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核心素养渗透初探
2021-11-17万法鹏
万法鹏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职语文教学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在教学时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根据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特点和中职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通过提供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渗透策略
一直以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立德树人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1]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想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需要各学科共同来承担。因此语文学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通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来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課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总目标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国家宏观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它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明确了基本准则和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融合了语文教学内在属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更加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以及时代的联系,更加强调中职学生在多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将更凸显语文课程促进中职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自身特质,阐述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为语文课堂的有效、高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关键能力。《课标》指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要求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也强调在语言实践中,学生能运用多种方式和相应的方法,通过探究语言现象,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获得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由于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及中职语文课程的八大目标(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发现与体验,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是相对抽象的,无法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2]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性活动,就是要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情境整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以适应职场需要和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学习活动,使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
二、激发思维的拓展空间,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然而长期以来思维发展与提升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短板。原因有二:其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讲读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往往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只讲现成结论,不将形成过程。其二,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也说过,积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发展思维才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进行显示。换句话说,思维的内在品质得到了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中职学生的思维结构已日趋发展和成熟,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要根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材料,充实学生的思维结构,学习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增知启智’并不是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也不是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尤其是职业学校,不能一味地追求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否则不利于中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3]
《课标》将“审美发现与鉴赏”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任务。当然,语文学科更注重通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和文学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标》强调,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可见,“审美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产物”[4]。
自主、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的媒介和素材,为审美能力与品位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观察、写作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借助不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形成系统的认知,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课标》要求的“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
四、丰厚文化底蕴,增进文化传承与参与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语文学科不可代替的价值。《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的阐述,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语文教学素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为“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沃土。因此,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促使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还应注意引导中职学生关注现代工业文化,结合专业了解文化的核心,审视自身,增强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
总之,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框架”,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内在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丰富结合起来,使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教育、思维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周嫣沁.中职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核心素养[A].现代职业教育.2019(009)
[4]张艳.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