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文化教育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的分析

2021-03-08杨美晨

文化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战略

杨美晨

一、引言

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与核心要义,宏观审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综合施策,以强化文化教育,促进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更高层次。

二、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宏伟战略部署,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为主要对象,旨在通过充分整合资源、地域、人才、产业等方面的价值要素,为乡村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推动实现农村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1]。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体系化,规范文化教育实施过程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乡村振兴事业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与价值遵循,在乡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地方各级主管单位同样在创新农村文化教育实施模式,融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实现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农村生态、农村环境的协调有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分析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基于前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衍生而来的,是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实践的角度揭示文化本质的价值观念。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等突出特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被赋予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更具辩证性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要素的辩证统一,各要素之间存在彼此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是意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存在。第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践行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是推动文化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最终文化财富的享有者。第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的文化是革命进步的文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将社会文化作为反映与体现历史和时代的重要表象,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并倡导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趋向。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所倡导的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立足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的实际特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差异较为显著。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现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应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行充分整合与运用,避免片面、孤立地看待文化教育中的各类问题,突出强调与尊重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将文化作为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的重要因素,汇聚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四、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文化教育始终占据着关键地位,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将文化教育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取得有内涵、有价值追求的乡村振兴成果。综观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对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无法结合乡村振兴的宏观发展背景审视文化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与价值,过度追求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及各类社会价值指标,狭隘地认为文化教育可有可无,难以从文化层面激发与释放乡村振兴的无穷活力,使乡村振兴推进实施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3]。

(二)文化教育制度体系缺失,约束性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追求与文化需求趋于多样化。在农村文化教育推进过程中,文化教育制度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为文化教育具体方案与策略的形成提供依据与参考。实践表明,部分地区在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未能构建完善的文化教育制度,文化教育的约束条件缺乏导向性,使文化教育过程、方法、策略等要素体现出较强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同时,农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价值范畴,在长期制度性规范缺失的情况下,势必会出现各类难以把握与控制的影响因素,导致文化教育的轨道发生偏移。

(三)乡村文化建设活力不足

农村群众是乡村文化教育的主体。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锐减,乡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无法得到彰显。改革开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学校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乡村的生源多半流入城镇,优秀的乡村教师也被调到更好的城镇学校。乡村是传承和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乡村衰落,势必导致农耕文化、戏曲文化和民间工艺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传承受阻,阻碍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

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加强文化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文化教育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真正实现文化教育发展的现代化与系统化。摒弃传统保守陈旧的文化教育模式与思维观念,突破僵化固化文化教育行为和方法的阻碍与桎梏,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先进价值观与方法论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力,运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政策等,解决当前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尊重文化教育的地域差异性、民族差异性与时代差异性,倡导先进价值理念追求下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等,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二)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村民文化觉醒

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对后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乡村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树立文化自信务必高度重视农耕文化。此外,还需积极发展当地的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工作中,引导村民利用村规规范自己的行为,若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则需接受村民舆论的谴责,强大的舆论压力会促使村民严格遵守秩序和规则。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和认知性,使其明确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三)完善人才回流机制达到创新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与城市间的发展出现明显差距。为获取更好的发展机遇,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乡村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要完善人才回流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乡村现有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高素质人才返乡提供条件,同时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重视力度,深入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能,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四)加强主体意识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要素关乎乡村振兴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强调“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培养一批乡村文化教育的先进带头人,定期对其进行专项培训与指导,由业内专业人士为其讲解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政策导向,引导其建立完善而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充分激发其在乡村文化教育中的带动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要突出人才在文化教育中的时代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广大农村群众真正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人翁。对主体意识教育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找准乡村人才振兴的不足之处,予以强化提升。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其中囊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与宣教,要将其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结合农村基层干部的客观实际状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涵要素清晰展现出来,发挥其凝人力、聚民心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带头践行其各项具体要求,更好地带领农村群众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开辟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受文化教育观念、体系约束、社会观念等方面要素的影响,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教育事业依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阻碍着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应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规律,创新农村文化教育的实施理念,提升文化教育实施质量,为全面提升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朝着更高效率、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战略
战略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