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策略探究
2021-11-15黄芳
黄芳
【摘要】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期间,要本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快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为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养成综合能力奠定基础。如何在既有的教学条件下,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是老师教学工作思考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措施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老师要更加突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期间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本文基于当前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探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关注学生学习动态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可以发现,若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机械式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灌输课堂知识,将会造成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倦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在教学期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学基本情况和学生学习水平相结合,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养成和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时,老师必须要将传统的古文教课方式进行转变,在教学期间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学生挑战新知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形成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具体教学期间,老师要转换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引导者价值,为学生阅读课文作出引导。可以通过其他相同类型的故事为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知识,指导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会自主阅读和分析《卖油翁》中的小故事,并且尝试性的用自己的理解对文章中的语言作出解释。在此之后,老师可以与学生的表现情况相结合,对文章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若是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自行理解到位,老师要对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提出表扬,同时不再对该知识点进行赘述。若是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老师要深入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期间,老师要秉承着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奠定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只有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在思考中便会有知识创新,这也是现代教学工作中最为新颖的教学理念。老师在教学期间,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知识点,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等方式,完成问题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对各类问题处理得当,才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老师在指导之下,学生逐渐掌握了课程中的基礎知识,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思考精神。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课程时,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课文的题目会选择“紫藤萝瀑布”,而非“紫藤萝”或者其他。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甚至会引人发笑,但是这个问题却是指出全文主旨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的结果,便是《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极为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瀑布是流动的,永无止境,不休不息,通过瀑布映射紫藤萝,也是表达出紫藤萝具有这种的旺盛生命力,这也是作者对紫藤萝进行观赏时产生的感悟和情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很好地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实现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提升。
3.结合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阶段应用情境教学法,是极为重要的,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期间,想要保证顺利地开展教学,难以离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全面了解,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例如,在《背影》课文中,在作者的描写下,父亲的背影变得更加伟大和生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与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学习构建起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认识。在学习的时候,有的学生会问出“为什么要去买橘子?”此时,老师可以说橘子含有吉祥的寓意,父亲买橘子,就是为孩子送来吉祥。老师还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富含寓意的物品,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在课下讨论,强化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情境引导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将会被吸引,使得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老师可以借助于学生这个特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意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养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基于课程学习标准,与学生能力相结合。教育工作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综合基础知识、学习特点,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思维模式得以调动,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丽晶. 前郭县平凤中学“15+30”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7.
[2]王晓静.强化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与新加坡初中华文教材中预习题的比较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7(02):46-50.
[3]王海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初探[J].学周刊,2017(06):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