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叉树冲突分解的物联网随机接入控制

2021-11-17杜银霞李红睿王春红

计算机仿真 2021年9期
关键词:数据包链路信道

杜银霞,李红睿,王春红

(1.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引言

物联网能够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将设备与Internet连接起来,按照统一制定的协议,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而随着物联网设备的增加,支持通信网络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例如船舶飞机、跨省列车、卫星等,这些应用需求都需要物理层的接入技术,实现高频次的数据传输,因此,对物联网随机接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国外物联网随机接入研究较早,提出多种随机接入协议,定位发射端节点,在多个时隙上发送数据包,联合多用户连续干扰消除技术,使接收端对数据包进行译码,得到每个数据包信令中,包含的复本位置信息,再随机选择两个时隙,通过发射端发送同一数据包的两个复本,采用迭代干扰消除算法,使接收端解决数据包冲突问题,同时牺牲能量效率,对每个数据包发送不规则数目的复本,避免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受限。国内物联网随机接入研究,同样取得较大发展,设置共享的随机接入信道,根据随机多址协议,建立通信终端接入物联网的场景,利用随机竞争方式,使节点在公平条件下,以竞争的方式连接信道,融合协议和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避免连接节点与其它节点协商[2]。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二叉树冲突分解的物联网随机接入控制方法,在随机接入协议中,利用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解决信道中信息分组的碰撞、拥塞冲突,确保节点间信息数据的高频次传输。

2 基于二叉树冲突分解的物联网随机接入控制方法设计

2.1 制定物联网随机接入路由协议

根据物联网的网络性能,制定物联网随机接入路由协议。使用多点传播技术,优化链路状态协议,对该协议进行扩展,使其满足物联网的网络需求,得到物联网随机接入的OLSR路由协议[3]。通过OLSR协议,将物联网划分为3个覆盖等级,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接入协议的终端分布

根据终端所在信道环境,确定物联网覆盖等级,当最大耦合损耗超过165dB,等级为2,在145~165dB之间,等级为1,低于145dB,等级为0。在物联网随机接入前,采用单音跳频的传输方式,结合符号组的概念,将5个符号和1个循环前缀,作为一个符号组,生成序列前导,并根据不同的覆盖等级,对随机接入信道参数进行配置[4]。具体跳频前导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单音跳频前导方案

如上图所示,灰色物理资源块表示一个前导,通过全“1”序列,扩展生成前导序列包络,通过子载波间隔和随机接入信道带宽,确定前导个数。采用跳频的方式,定时估计基站端的到达时间,使前导仅包含时频资源块,从而保证不同覆盖等级下,生成序列的前导长度,在随机接入前,为节点基站累积足够的能量[5]。在OLSR协议下,每个节点第一次收到消息时,对消息进行重传,具体配置如表1所示。

表1 重发传输机制的信道配置

设置覆盖等级2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25,资源配置的前导周期最长,随着等级的减小,降低重发次数并缩短前导周期,以此避免物联网接入信道的资源消耗。接入信道配置完毕后,最小化OLSR协议的控制分组,使所有节点通过OLSR协议的控制分组,对物联网拓扑信息进行收集,并将拓扑信息存储在不同信息域中,让节点得到整个物联网的拓扑结构,使物联网随机接入时,可以直接转发数据包的对应节点[6]。至此完成物联网随机接入路由协议的制定。

2.2 计算物联网最优路由接入链路

优化最短路径算法,选择节点转发的最优通信链路。将字节长度作为OLSR协议的分组长度,刷新一个OLSR分组传递,就增加一个新的分组序列号,使每个物联网随机接入接口,都匹配到单独的分组序列号[7]。识别分组信息的有效时间域V为

(1)

式中,a、b分别表示时间域的高四位整数、低四位整数,ζ为比例因子[8]。当时间域V内,没有识别出分组包含的信息数据,就将该分组进行丢弃,仅接受OLSR协议的有效分组。然后建立节点的重复集合,记录接收分组的相关内容,确保无重复的检查分组信息头部,去除已处理的信息、以及分组长度小于分组头部的信息,对剩余分组进行逐跳转发。转发过程中,首先检测节点接入链路的方向性,周期广播该节点的邻居节点、以及邻居节点链路状态,选择存在双向链路的邻居节点。设转发节点为j,邻居节点为i,则节点间链路信道的MAC层帧成功率ξ为

ξ=G(j)/N(i)

(2)

式中,G(j)为节点j发送MAC帧的总数量,N(i)为节点i成功接收的数量[9]。链路接口队列的占用率η计算公式为

η=L(i)/C(i)

(3)

式中,L(i)为邻居节点iMAC层接口队列中,现有排队的分组个数,C(i)为接口队列排队的最大可容纳分组个数[10]。通过MAC层帧成功率和接口队列占用率,更新转发节点的链路状态,其节点间链路状态良好程度S(i,j)计算公式为

(4)

式中,Ki、Kj分别为节点i和节点j的空闲度,表示节点能够接纳后续负载的能力,α和β为预设指数[11]。综合考虑两跳邻居集合的连通度、以及节点间链路状态良好程度,计算一跳邻居节点i的优先选择因子Q,公式为

Q=d(τ)/S(i,j)

(5)

其中d(τ)为邻居集合τ的连通度,即τ为转发节点存在双向链接的节点个数[12]。通过公式(5),选择节点间的最优链接路径,使物联网中每个节点都维持一个OLSR路由协议,使其能够找到下一跳的转发节点、目的节点地址,确定节点逐跳转发序列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构成一条物联网随机接入的最优路径路由。至此完成物联网最优路由接入链路的计算。

