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题利用策略

2021-11-17朱亚丽黄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朱亚丽 黄艳

【摘要】教科书课后练习题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系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体现新时代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练习题进行分析,发现练习题设置存在着数量上不均匀、题型上单一及部分练习过难等问题,并提出通过灵活处理常规练习题、扩展可课外资源、多样化呈现问题 、布置开放性家庭作业优化利用教科书练习题,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版教科书练习题

“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关键环节,需要通过学科作为载体来具体实施。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衍生出学科核心素养。教科书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体现着对文章主旨和重点内容的升华与重现,其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材料,也可成为检验学生教学目标达成的依据,同时也是探求课程蕴含核心素养的重要参考。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人实现自我、适应社会发展及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2014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一词。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随着核心素养的逐渐火热,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着力讨论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结合《标准》要求,按照教学整体性与连贯性原则,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傳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学生未来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题中的表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分析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书写的能力。教科书中的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综合题(表达与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及交流平台等内容均能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猫》以及《巨人的花园》(选做)小练笔、《盘古开天地》读故事然后讲一讲、《风筝》(选做)说制作东西的过程、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需要学生进行话题“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的讨论并设计“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需要学生说出并写出推荐的地方及原因等。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分析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能力。[]主要体现在阅读题中,具体的提问方式有:分析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课文内容讲讲你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辨析词语,分析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以及概括文章大意等。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中: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词句段的运用:读句子,体会每组句子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等。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分析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表现为通过实践活动中认识、掌握美的规律,并利用美的规律表现和创造美。[]主要通过阅读练习题体现,问题形式为:根据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或一句话,想象一下画面或者把这个画面画下来、说说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或情节最触动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体会等。如《走月亮》: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只呈现文字,无其他任何辅助材料,需要学生根据文字内容进行充分发挥想象,阅读文字的过程便是审美鉴赏的过程,想象画面的过程就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分析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 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文化理解与传递素养表现为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在学习中增进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汉字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更是我国传统文化写照,所以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也将识字写字包含在内。此外,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内隐情感的变化为主,在课后习题中也常以阅读理解性题型呈现,在单元日积月累中有时也会涉及。主要表现在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等题型上。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日积月累《嫦娥》,需要理解诗文大意,积累文化、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关于刻苦读书诗句的积累与理解等。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题设置的不足

(一)数量上:练习题设置不均匀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则教材中对各素养的体现应相对全面。但就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的分析来看,在语文核心素养各维度练习题的数量分布及题型设置上差异突出。为顺应《标准》对第二学段识字写字的要求,四年级全册教科书共54课,识字写字表共94张,比重较大,且口语交际、作文以及日积月累每一单元均有涉及,使得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题量突出,而阅读题数量相对薄弱,使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所占比重较小。综上,练习题在数量上呈现出不平衡性。

(二)题型上:练习题的设置过于单一

多样化的练习题不仅能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题在题型的设置中墨守成規,题型单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练习题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及单元练习题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似流水线生产般缺乏变通与活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表现为识字写字、日积月累,同样题型一致,唯有内容不一。此外,在问题设置的方式上也存在单一性。如:四年级全册,除去没有设置练习题的课文,其余每一课的第一题都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另外,大部分课文都有一道叙述课文内容的题目表述为:复述课文内容或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整体而言,练习题在题型设置方面缺乏新颖性与灵活性,重复、老套的提问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感官疲劳,其持续关注课后习题兴趣较低,进而导致教学中对教科书练习题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质量上:部分练习题设置过难

文化传承与理解维度的练习题一般需要深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如《观潮》中有问题设置为:阅读(《浪淘沙》),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诗歌的学习本就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难点所在,本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进而感悟文章中“浪潮”的壮观,在阅读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体会诗歌表情达意的简洁性,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该题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演出经历的,也并非每位学生都清楚知晓老虎的行动特征,脱离学生实际去理解,对小学生而言也存在一定难度。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优化利用教科书练习题的策略

部编版教材从不同方面均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结合练习题设置的不足,综合考量,优化利用课后习题,重视练习与实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作用,使教材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

(一)灵活处理常规习题

1.用于课前预习,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部分课后练习题能够体现编者意图,暗示本篇课文应教什么,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将考虑的因素之一。部编版教材注重将语文核心素养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贯彻落实到各个单元及课文中,而这些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有时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将课后练习题作为先行组织者呈现在预习阶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在进行有效预习的同时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高效达成课程目标。如《普罗米修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众神的名字。西方神话故事里的人名比较长,容易饶舌。在课前呈现该题则要求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材料,自主认识疑难字,解决阅读障碍,会读并读准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名称,并流畅地阅读全文。《麻雀》: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将该题作为课前预习的内容,奠定了预习基调,学生可以按照记叙文三要素对事件脉络进行大致梳理,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用于课堂讲解,深化教学过程

将课后练习题融入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交叉进行,注重讲练结合,在有讲有练中解放学生思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追求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答案,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外,在反复将讲练结合的过程中,足以引发学生利用课后习题辅助学习的意识。如《爬山虎的脚》第二题:“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作为一道文本分析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引出该问题,要求带着任务阅读文章,使练习题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形成“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猫》中“说说第一自然段讲了那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和它一样”。可以该问题驱动教学逐步深入开展,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便可提出本自然段可分为几层,以此作为导读材料,在学完整篇文章后,引导学生思考后续课文中与第一段写法相同的段落进行自主分析,即利用练习题完成了理解文章的目标,也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3.用于课后作业,扩展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

课后练习中部分疑难习题要求学生通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个体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最大价值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谈谈自己的理解。可组织课后辩论赛——现代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思考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改善体现在哪些方面?造成那些影响?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扩充知识量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说说你的理解。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练笔或者口语表达的形式,充分展开想象,思考你会把该技术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带领学生在感受科技美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美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二)扩展课外资源

受练习题设置不均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而对审美、思维等素养兼顾不周的影响,教师在使用练习题时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拓展课外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融入课堂教学,使每节课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师课前可以准备一段蟋蟀忙碌造房子的视频,学生去直观感受蟋蟀造住宅的过程;也可让学生观看人类建筑房屋的视频,并与书中描述的蟋蟀建筑房屋的过程进行对比,体会劳作的辛勤美,同时也可采用小练笔的形式,描写某种动物建筑“住宅”的过程,兼顾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可以要求学生提前查阅并了解诺曼底号事件,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感受灾难面前凸显出的人性的善恶美丑,升华文章中主人公肃穆与伟岸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6.

[3]王娜娜.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8.

[4]魏为秋.让思维的火花在“问题”中绽放[J].语文知识.2017,(3):8-10.

[5]万潇潇.论语文美育和人格塑造[D].扬州:扬州大学,2004:19.

[6]崔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三 届“两岸四地”教学观摩交流会上的专题发言 [J].小学语文教学.2005:4.

[7]吴雪玲.小学语文课后习题训练“虚化”现象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1):32-33.

作者简介:1.朱亚丽(1995-,)女,汉族,甘肃定西人,昌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小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2.黄艳(1999-),女,汉族,新疆阿克苏人,昌吉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