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党性修养视域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1-11-16唐巾媛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

摘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为城乡以强弱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遇,以往在破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时,更多关注于技术开发和利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内生的“粘合”作用。正是因为党员、干部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才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陕西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五个一”的项目设计路径实践探索中初步走出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智‘陕西案例”,有力促进了互联网环境下城乡义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党性修养;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0年度重大项目课题“推动陕西追赶超越的精神动力实践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20MSJ027)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及综述

(一)研究背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教育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强调的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力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我国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又是进一步促进区域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谈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到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里“把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作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重要抓手”[2],明确在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目标,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关于优质均衡发展的监督评估机制和评估工作认定,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义务教育纳入“两不愁、三保障”范围,到2019年《中國教育现代化2035》中要求的要切实在城乡中小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向优质均衡方向迈进,“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3]。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提到了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的发展理念助推教育改革,要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路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4],2020年3月《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从资源共享的角度提到了如何扩大和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长效机制问题,“建立健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断凸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发展的目标一定是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6]。根据《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工作报告》:“全国已有23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认定,占95.32%,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已实现了大范围的‘基本均衡,正处于由‘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转折期,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7]。

(二)研究综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能够促进处于弱势的群体向上一层流动,从而增进社会的平等,促进社会稳定[8]。马克思在1866年提出“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9]。认为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的一项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10],“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教育领域中最高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源头。目前,我国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较多,主要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机制途径、价值意义、资源建设等,如:李振村谈到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让每位学生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11]。李连宁提到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要点,没有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现代化教育要求就不能满足,也会对社会的安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好影响[12]。石中英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四个原则:平等、补偿、理性、市场[13]。魏巍提到教育制度建设能使教育质量一致,但是却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14]。

“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遇,也让学校的教与学不受时空局限,特别是享受优质资源的途径发生改变,完全更改了传统的学校、教室、教师和学生独立的、唯一的班级教育[15]。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范围、高效率的共享和利用[16],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给人们实现公平教育的机会。目前很多区域政府和学校不仅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划拨专项经费建立教育信息技术平台、教育资源网站、搭建“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程,促进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来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甚至是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北京市通过大智力资源平台建设,调动全市名师资源,利用双师服务平台在线开展教学辅导;四川省雷波县通过网络专递课堂与县城实验小学开展教学;甘肃省教育局将当地8所示范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通过网络支教方式与乡村学校资源对接,破解乡村学校师资难;杭州市教育局以新媒体党建工作为龙头,推进城乡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业务的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互联网+教育”能够提供教育起点的均衡,能够保障教育过程的公平,能够满足乡村学校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

二、项目设计

(一)框架设计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顶层设计,应打破以往碎片化的修补格局,在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创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一个组织体系、一个管理团队、一套帮扶机制、一套管理规范、一个平台的“五个一”项目设计来共同支撑和维护项目的顺利开展。一个项目组织体系:以政府主导、高校引领、名校示范、企业支撑“多级一体化”协同、交互、联动的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精准扶智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方案,协同相关部门统一认识和行动;高校利用专家智库优势论证方案,提供优质课程和专家诊断服务;中小学名校名师带头示范教学,开展教研;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同时,各市/县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组织结对学校积极参与,勘察落实学校开展远程结对帮扶活动的软硬件环境等。一个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整个项目的“中枢神经”,不仅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调研,撰写方案,落实上级工作指示,还要向下传达工作要求,跟踪指导、收集数据、过程评估、总结反馈、工作答疑、工作通报、激励考核等;一套帮扶机制:以“城区整体帮扶”+“乡村学校精准帮扶”的“捆绑式”整体扶贫策略,建立“强区县+”“名校+”“名校长+”“名师+”“名教研员+”“名班主任+”的“一强五名1+N”帮扶机制,实行对口结对、精准定点、包干责任的帮扶机制;一套管理规范:内容涉及各级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结对帮扶学校的工作职责,结对帮扶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的评估考核激励办法以及远程互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直播技术规范等。一个大平台:依托动态交互直播视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能够支撑城乡学校间在线开展以结对帮扶模式的精准远程教学“扶智平台”,平台能够给结对帮扶学校提供日常开展网上教学、交流和各类活动展示宣传的空间;能够将基础教育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在平台资源库共享;能够让教育管理者在平台上在线网络巡课,了解结对学校实际教学帮扶情况;能够提供各区域、学校平台使用的数据,并做数据分析等。总之,在“五个一”的项目框架设计下,让结对帮扶真正发生,让偏远山区学生同县城学生“同上一节课”“共享一名师”成为可能,互动帮扶,共同缓解贫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难题,解决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不齐、质量不高问题,实现区域内各学校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应用。

