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11-16王晓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0期
关键词:显性抗凝血浆

王晓慧

DIC 作为综合性疾病,而临床发病病因较多,当病症发展患者会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自身凝血功能机制相应改变,弥漫性激活病变凸显,此时血管内沉积大量纤维蛋白,引起组织及器官损伤[1]。随着疾病病程发展,患者会合并全身出血,极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DIC 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且预后较差,治疗期间生存质量差。为此,临床多依据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进一步降低因凝血所致机体损伤[2]。现阶段对DIC 多通过凝血检验指标进行诊断,可发挥一定诊断效果,影响患者预后[3]。本文就DIC 患者应用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入疑似DIC 患者90 例,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积分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显性DIC 组(30 例)、DIC 前期组(20 例)及非显性DIC 组(40 例)。显性DIC 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6~86 岁,平均年龄(56.8±10.4)岁。DIC 前期组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35~87 岁,平均年龄(57.8±10.5)岁。非显性DIC 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34~88 岁,平均年龄(58.6±10.7)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前伴有潜在DIC 危险因素,如多发性出血及休克等;②一般资料完整者;③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伴有先天性凝血障碍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③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相关药物。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收集其静脉血2.7 ml,并配合柠檬酸钠抗凝,经混匀后离心15 min(3500 r/min),将上层血浆置于-70℃冰箱中进行保存并备用。检测血浆指标TAT、PIC、TM、t-PAIC,采取希僧美康HISCL-500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常规凝血指标PLT 采取希僧美康XN90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PT、FIB、D-D、FDP 采取ACL TOP 7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西班牙沃芬公司)进行检测。其试剂均为仪器原装配套试剂。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常规凝血指标(PLT、PT、FIB、D-D、FDP)以及血浆指标(TAT、PIC、TM、t-PAIC)。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常规凝血指标比较 显性DIC 组PLT、FIB低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PT、D-D、FDP 高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常规凝血指标比较()

表1 三组常规凝血指标比较()

注: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比较,aP<0.05

2.2三组血浆指标比较 显性DIC 组TAT、PIC、TM、t-PAIC 显著高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血浆指标比较()

表2 三组血浆指标比较()

注: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比较,aP<0.05

3 讨论

DIC 见于全身血管内部表现疾病,当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如异常凝血、凝血功能下降[4]。DIC为内科常见危急重症,目前临床对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研究指出,当机体凝血因子消耗与疾病产生关系紧密。DIC 会增加患者病理性改变,伴随着疾病逐渐进展,患者伴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低下,并引发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合并细菌、病毒感染等会增加感染几率,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其次,外伤及产科疾病同样作为诱发DIC 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为休克、器官功能损伤、障碍及血栓塞及出血等。临床对DIC 患者治疗上遵循早诊断、早治疗临床干预理念[5]。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特性表现为炎性因子水平提升。诊断凝血功能障碍首要检验及观察生化指标凝血因子,目前常见指标包括PT、D-D、FIB 等。PT 作为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常见指标,对血浆中因子V、因子Ⅶ、因子X 及FIB 和凝血酶原做出客观反映,当PT 时间延长,此时表现为血栓性疾病、DIC 表现[6]。FIB 基于肝脏合成,为一类反应凝血功能重要蛋白质,且指标高低与以下几类疾病发生及发展关系紧密,如DIC、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当FIB 水平降低,原发性纤溶症发生率较高,患者肝硬化患病率呈现上升。当健康人群抗凝功能、凝血指标基于平衡状态,受伤后并流血,可起到止血作用,并加速血液凝固,中断受伤部位血流,降低大出血发生率。D-D 是最简单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 水平反应机体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可作为血栓性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重要指标[7]。PLT 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创伤失血时PLT 可快速粘附至创伤处,形成较为松软止血栓子,当PLT 水平偏低,反应机体凝血功能障碍。FDP 反映纤溶蛋白溶解功能,联合其他指标进行检测,能及时区别疾病类型及发展情况,如鉴别原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作为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参考指标,并被列为DIC 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指标之一,因此,对DIC 患者基于凝血功能检验,患者止血及出血情况可明确判断,依据结果可制定合理及针对性措施,风险性显著降低。DIC 往往与机体多个系统关系紧密,包括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以及纤溶系统、内皮细胞等,当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且复杂,提示患者预后不佳,早期不及时诊治会威胁生命安全。为此,DIC 早期抢救成功率提升关键为诊断及防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显性DIC 组PLT、FIB 低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PT、D-D、FDP 高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指出,早期DCI 诊断中选择单向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目前仅依据单向检测指标结果诊断价值受限,因此,在DIC 诊断中灵敏及特异凝血及纤溶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8]。

DIC 前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凝血指标检验上呈现为正常,往往对患者病情正确判断造成影响,导致治疗最佳时期延误,加重病情。为此,本文研究中,对TAT、PIC、TM、t-PAIC 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显性DIC 组TAT、PIC、TM、t-PAIC 显著高于DIC 前期组和非显性DI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水平代表凝血酶产生量,作为凝血活化程度重要标志,可作为凝血激活状态检测重要指标[9]。PIC 则评估纤溶激活程度,TM 归为血管内皮细胞所表达膜蛋白,与凝血酶结合可发生特异性表现,此时抗凝物质蛋白C可激活,并起到显著抗凝作用。研究指出,TM 水平高低往往与血管内皮表现关系紧密,可作为临床判断内皮细胞损伤敏感标志物。t-PAIC 则是为一类血管内皮释放tAP 及其抑制剂PAI-1 结合而成,t-PAIC 作为临床纤溶系统是否被激活评估常见指标,可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程度评估指标。临床对DIC 早期诊断期间,基于凝血检验指标,当与血浆指标联合后起到显著诊断效能,为目前诊断重症感染、休克及DIC 诊断有效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相比较更具有优势,联合检测下对DIC 早期诊断、临床分型及预后评价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作用[10-12]。

综上所述,DIC 患者采取凝血指标检验可有效诊断出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为临床主治医师提供可靠依据,可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显性抗凝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Mutually Beneficial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