记载完全相同[8]581-582。

与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记载有矛盾之处。

安东卫,今属山东省日照市,由当时的青州府所辖,下辖左所石臼所、后所涛雒所,右所安东卫本所。有《安东卫志》传世,但无明朝期间调一所入徐州卫的记载[9]。

灵山卫,今属山东省青岛市,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洪武5年(1372)设立,历史上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有《灵山卫志》传世。

《灵山卫志校译》有如下记载:“按大明会典,都司卫所,自永乐以后添革改调不一。山东都司、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胶州所,俱系后设。则灵山卫又似实建于永乐二年矣……至永乐二年大其规模,外以加楼,制度既备,兵将日增,成其为卫,而卫之名始载焉[10]。”

以常理而论,既然“兵将日增,成其为卫”,就无减兵之可能,所以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相关记载为误,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 相关记载较为可信。

以上三本志书中职官的设置和《诸司职掌》规定均有一定程度的出入,可以看做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局部调整。

及至清代,对徐州卫仍有记载,《全本徐州府志·兵防考》:

徐州古为重镇,其设兵之制见于史册者,汉宣帝时尝发沛郡材官诣金城……明始立卫,设徐、邳二卫及徐州左卫,又设分守徐州参将,后改副将,所属中军守备兵八百人,又有淮徐道中军守备兵五百人。崇祯末,又设砀营守备,兵五百人,驻赵家圈。我朝龙兴,始废诸卫,而以徐州副将隶漕标以防河……[11]

表明徐州卫存在的时间大致与明朝相始终。(见图1)

图1 嘉靖本《徐州志》“州治之图”

二、徐州卫人员编制

卫所是明初确定下来的军队编制。该编制 10人为 1小旗,5小旗为 1总旗,2总旗为1百户所,10百户所为 1千户所,5千户所为 1卫。一般1卫为 5600余人。陆军、水军、骑兵编制统一,概莫能外。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随着武器装备特别是火器的发展,募兵制的实行和战争的频繁激烈,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在徐州卫的资料中表现得较为典型。综合几种方志的记载,徐州卫整体上呈现出很明显的从盛到衰的演化过程。

明正统本《彭城志》第二卷“军卫”记载:

徐州卫旗军一千名[12]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记载:

旗军初额凡七千八百四十人,其调补京匠者二百五十二人,见存充伍者仅一千九百三人,余皆死亡逋绝矣[7]352。

万历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记载[8]58-59与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记载略有变化。

三、徐州卫建筑布局

在厅堂前东南部发现一通由3件石刻组成的碑碣,正面刻有:

徐州卫卫镇抚司公厅,洪武八年镇抚栗茂创建,成化二十年镇抚张茂改建,出《徐州志》,正厅五间、东厢五间、西厢五间、大门一座、内禁房四座、狱神庙三间。

记述的是成化二十年改建后的建筑数。

关于徐州卫的建筑布局,在弘治本、嘉靖本、万历本三个版本中均有记载。时间最为接近的文献应为弘治七年(1494)《重修徐州志》,距成化二十年(1484)仅有十年,弘治本《重修徐州志》卷第一《公署志》有如下记载:

正统七年指挥同知王春重修,岁久倾圮,成化十一年指挥使苏宽撤旧鼎建。/正厅五间两耳;/前轩三间;/后堂五间;/左右耳房各五间;/后堂厢房十间;/库房十间;/仪门一座;/外门三间;/土祠一所;/东西司房各五间;/架阁库三间;/榜房二十间;/吏舍二十余间买民地创置;/经历司在卫厅东洪武三年知事马良建,成化十一年指挥使苏宽改建;/镇抚司在卫治前,洪武八年镇抚栗茂建,成化二十年指挥使苏宽、镇抚张茂改建;/七千户所列卫之左右,俱成化年改建;/军器局在城西南隅;/教场在北门外二里许内有演武亭;/旗纛庙旧在□治后成化间创立于教场内;/预备仓在卫治后成化间创置;/经历知事厅舍二所俱成化间买民地创置[6]157-158。

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对徐州卫的位置及建筑布局也有描述:

徐州卫在城东南隅

国朝吴元年指挥司敬创建,正统七年指挥同知王春重建,成化十一年指挥使苏宽重建。中为正堂,东为经历司,西为后千户所,左右列吏司房,洎左右千户所,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正堂后为后堂,东西为厢房、库房,又后为预备仓,大门外东为前千户所,西为中千户所,前表以镇肃坊,坊外东为镇抚司及中右千户所,西为中左千户所及吏舍,其军器局在城西隅,演武场在北门外二里(左卫同),旧有经历知事宅,今废[7]352-354。

万历本《徐州志》卷之三“兵防”与嘉靖本《徐州志》卷第六“人事志·兵防”非常相同,仅有两句稍有差异:

……正统七年指挥王春重修……经历知事宅在东察院前,知事宅因裁今废[8]581-582。

讲明了经历知事宅的荒废原因。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甲申,奎山堤决口,黄河大水从东南水门灌入徐州城,水浸徐州城三年不退,城全部被冲毁。崇祯元年(1628年),城中淤沙渐平,兵备道唐焕修复旧城。崇祯城完全按照洪武城的规模和布局修建,地上地下建筑物大都重合,原来的街道仍为街道。公署、宫舍、民庐都在原址按原布局重建,所以徐州有“城上城,府上府,街上街,井上井”之说。乾隆徐州府城图中的“徐州卫图”对徐州卫建筑的布局结构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结语

徐州卫遗址是徐州明代城市考古中的一项重要收获,对研究明代卫所制度及其兵制演变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淮海经济区全区域的明代卫所考古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弘治卫所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龙江剧《弘治私勘》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