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11-16董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0期
关键词:白介素降钙素肠炎

董欣

急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饮食不卫生及感染病毒、细菌所致,病原主要是细菌和病毒。该病的主要发病季节是夏秋季,患者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大部分患者是由于不清洁的饮食和食用含有病原菌的食物所致。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肠炎的治疗中,首先要调整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病情控制用药剂量。入院后及时进行解肌、止吐、补液、调整电解质、饮食指导等常规治疗;用药治疗方面,急性肠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可能有服药史,会降低粪便培养阳性率,不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加不良反应。医师应根据患者平时的用药习惯及病史资料,严格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阿奇霉素抗菌谱广,是一种治疗急性肠炎的常用药物,广泛用于临床[1]。本研究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肠炎患者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培氟沙星组和阿奇霉素组,分析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肠炎患者5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培氟沙星组和阿奇霉素组,每组25 例。培氟沙星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龄21~78 岁,平均年龄(45.45±10.85)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3.51±1.41)d;轻度患者10 例,中度患者9 例,重度患者6 例。阿奇霉素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23~80 岁,平均年龄(45.54±11.49)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3.52±1.23)d;轻度患者10 例,中度患者10 例,重度患者5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培氟沙星组患者给予培氟沙星治疗,0.4 g培氟沙星加入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12 小时1 次。阿奇霉素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将0.5 g 阿奇霉素加入250 ml 的5%葡萄糖溶液内,缓慢静脉滴注,时间>60 min,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7 d。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临床疗效,副作用,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粪便性质及排便次数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排便次数减少,粪便性质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化验结果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阿奇霉素组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低于培氟沙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培氟沙星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阿奇霉素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25/25)高于培氟沙星组的76.00%(1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两组副作用比较 两组治疗过程均未见副作用。

2.4两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比较阿奇霉素组退热时间(2.75±0.11)d、止泻时间(3.56±0.11)d、腹痛消失时间(2.21±0.12)d 均短于培氟沙星组的(3.78±1.21)、(5.24±1.41)、(4.21±0.3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夏季和秋季是急性肠炎的高发期,患者常误食不洁食品,容易暴发疾病,常规检查粪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异常。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嗜盐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为主。急性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脐带痛,排便后疼痛症状减轻,大便多呈水样,肠鸣声多,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呕吐等,有些还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急性肠炎患者应及时诊治,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当前对继发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综合疗法、乙基抗生素微生态制剂复水疗法以及合理保护胃黏膜等。对黏液粪或脓血粪、出现发热症状者,常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多数患者自行应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导致实际的实验室检测阳性率较低,粪便培养没有得到有效的价值[3]。所以临床医师需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的判断和分析,观察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饮食习惯、排便次数、排便性质、化验结果等,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急症肠炎发病快,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并发症。治疗急性肠炎常用药物有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等。但是,这种药物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而且长期使用会增加肠道细菌的耐药性,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治疗急性肠炎,首先要调整饮食,保持电解质平衡,合理选用抗生素。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胃黏膜保护剂与二乙基抗生素复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急性肠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现实生活中,患者通常在入院前使用抗生素,这会影响实验室粪便培养的结果[4,5]。

阿奇霉素是一种常用抗生素。阿奇霉素可结合肠道敏感细菌的50 s 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病毒螺旋体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临床应用广泛[6]。在临床上,阿奇霉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使药物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给药后,阿奇霉素可及时集中于多形核白细胞或巨噬细胞内,缓慢转移到发炎部位,提高发炎部位的发炎局部药物浓度;与喹诺酮类抗生素相比,阿奇霉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抗菌谱较宽,对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7,8]。大小便排出后,阿奇霉素不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而阿奇霉素的代谢物则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对肝、肾损害较小。与其他抗生素相比,药物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此外,阿奇霉素能够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延长半衰期,具有稳定的抗菌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9,10]。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阿奇霉素组超敏C 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显著低于培氟沙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25/25)高于培氟沙星组的76.00%(19/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均未见副作用。阿奇霉素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培氟沙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对于急性肠炎的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症,缩短相关症状消失时间。

猜你喜欢

白介素降钙素肠炎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藏医治疗慢性肠炎
藏药六味肠炎灵治疗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血清降钙素原对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降钙素原检测在抗生素应用中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