(二)党员党性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其实负载了教育改革者对缩小甚至消除后脱贫时代城乡教育差距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极大诉求和期望,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探索中,仍然存在着因地域环境差异、区域文化多元以及义务教育城乡教育结对扶智如何更加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的难题来制约优质教育均衡的工作推进。这些复杂性难题的破解,以往更多关注于技术的开发利用,结对帮扶方式、内容的挖掘和创新,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加强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内生“粘合”作用;正是因为从事教育的中共党员本应凸显的“以人民为中心”“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无私奉献”“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的党性特征和本应遵守的“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党性原则的充分发挥和彰显,才为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组织基础和人才保障,才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克服困难阻力,坚定不移,不离不弃不偏的开展下去。

党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義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和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脊梁”和生命线。党性修养体现在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和要求、原则的自觉遵循上,体现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一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17]。教育工作者中的共产党员更像是守卫教育的忠诚卫士,对教育忠诚、担当,如果党员党性修养不强,总是有意见分歧、各行其是,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能做到高度统一,工作上也就没有凝聚力,不能攻坚克难。因此,每位党员尤其是教育工作中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在实践磨练中自觉锻炼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城乡义务教育的扶智工作需要“攻坚不畏难,攻城不怕坚”,敢啃“硬骨头”的党员干部,需要有攻坚克难决心和意志,敢于奉献,永挑重担,坚持到底的党员队伍,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树正气、感担当、办实事、开新局。党性最能体现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也是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要求。

(三)核心技术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精准教育服务的核心技术是能够满足跨地域学校的课堂间的互联互通,而目前的“双师课堂”教学方式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及的利器。“双师课堂”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优秀名师通过直播的形式进入到课堂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让学生们同时享受到两位老师的教学服务。通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身临其境的音视频互动、智能发言、自动切换画面、整合式软硬件技术)将跨区域空间的学生、教师和外来专家汇集在一起,通过双师课堂实现“名师直播教学+线下辅导老师答疑”“多校区共享优质教学师资”“面对面”同上一课堂的远程教学场景。“双师课堂”的主讲教师主要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讲解课程内容,远程助教老师在跨地域的课堂上负责与主讲老师配合开展教学及互动,观察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并维持课堂秩序,在课后负责答疑、批改作业、讲解习题及与家长沟通等服务工作,“双师课堂”学生仍需到教室观看视频上课,课上通过答题器等设备与主讲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双师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18],课前名师会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发送给受帮扶的学校教师提前学习、熟悉教学环节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课后会将如何评价孩子的学习效果要求告诉给助理教师,协助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无疑是对受帮扶学校的教师帮助很大,几乎是手把手的陪伴式的指导。当然,名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方式,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反思和指导他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目标的,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双师教学将名师的优质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低,体音美薄弱学科师资匮乏,教学辅助资源稀少、落后,弥补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学的差距。

三、应用案例

(一)实地调研

以陕西省为例,对15个地市90多所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尤其对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精准了解学校目前的办学、教学实际情况,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学校的教师队伍以及教师信息化能力基本情况,尤其对学校在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校际间的教学活动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详细记录和掌握。调研采取深入实地考察、教师访谈交流、问卷填写三种形式进行,力求全方位的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存在问题,便于后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活动。

因地域差异及经济差异导致的学校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理念落后,学校教学资源、师资、教学质量差异明显,传统教育机制目前还不能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垂直拉通,师资待遇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办法还没有规范统一,乡村教师的保障不到位,薄弱学科教师欠缺,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学校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基本达标,但是信息化硬件、软件在教育管理、教学应用不足,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和管理等。尤其对于乡村学校特别需要与名校进行远程动态的视频教育教学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基于课堂的远程教学诊断和指导,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展学生学习事业。