2.3 基于二叉树冲突分解控制物联网接入链路冲突

利用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控制接入链路信道的信息碰撞冲突。通过最优路由接入链路,发送包含节点信息的分组序列,利用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针对同一时隙发生冲突的信息分组,将其编为一组,同时让与碰撞无关的信息分组暂时等待,当冲突解决完毕后,继续发送信息数据。信息碰撞的分解过程如图3所示,圆圈数字表示发生冲突的信息分组数目。

图3 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冲突分解过程

如图3所示,当同一时隙上等待传输的信息分组为0,将该时隙看作空时隙,不进行分组传输,当信息分组为1,则立刻发送分组,当信息分组为2个或2个以上,则对碰撞的信息分组进行分解。计算信道冲突的平均分解次数E,公式为

(6)

其中p为传输时,一个时隙分配到信息分组的成功率,φ为信道碰撞的信息分组数,k为分配不成功的概率。经过E次分解后,将碰撞的信息分组划分为多个子集,直至时隙空闲或时隙传输成功,退出冲突分解,确保物联网接入链路中,信息分组的成功传送,实现物联网接入链路冲突的控制。至此完成基于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物联网随机接入控制方法的设计。

3 实验论证分析

将此次设计方法记为实验A组,两种传统物联网随机接入控制方法,分别为实验B组和实验C组,比较物联网随机接入后,节点传输信息数据的性能指标。共有 12 个 Lora 终端,采集温度与湿度。网关通过路由器与业务服务器连接,业务服务器即 PC 一台。Lora 网关将 Lora终端采集的信息上传至业务服务器,最核心的部分为 Lora 网关。

图4 随机接入控制方法验证平台模型实物图

3.1 实验准备

采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假设物联网的网络覆盖范围内,各节点均服从均匀分布,则实验的设置参数如下表所示:

所有具有物联网接入需求的终端,都在接入周期开始时刻发送接入请求,即周期内不存在新的接入请求。仿真环境考虑噪声和信道衰落的影响,使用ITU-R M.1225信道模型,设置多普勒频移为30kHz、莱斯因子为10dB,分别给出链路信道的小尺度衰落和大尺度衰落,并使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标准差为3dB,均值为0dB,链路信道的带宽为2.5Mbps,捕获阈值为5dB,节点缓冲区可容纳55个信息分组。

3.2 实验结果

3.2.1 第一组实验结果

所有仿真节点都配置两块无线网卡,使用Waypoint运动模型,该模型运动范围为2000m×2000m,最大运动速度为30m/s,在缓冲区的停留时间为25s,网卡分别工作在两个互不干扰的信道上。选取三种不同长度的数据包,符号数目分别为60、40、20,信噪比范围分别为[6.5dB,10.8dB]、[10.8dB,20dB]、[20dB,∞],数据包的比特数目都为1310,编号数据包分别为1、2、3,比较物联网随机接入后,不同归一化负载下传输数据包的吞吐量,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表2 仿真参数初始设置

图5 数据包1的吞吐量对比结果

由上图可知,当数据包符号数目为60时,实验A组的峰值吞吐量达到291kb/s,实验B组和C组的峰值吞吐量分别为249kb/s、239kb/s,相比实验B组和C组,A组数据吞吐量分别提高了42kb/s、52kb/s。第二种数据包的实验对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数据包2的吞吐量对比结果

由上图可知,当数据包符号数目为40时,实验A组的峰值吞吐量达到271kb/s,实验B组和C组的峰值吞吐量分别为233kb/s、191kb/s,相比实验B组和C组,A组数据吞吐量分别提高了38kb/s、80kb/s。第三种数据包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数据包3的吞吐量对比结果

由7图可知,当数据包符号数目为20时,实验A组的峰值吞吐量达到238kb/s,实验B组和C组的峰值吞吐量分别为171kb/s、124kb/s,相比实验B组和C组,A组数据吞吐量分别提高了67kb/s、114kb/s。

3.2.2 第二组实验结果

选择符号数目分别为40的数据包,设置接入链路的信道比为20dB,调节数据流的发送速率,设置仿真时间为500s,比较数据包端到端的延迟时间,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传输数据延迟时间对比结果

由表3可知,实验A组传输数据的平均延迟时间为0.23s,实验B组和实验C组的平均延迟时间分别为0.37s、0.41s,相比实验B组和C组,A组延迟时间分别缩短了0.14s、0.18s。

3.2.3 第三组实验结果

前两组实验接入周期开始时刻的接入请求数为300,请求数较少,物联网随机接入的成功率为100%,增加接入请求数量,比较三组实验的接入成功率,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物联网接入成功率对比结果(%)

由表4可知,实验A组平均接入成功率为84.1%,实验B组和实验C组的平均成功率分别为79.6%、73.7%,相比实验B组和实验C组,A组成功率分别提高了4.5%、10.4%。综上所述,此次设计方法提高了物联网随机接入的成功率,能够处理大批量接入请求的节点设备,在此基础上,提高了数据吞吐量,使节点通信时不需要多次重发信息数据,降低了物联网接入的能量耗损,同时缩短了传输数据延迟时间,确保了物联网接入后的通信效率。

4 结束语

此次设计方法充分发挥二叉树冲突分解算法的优势,提高了物联网随机接入的成功率和通信效率。但此次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细化分类终端,在接入请求调整时隙前,设计不同的接入参数,对前导资源进行划分。

猜你喜欢

数据包链路信道
一种移动感知的混合FSO/RF 下行链路方案*
基于信道分类分析的无线通信改进均衡方法
基于自适应学习的5G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方法
二维隐蔽时间信道构建的研究*
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多中继链路自适应调度技术
C#串口高效可靠的接收方案设计
一种基于向量回归的无人机通信信道选择方法
一种IS?IS网络中的链路异常检测方法、系统、装置、芯片
网络数据包的抓取与识别
WLAN和LTE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