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椰城》之缘
2021-11-17王语轩
作者简介:女,90后,新疆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十月》 《西部》 《星星》 《绿洲》 《奔流》 《太湖》 《椰城》 《南叶》 《伊犁河》 《吐鲁番》 《散文詩》 等刊物, 有诗歌收录 《中国新诗年鉴》 《青年诗歌年鉴》。
一
当今这个时代,喜欢写作的人越来越多,著名诗人、著名作家比比皆是。像我这样不入流的初学者,想在正规刊物上发表些作品可真的是不容易,也可以说实在是太难了,更别说那些名刊大刊了。
首先,我是一个无名之辈,投的稿子质量也不出类拔萃,在数以万计的稿件中普普通通,能不能被编辑发现都很难说,还要经过那么多编辑老师们层层筛选,也许还没等编辑老师们看见就进了垃圾箱了。更别说还有众多的约稿、名人稿、关系稿。能在文学期刊上发一篇稿,不说比登天还难,也是难上加难。
可人就是这样,越难的事就越想去做,不碰个头破血流就誓不回头。于是,不停地去写,不停地投稿,又不停地失望。不论大刊小刊,民刊还是官方的刊物,诗歌、散文、小说轮番上阵,总期待着奇迹能发生。
偶有一篇小文发表,就会兴奋好一阵子,那些放弃假日
里追剧、逛街、游玩、刷抖音的遗憾,那些熬夜到深夜的辛苦,在那一刹那都得到了回报,仿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日日夜夜的坚持,有时候换来的不全是奇迹的发生,大都是石沉大海后的失望。白白的辛苦不说,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挖苦就让人受不了,有时候情绪压抑得透不过气来。我曾一直怀疑自己选错了方向,怀疑自己根本就不是这块料,也曾想就此罢休,过一个普通人该过的普通日子。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没有人逼着让你去写,去拼命,去熬夜。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来源于心底那个从小到大想当作家的梦想。
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裕,家里很少买课外书给我来读,看见别的小朋友总是拿着各种童话书来读,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第一次接触文学,还是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一本破破烂烂的书。我打开一看,居然是一本厚厚的小说——《林海雪原》。这下可把我乐坏了,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一直读到深夜。母亲一次次催我熄灯休息,我干脆钻进被窝,用手电筒照着看。我被故事里的许多英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一会儿替他们捏把汗,一会儿为他们叫好,仿佛走进了他们的世界。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文字有如此震撼的魅力,可以把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得这么清晰透彻,可以让读者随着故事的情节去感受、去体会。
但我家里条件差,不允许我去读到更多的书,没办法,我就想方设法地去问同学借。只要看见谁有小说,我就软磨硬泡,用好看的糖纸或零食去“贿赂”,尽管自己都很难吃到零食。甚至帮那些家庭条件好、自己不想写作业的同学写作业、写作文,换取一两本书来读。很多时候人家第二天就要,为了能读完,只好整夜整夜地读,没电时,就点着煤油灯读。第二天鼻孔都是黑乎乎的,常被同学们笑话。有时候,为了赶紧读完,还给人家,上课时也偷偷放在书桌下读,被老师没收、挨批是常事。
也正是那时候,我读了三毛、琼瑶、金庸、古龙、吴承恩、曹雪芹等名家的作品。也正是这爱好,让我从小就爱上了文学,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渐渐地,读书就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无论多苦多累,拿起书本就忘记了一切烦恼,仿佛只有书才是我生命的全部。
也正是读书,让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写作,想要当个作家的梦想越来越强烈了。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把所见所闻、喜怒哀乐写进日记里,并把它们收藏起来。慢慢地,写作就成了我成长的一部分。每当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各个班级朗读时,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也让我偷偷地骄傲过。
真正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应该是上大学时,大学再也不会有高中那么大的学习压力了,而且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应有尽有,我开始疯狂阅读,并试着投稿。慢慢地,自己写的文章也会出现在一些报刊杂志,偶尔也会得个小奖。
自从告别了学校生涯,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后,各种忙碌各种应酬,为生活疲于奔波,差不多磨光了当初那许多美好的理想和豪言壮语。
可每每在寂静的夜里,或是偶尔闲暇之余,我还是会生出写点什么的冲动,心中的那份美好会以文字的形式,一次次冲击我的灵魂。
说实话,如果单纯地用写作记录心情、书写生活中的美好和各种有趣的事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比如一朵云、一阵风、一片月光,甚至那穿透黄昏的一阵鸽哨声,都会让你浮想联翩。也许,一首小诗、一篇小文,就这么不自觉地跃然纸上了。
可惜这样的时光不多见,生活的压力会让你忘记了抬头去看天是否蔚蓝,有没有鸽子飞过,低着头赶路、赶车、赶时间,一个迟到可能会扣去奖金,也可能会因一个失误受到老板的责骂。
生活的压力越大,内心的挣扎越久,有时候也想放弃写作。
几年前,我偶然读到了一本叫《椰城》的杂志,一下就被此刊给吸引了。朴实无华的封面,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说不上面面俱到,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文学杂志该有的内容都有,内容新颖独特,透着很强的时代感。作者大都是新面孔,不像有些杂志,一看全都是名人的作品,让人望而却步。
虽然说自己投稿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但看见这本杂志,我又充满了期望,幻想着再去碰碰运气。说真话,我恨不得把躺在手机里所有的作品都发过去让编辑选,但还是忍了又忍,把自认为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选了出来,诗歌、散文、小说一古脑地投进了这个邮箱,当看到邮箱里的自动回复,确定投稿成功,然后才长长地吁了口气。
接下来就是默默地等待。
每当手机里有新消息提醒时,心里就会莫名地紧张一下,赶紧点开去看看,可大都是微信和其他的消息,邮箱仿佛睡着了一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从开始的满怀期待变成了失望,然后死心,最后遗忘。
不知是哪天,一个邮箱的新消息提醒出现在了我手机,我慢吞吞地点开,心想,也可能又是什么广告吧,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问候语和广告了,准备把它删除了。点开后,我激动的心差点从胸腔跳出来,我居然收到了《椰城》编辑老师的回复:
王语轩你好:你寄来的稿子看过了,选中了一组诗歌,拟发表在第9期。另给你一些建议,投稿时请把诗歌、散文、小说归类,不要投在一起,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一一分捡。还有,请注意稿件的格式和排版,你的排版太乱了。
短短的几句话我看了足足有半小时。反反复复地看,仔仔细细地研究,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的诗歌要发表了!