(二)案例选择及应用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确定9个地市,25个区县的41所学校建立起44对结对帮扶关系,其中包括17所帮扶学校,27所受帮扶学校作为项目试点学校。按照项目要求帮扶学校成立以校长牵头的结对帮扶工作小组,前往受帮扶学校实地调研,切实了解受帮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后,共同制定结对帮扶工作计划。内容涉及:工作目标、组织机构、帮扶团队、帮扶内容(办学、教学、科研,学校信息化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薄弱学科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帮扶方式、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保障措施。通过结对帮扶充分将帮扶学校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和无私贡献出来,也让27所受帮扶学校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从需求出发、从问题切入、直击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试点应用阶段受帮扶学校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在与县城优质资源的交流互动中不断成长,在试点应用阶段启动一年之后开始向全省15个地市推广。15个地市结对帮扶学校以西安市名校和本市名校为中心,开展对本市经济落后的贫困乡镇学校开展“一对N”的结对帮扶工作,逐步将结对帮扶的教学工作纳入各地教育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推动区域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均衡发展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这种互联互通表现出的“聚通”思想,一方面是纵向的延续性联通,体现省市县乡校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是横向的交叉性联通,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以及技术人员,体现了帮扶者和受被帮扶者的交叉联通性以及教育资源的联通和共享等。

(三)组织运维

按照政府主导、高校引领、名校示范、企业支撑“多级一体化”项目组织框架模型,以陕西省教育厅为主导,统筹教育厅各职能处室的资源和力量,站在全省中小学名校、名师的角度,以问题为意识,统一规划、统一分配、统筹协调,明确结对帮扶学校、结对帮扶名师、结对帮扶内容,让项目落到实处。调动全省各地市、区、县教育信息化中心的力量,他们不仅承接并落实省上教育扶智工作的决策和任务,还要负責项目开展后首批试点学校的具体协调沟通与联络,尤其是受帮扶区域的学校和老师提供实际技术指导。陕西师范大学是西部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承担着服务西部基础教育的职责和使命,拥有高质量的高校智库资源,在专家专题讲座、专家诊断指导、专家送教下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能够提供大力支持。作为促进陕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具体组织实施机构,组建专项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与管理、过程督导、平台搭建运维以及远程教学活动策划实施等工作。

以制度为主线保障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生态[19]。项目开展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结对帮扶管理规范:《项目管理团队工作条例》《区县教育局结对帮扶工作职责》《结对学校管理办法》《教学质量提升考核评价指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考核评价指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考核评价标准》《教师网络扶智考核办法》《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结对帮扶激励考核办法》《远程直播教学技术规范》《远程直播教学技术指南》等,每个工作环节都能以制度为保障。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落地,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的全程技术保障与支撑,在确定结对帮扶对象后,企业的技术人员需要驻场协助学校解决远程互动直播的网络环境和软硬件设备,还要对负责远程结对帮扶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平台使用的相关培训,确保在远程互动直播过程中教学的顺利进行。整体上体现了全省上下精准扶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决心,让老百姓感受到全省上下步调一致精准扶智“一盘棋”的信心。

(四)平台搭建

跨地域结对帮扶学校的远程直播互动以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需要一个能够为线上线下的合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的网络扶智平台,因此作为“五个一”框架设计内容之一进行独立阐述。“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就是专门为陕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搭建的专属扶智平台,像是一个城乡教育的枢纽,团结汇聚了大批城乡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网络教育扶智的企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同心圆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在城乡结对帮扶的学校里统一部署,融合云计算理念进行架构设计,主要有:基础设施层、运营支撑层、业务功能层、用户接入层(如下页图2所示)。通过建设统一标准的云平台,将结对双方学校的平台用户,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基础数据贯通,保存放置在统一规口的数据中心里。在基础设施层基础上,通过基础支撑服务平台也就是运营支撑层来统一构建用户各种信息化应用,从而达到所有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为当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教育改革的决策制定中提供参考依据。

“陕西教育扶智平台”业务功能层中有三个最为核心和常用的模块:视频直播互动、双师课堂和网络研修。项目启动之初,陕西师范大学基于平台视频互动功能,组织开展了127场高校学科教学论专家专递直播课程,内容涉及:TPACK教师发展设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有效教学、学科教学论以及心理学、运动学等,覆盖到中小学全学科,并与41所试点学校开展了300余次跨学校的互动教学交流,得到了试点应用学校的认可和好评。高校名师直播专递课的开展与宣传,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服务当地基础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随着扶智平台应用的深入,结对学校陆续基于平台的“双师课堂”直播互动模块有序开展两校之间的互动教学,真正实现名师资源的共享,与名师的“面对面”交流,与教育较强学校的学生“同上一堂课”。网络研修模块是结对帮扶学校教师线上开展教研的“空中教研室”,在这里名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薄弱学校教师进行教研和交流,是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网络研修空间。

