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2021-11-16罗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0期
关键词:静息溶栓阻塞性

罗磊

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属于临床高发的血管疾病,该类患者的疾病治愈率低,且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发生造成患者下肢出现血运障碍,并诱发间歇性跛行、缺血性溃疡以及静息疼痛等一系列严重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造成患者完全丧失肢体,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动脉炎症、风湿性心脏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以往多通过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然而缺点在于治疗周期长以及给药剂量大,使得并发症率相对较高,也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进程[1]。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介入溶栓的应用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以下将分析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应用介入溶栓治疗的实际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8 年6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32~76 岁,平均年龄(41.3±11.6)岁;病变部位:尺动脉5 例,下肢动脉17 例,肾动脉4 例,其他9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31~78 岁,平均年龄(41.4±12.2)岁;病变部位:尺动脉6 例,下肢动脉18 例,肾动脉3 例,其他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造影检查以及彩超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②患者和家属对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临床资料完善且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具有介入溶栓应用禁忌证者;②对于所用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③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为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导丝依据操作规程置入患者血管远端,导丝引导下将溶栓导管继续置入于患者远端血管内,血栓处进行反复通过,从而使血栓能够碎裂,溶栓导管继续引入至血栓处,拔除导丝。尿激酶30 万U+生理盐水30 ml,通过输液泵泵入其血栓处,速度为1 ml/min,结合患者溶栓情况继续追加尿激酶,效果满意后即可退出导管,并常规留置动脉鞘。对照组患者为传统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即以高压注射器给予尿激酶使其灌注到患者动脉内,灌注速率为25 万U/h,之后逐步降至12.5 万U/h。期间间断给予患者肝素5000 U 推注。溶栓30~60 min 后,复查造影如血栓为明显变化,同时尿激酶的给药量达到100 万U 时,则需调整至小剂量溶栓。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疗效,完全开通:即复查造影可见恢复正常快速的前向血流,并且管壁恢复光滑;部分开通:即复查造影可见前向血流较为缓慢,同时管壁仍存在不规则狭窄,然而不足30%;无效:治疗6 h 后患者血栓未见显著改善,同时肢体缺血情况无变化。总有效率=完全开通率+部分开通率。②统计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溶栓时间以及尿激酶药物用量)。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其中静息疼痛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进行评估,0~10 分,分值越高即患者静息疼痛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两组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缺血性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比较()

表3 两组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典型症状主要为闭锁性动脉硬化、大动脉炎以及闭塞性动脉管炎等,该疾病非常容易诱发患者局部组织感染、坏死、溃疡以及疼痛等情况,因此疾病的危害性高,患者在确诊后应及时的给予妥善治疗。对于该类患者多通过介入溶栓方法进行治疗,然而临床溶栓方法较多且疗效存在差异,例如比较常用的临床溶栓方法包括传统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以及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有报道指出[2,3],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是比较有效和理想的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通过采取机械碎栓能够达到与外科手术较为类似的效果,可作用于患者局部血管阻塞处,从而促使阻塞血管恢复再通,这对于改善患者机体供血和供氧状况效果显著,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缺血半暗带细胞,有利于避免脑组织坏死情况的发生[4-7]。该溶栓疗法的应用中也可避免尿激酶随侧支循环以及周边血管发生流失,所以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血药浓度,对于确保溶栓效果意义重大。该治疗技术的应用中,还能确保局部动脉当中应用的溶栓药物维持良好的浓度水平,所以可控制患者药物实际应用剂量,并有效改善血管再通率,可帮助缩短患者的溶栓治疗时间,对于提升患者药物和局部血栓之间的接触面积效果显著,所以可有效改善溶栓治疗效果[8-10]。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溶栓时间(7.39±3.05)min 短于对照组的(16.59±7.25)min,尿激酶药物用量(35.06±7.59)万U 少于对照组的(119.63±39.75)万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缺血性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表明,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介入溶栓治疗时间并可控制药物应用剂量,这对于确保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维护用药安全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该治疗方案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11,12]。

综上所述,对于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应用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的介入溶栓疗法效果满意,且治疗时间短、药物用量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猜你喜欢

静息溶栓阻塞性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