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康养:概念厘定、内涵解析及演进逻辑

2021-11-16李月娥孙晓兰

卫生软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康养医养老龄化

李月娥,孙晓兰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老龄化视域下,养老服务被赋予“健康养老”新内涵。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这是中央政府政策文件首次使用“医养康养”概念。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孙春兰2020年1月在北京调研时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努力使广大老年人享有健康快乐的晚年。

自2013年国务院提出“医养融合”的发展思路,中央政府不断完善医养融合相关政策,逐步从医养融合向医养结合过渡,最终转向医、康、养一体化的整合式医养康养模式。但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医养康养的概念均未形成统一清晰的界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养康养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及相关政策梳理,解析医养康养的内涵,厘清其演进历程,以期为促进医养康养在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1 “医养康养”概念提出的背景

1.1 “健康老龄化”为医养康养提供理论依据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旨在强调延长老年人寿命和提高生活满意度。为了进一步完善“健康老龄化”理念,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3]为了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1995年,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邬沧萍教授从延长预期寿命、提高寿命质量、发展人文健康环境等六方面诠释健康老龄化内涵[4]。进入新时代,健康老龄化上升为国家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提出健康老龄化发展任务,丰富健康老龄化基本内涵,为医养康养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1.2 失能老人增多的现实催生医养康养服务需求

2019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38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60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约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老人到达44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近10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4%[6]。伴随着高龄化、失能化、少子化、空巢化等特点,老年人对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急剧增加。截至2018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共有16.8万个,养老床位727.1万张[7],全国养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87.8%[8]。全国开设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有3179家,占二级以上医院的40%左右。医养结合机构共有5570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为115.21万张,其中医疗床位25.63万张,养老床位89.58万张[9]。医养结合床位数较少、功能薄弱,多数医疗资源、养老资源、健康管理资源仍处于分离状态,致使患病老年人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产生社会性压床问题,造成医疗资源紧张和浪费。亟需建设居家、社区、机构三方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健康养老需求。

1.3 政策保障助力医养康养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健康问题日益重要,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成为老龄事业的工作重点[10]。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等多项政策推动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推动医养康养实践模式创新发展。

首先,加强医养康养顶层设计。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4号)等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围绕医养康养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以及融合模式等,制定健康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宏观规划与指导文件,为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依据和实现路径。

表1 医养康养顶层设计相关政策

其次,构建医养康养实践政策支撑。民政部、卫健委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民发〔2016〕52号)、《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等政策(如表2所示),从财政支持、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支撑4个维度优化医养康养政策环境。具体包括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医疗卫生财政事权责任划分、医养结合机构审批、健康居家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人员继续教育等政策措施,据此,完善医养康养结合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医养康养政策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表2 医养康养保障性相关政策

最后,地方尝试医养康养实践模式应对老龄化挑战。在宏观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下,地方层面亦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逐步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医养康养实践模式。如山东省淄博市借助岜山康养产业集团,实施中医药康养小镇项目,促进医疗医药和健康养老融合发展。陕西省汉中市围绕“宜居汉中、健康汉中、养老汉中”把汉中打造成“绿色康养圣地”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出“互联网+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的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11]。此外,湖南长沙、浙江杭州等省市也积极推进医养康养实践。

2 “医养康养”的概念界定及内涵解析

2.1 “医养康养”概念

“医养康养”是指以健康老龄化为理念,以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为着眼点,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主体合力[12],整合养老照护、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健康养老服务。“医养康养”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重在强调养老的康养之意,从老年人“身、心、灵”全方位健康医疗照护出发,在做好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着重提高老年人医疗康复服务质量,构建“医疗为先、养老为要、健康为重”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具体而言,“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将老年人的医、康、养需求有机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全面、多层次、个性化的“医”“康”“养”服务[13]。其中“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日常医疗保障,主要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检查、咨询、医疗诊治服务;二是急重症紧急救护,主要针对突发疾病的老年人,通过与医院进行合作,为其提供突发疾病快速就医的绿色通道;三是临终关怀,主要针对末期老年癌症患者,为其提供身体上的护理服务和心灵上的疗养服务,重在保障晚期病人的心理健康和提高晚年生活尊严及质量。“康”即“康复”和“健康管理”。“康复”主要是针对大病初愈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服务,在康复的过程中,除了康复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康复辅助器具[14]。“健康管理”是指为健康老人提供健康管理知识讲座、疾病预防、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延长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自理时间。“养”即“照护”,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娱乐服务以及精神慰藉服务。