四、加强党性修养的成效

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五个一”项目组织体系中的每个环节党员的党性修养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也正是项目实施中所闪耀的党性光辉,才使得项目在每个阶段的實施过程中,克服困难阻力,坚定不移开展下去。

(一)坚持和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20]。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领导下,党的教育总体领导得到有效落实,党的教育领导得到充分加强[21]。要做好当前教育工作,尤其以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所面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困难和挑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十分必要的。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22],统筹资源,上下联动,要把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看作“一盘棋”来抓。政府主导、高校引领、名校示范、企业支撑“多级一体化”精准扶智体系涉及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群体共同参与,层级深、范围广、人员杂、任务重、要求高,在这样一个工作组织体系中,要加强党在教育事业中的核心和统领地位,每位教育工作者更要有一颗忠心为党、舍身为民的教育报国之心,人心才能齐,力量才能集中,步调才会一致,落地也会有声,聚力聚焦让结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百折不挠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才能聚力聚智精准施策,真扶智、扶真智。

(二)坚持和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问题。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3],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获得感的期盼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乡村人民对农村教育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与现有乡村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与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比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在推进城乡强弱学校结对教育扶智工作中,还不能过于偏重于技术,避免唯技术。因为,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技术不能与人的主体地位相等同,更不能背离育人的本质[24]。城乡强弱学校结对帮扶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党员干部、专家学者、校长名师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眼睛向下看的决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去查找问题、了解需求,分析解决问题,开展务实、可行、有效的精准结对帮扶活动,做到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切实让各级单位满意,让学校及教师满意,让城乡教育结对帮扶扎根落地。

(三)坚持和强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2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能够始终不忘立德树人,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工作作风的人民教师的最高评价。在教育扶智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敢于担当、敢于奉献、敢于牺牲,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兢兢业业的状态,为巩固和拓展教育脱贫成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奋斗。陕西省城乡学校结对扶智项目从全省9个地市的41所学校的试点应用到全省15个地市的400余所,凝结了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中学、小学近千名教师共同参与,帮扶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亲自带领下走进山区,走进学校,送教下乡,不畏辛劳,以踏实、务实、专业、高效以及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乡村学校教师的信任,同时帮扶学校还主动邀请乡村教师来到城里学校跟岗轮训。在城乡义务教育有温度的结对帮扶具体过程中,重新唤起和激发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始终沿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初心和使命,奋战在教育一线。

(四)坚持和强化团结互助的良好机制,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合力,良性互动,画出最大同心圆”[26]。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和支撑的,需要各方教育资源的合力,凝聚最大力量,才能助力教育扶智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结对帮扶项目组织体系,团结汇聚了大批城乡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网络教育扶智的各类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城乡学校间牵线,为线下线上课程搭桥,开展各类线上远程直播互动教学、网络研修以及线下送教下乡、教学诊断、捐赠等活动,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是一种全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它撬动了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以及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变革[27],每位参与者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形成区域内教育结对帮扶共同体,优化教育资源不均,破解教育发展不公,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问题,实现从强校名师到弱校教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流通可常态化应用。

五、经验与价值

(一)经验总结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以强弱学校结对帮扶形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陕西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与实践,截止2021年5月共有15个地市,122个区县的1000多所学校参与项目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更好的迈进。一是党性教育贯穿始终:党性教育是党员的必修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认识,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内凝聚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不仅在工作中担当实干,更要以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身边的群众团结奉献、不懈奋斗。二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各学校校长参与项目方案制定,担任项目小组负责人,亲自带队调研监管,积极协调解决困难,全力支持项目的开展。三是名校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小学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是项目具体实施的中坚力量,在责任与担当,任务与考核,共同成长的驱动下,他们带头示范,无私奉獻,带领乡村教师共同实践乡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改革,共同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远程直播课堂的有效教学与学习。四是软硬件环境技术标准的统一与保障:虽同属陕西地区,但因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很,学校间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程度各不相同[28],需要一个统一的软硬件系统和一个网络平台来支撑整个区域的远程直播教学,以此满足全省结对帮扶学校在互联互通中的优质资源实时动态交互需求。四是精准服务为导向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团队点对点、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改善了以往只见文件无答疑、无衔接、无指导的状况,让项目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的推进都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五是表彰、宣传报道: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校长、教师,依托由教育厅主办的官方“扶智简报”和“陕西教育扶智平台”,对工作突出,业绩明显,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的宣传,并号召大家対标学习,向榜样看齐,形成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二)推广价值