我拿着手机站在原地傻笑,一遍遍看着这短短的几句话,激动的心儿像飞到了蓝天,撒开脚丫就跑了起来,云那么白,风那么柔,就连脚下的路都格外的平坦宽阔。
太开心了,我真的是太激动了,天知道我这几年投出去多少稿。
这天,我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了一样,精神百倍,脸上挂满了笑容,仿佛中了五百万大奖,走路都带着风。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年是2018年,我的诗歌《牧马人的春天》,发表在《椰城》2018年第9期的“青春之歌”栏目。
当时,我作为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新人,在经历了无数次投稿失败后,正徘徊不定,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想放弃的紧要关头,是《椰城》杂志拉了我一把,是这个编辑老师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写作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摔倒了爬起来,又摔倒了,多么希望有人能扶一把。《椰城》就是这个给我希望、扶了我一把的好杂志,这个编辑老师,就是为我照亮黑暗的那盏明灯。
设想一下,如果我没有给《椰城》投稿,没有遇到这样负责的编辑老师,我的稿件也没有被老师发现,那么,很有可能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文学梦,从此碌碌无为,消失于茫茫人海中。
多么好的机遇,多么好的缘分。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命运。
后来,我加了这个编辑老师的微信,读到了他写的很多关于写作、投稿的文章,也从众多文友交流中慢慢了解到,这位编辑老师对工作特别负责,不厚名人,不薄新人,不循私情,一切以稿子质量说话,事实也确实如此。
现在,纸刊如此不景气,停刊的停刊,削减的削减,我想,《椰城》之所以在读者心中享有盛誉,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越办越好,应该和所有认真负责的编辑们是分不开的吧。
从那以后,我便默默地写作,辛勤地耕耘,因为我坚信,只要自己好好努力,写出好的作品,就会有《椰城》这样的好刊物、好编辑发现自己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这几年也进步了不少,作品也发表在了不少刊物,偶尔也获个小奖。我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坚持,和《椰城》对我的激励是分不开的。
三
今年六月,我又试着给《椰城》投了一篇散文,是关于我的故乡新疆伊犁的文章。虽然没有像上次那样日夜期盼,但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能不能得到回应我内心完全没有底。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刊用通知:
作品不错,拟在第9期刊发,
给你提几个建议:
1. 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一句话没说完,不要分行。
2. 一章里不要重复使用同样的词语,特别是形容词。
3. 地、的、得,三个字的用法你做下功课,文章里很多地方都用错了,我都给你做了修改。
4. 多练习,多看多写,希望越來越好。
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编辑老师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文章,还能帮我修改文章,给我指出那么多缺点和改进的地方,真的是太难得了,在我无数次投稿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份温暖的鼓励让我的心里暖乎乎的,也更坚定了我坚持写下去的信心。
我在想,我一个不起眼的新人,何德何能让老师这样帮助我、鼓励我?细细想来,这不就是《椰城》杂志的可贵之处吗?
说来也巧,《椰城》从2018第9期发表我诗歌后,时隔三年,又在今年第9期的“人间万象”栏目发表了我的散文《伊犁河,母亲的河》。同样的刊物、同样的编辑、同样的第9期,如此的巧合,这也许就是我与《椰城》的缘分吧。
写作的人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几乎代替了纸刊,写文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加上现在全民沦陷于微信时代,纸质媒体屡遭重创,写书难、出版难、发行销售更是难上加难,文学再也不能改变那些依然在苦恋文学的人的命运,文学连自己的命运都被残酷的时间和现代高科技无情地改变了。
如今,能有《椰城》这样的好刊物,从自然来稿中挖掘新人、挖掘好的文章,对于我们写作者来说,这该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幸事啊!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这个世界有读书的人,就有写文的人,有写文的人,就离不开刊物、离不开好的编辑。读者需要好的刊物,刊物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新人,写出更好的文字,文学需要新人,需要新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才会源远流长,发展壮大。
希望《椰城》一直像现在这样,扶持新人,不薄新人,挖掘出更好更新的作品,在时代的洪流中,力挽狂澜,排除一切障碍,越办越好,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