2.2 “医养康养”内涵解析

2.2.1 服务理念人性化

“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大健康”“互联网+”三大服务理念。坚持以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为中心,融合健康老龄化理念,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健康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对影响老年人健康因素提前干预,建立疾病预防体系。扎根社区、居家、机构,探索“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模式,促进医养康养服务线上线下互动,推动老年人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15]。

2.2.2 服务主体多元化

“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主体分为独立提供主体和合作提供服务的主体。其中,医养康养养老服务独立提供主体是指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和开设老年病科、设立老年照护病床的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服务主体是指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服务。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家庭、社区,通过签约家庭医生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2.3 服务对象细分化

“医养康养”结合型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四类群体:一是健康老年人,以发现和预防疾病为目标,主要为其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文化娱乐服务;二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自理能力逐渐衰退,以促进生活自理为目标,为这类老年群体提供健康促进、健康检查等基本医疗服务以及生活照料服务;三是失能老年人,以降低疾病复发率为目标,为其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和基本照护服务;四是患有末期癌症的老年人,以提高最后阶段的生命质量和减轻疼痛为目标,为其提供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

2.2.4 服务内容综合化

“医养康养”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提高老年人个体和群体的生命长度、宽度、自由度为目标,以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为中心,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上升级。“医养康养”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健康管理、中医养生、康复护理、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生命教育等连续性综合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3 “医养康养”概念的演进逻辑

3.1 医养分离(2013年9月之前)

2013年9月国发〔2013〕35号文件发布之前,中央政府对老龄事业的配置重心集中在具有经济保障性质的养老保险上,对综合性养老服务和老年医疗健康关注较少,养老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各成体系,孤立运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机构单一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分离,为养老服务发展带来很多难题。一方面,老年人术后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机构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导致老年人长期住院接受医疗和护理服务,产生社会性“压床”问题,造成医疗资源拥堵和医疗保险资金浪费;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状况比较脆弱,感冒等普通疾病以及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由于养老机构没有处方权,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诊治服务,导致老年人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为老年人带来经济和身体负担。

3.2 医养融合(2013年9月-2015年10月)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及疾病谱系的变化,医养分离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医疗卫生和生活照料的叠加需求,政府对老龄事业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老年医疗健康上。2013年9月,《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卫生管理部门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16]标志医养融合进入政府战略部署。强调通过医疗资源适度介入养老服务,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改善老年人身体机能,提高老人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17]。“医养融合”模式突破了“医养分离”的养老旧格局,以医养合作为导向,侧重医疗资源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但实践中两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整合。

3.3 医养结合(2015年11月-2019年10月)

为了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服务难等问题,中央政府对老年医疗健康的注意力重点指向“医养结合”机制。2015年11月,《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明确医养结合内涵及“养中设医”“医中建养”“医养合作”3种结合模式。表明我国养老模式由医养融合过渡到医养结合发展阶段,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照护的需求,契合失能老人增多、医养需求突出的现实情况。但是,医养结合只是从形式上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叠加起来,没有真正实现以满足老年群体健康需求为导向的预防、治疗与康复服务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医养结合中的“医”侧重医疗诊治,注重事后干预,仅为患病老年人提供输液等简单的基本医疗服务及术后康复护理服务。

3.4 医养康养(2019年11月至今)

随着《“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发布,中央政府逐渐把养老服务注意力集中在健康老龄化理念上。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标志养老服务模式由医养结合走向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诊治于一体的整合意义上的医养康养阶段[18]。医养康养模式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融入大健康理念,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体现着社会的包容与人文关怀,降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成本,提升老年人的生命价值,利于解决医养结合中“医”的局限性等问题,使老年人达到身体、心理、社会参与的完满健康状态,从而实现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发展目标[19]。

4 思考与展望

医养康养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点内容和重要途径,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根基。通过医养康养概念界定,为医养康养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有利于挖掘医养康养实现模式,减少医养康养实践中混乱模糊现象。医养康养养老模式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以社区养老为平台,通过整合医疗、养老、康复等方面的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健康服务的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有限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健康管理资源的效能。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满足老年人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增加其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猜你喜欢

康养医养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医养当兴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