“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学到想学的知识,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了更多机遇。陕西省在统一规划、统筹资源、整合力量的以强弱学校结对帮扶形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初步走出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精准扶智‘陕西案例”。思想认识方面: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员党性修养,从上到下一条决心,让教育帮扶更有温度。组织体系方面:“五个一”的项目设计全方位保障,缺一不可,相互支撑与协调,共同促进项目每个阶段的实施与落地。创新教学模式方面:课堂是教学乃至“课堂革命”的主战场,结对帮扶下的远程教学直播方式,创新了“课堂与在线融合”的教学场景,构建了双师共教,学生同学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拓展师生视野方面:跨区域“同上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不再封闭自己,可以长效获取名校教师教育资源,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强健薄弱学科方面:高校专家资源、中小学名师资源,通过专递课、直播课的形式传递给乡村学校,弥补和解决乡村学校音体美学科教师配备不足,优质资源稀缺等问题。常态化互助教研方面:以强扶弱,开展常态化的互助教研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城乡结对学校同一张课表,共同网络教研,云端牵手,聚力聚智推动学校更高质量的发展。教师信息化素养方面:在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逐步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六、结语

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推进还在路上,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扎根服务于教育基层,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的砥砺前行。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发挥城乡区域教育特色,助力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面对新时代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应不断的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党性意识,加强党性锻炼,不忘记守初心担使命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执行党中央对教育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每位党员都能时时处处绽放出党性的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党、跟党走,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6nztzl/ztzl_ xyncs/ztzl_xy_zcfg/201701/t20170117_295047.html,2012-09-05.

[2] 教育部.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1607/t20160712_271507.html,2016-07-12.

[3] 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 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 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2020-03-05.

[6] 朱永新.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1):6-9.

[7] 教育部.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1997/sfcl/202005/t20200519_456057. html,2020-05-19.

[8] 杨东平.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和稳定器[J].人民教育,2012,(3):4-7.

[9]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 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3):12-16.

[11] 李振村.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婚后发展透视[J].教育研究,2012,(5):8-13.

[12] 李连宁.要从教育发展战略上思考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2,(2):10-12.

[13] 石中英.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J].人民教育,2016,(10):11-13.

[14] 魏峰.城乡教育一体化: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7,(4):20-24.

[15] 黄震.互联网+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6] 肖君.上海教育信息化云服务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7] 祝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乜勇.双师教学三段循环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2):83-88.

[19] 陈玲,刘静等.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对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的实施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80-90.

[20][2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1] 人民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cpc. 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2018-09-10.

[23] 求是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EB/OL].http://www.qstheory.cn/ llqikan/2019-06/24/c_1124664846.htm,2019-06-24.

[24] 邵晓枫,刘文怡.智慧教育的本质:通过转识成智培育智慧主体[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14.

[25] 人民网.习近平:三尺讲台系国运 习近平对“筑梦人”的殷殷厚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77404287583518629&wf r=spider&for=pc,2020-09-10.

[26] 人民网.习近平: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EB/OL].https:// baijiahao.baidu.com/s id=1697529026436569966&wfr=spider&for= pc,2021-04-20.

[27] 冯晓英,孙雨微等.“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1.

[28] 王继新.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唐巾媛: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

Party Spirit Empowers and Promote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ang Jinyuan(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Shaanxi)

Abstract: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ity. It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our socialist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strengthen the aid of the weak and the strong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when the problem of quality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wa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more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echnology, while the unreplaceable “gluing” role played by the party under the overall leadership and party spirit was neglected.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 party members themselv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y spirit and the full play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party spirit that the project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Adhering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practic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ive one” project design path, Shaanxi has initially stepped out of the endogenous role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precision training and wisdom “Shaanxi mode” from which we can deeply feel the party spirit empowerment, and see the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experience that can be popularized.

Keywords: Party spirit;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1年4月23日

責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
延安精神在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中的时代意蕴及现实启示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历史逻辑
论党性修养
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蕴
论正确认识党性
新形势背景下红歌对党性修养提升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发扬铁军精神 锤炼党性修养
提高党性修养,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
习近平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论要
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