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1-11-15林安强杨志平王统贵
林安强,杨志平,王统贵
(福建省福清市第三医院骨科,福建 福清 350301)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脆弱性增加,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常伴有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现象,若未能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复位方式为手法整复,但该方式效果不佳,且复发率高,因此,逐渐被临床淘汰,而选择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1]。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0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手术与保守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采取抽签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4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21±1.12)岁;根据AO分型:A型关节外骨折20例,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20例,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10例。对照组男46例,女4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7±1.36)岁;根据AO分型:A型关节外骨折21例,B型部分关节内骨折19例,C型完全关节内骨折1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骨折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由于个人原因中断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对患者骨折端血肿部位进行麻醉,待疼痛感得到缓解后进行复位操作。该操作需在骨折端的持续牵引下根据逆方向移位进行,待复位成功后,应将驳骨油纱置于患者骨折部位,并对其上前臂采用四夹板进行固定,捆绑绷带,保持松紧适宜,后将前臂置于中立位进行固定操作,将其屈肘悬吊,呈90°角[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实施切开复位固定术治疗,全身麻醉后,在患者前臂桡侧做一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为5 cm,充分显露桡骨下端,切开深筋膜组织,向尺侧牵引桡侧腕屈肌腱和指屈肌,并向桡侧将血管牵开。将旋前方肌纤维切开后,充分暴露骨折端,于直视下进行整复骨折,采用锁定解剖钢板及螺钉进行固定,并对骨折端进行加压操作,于C型臂透视机下明确复位后,关闭切口[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治疗后,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且患者无疼痛感,为显效;治疗后,腕关节基本恢复正常,外形伴有轻微的畸形,为有效;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未达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桡骨远端作为骨折高发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0%,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6]。目前临床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较多,大致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临床对于上述两种方式的疗效尚不明确。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需早期给予有效方式治疗[3]。
有研究显示,手术治疗相比保守治疗具有诸多优势[7],如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且能够取得满意的复位效果,骨折能够达到解剖复位,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为术后早期恢复肢体功能提供保障[8]。保守治疗中主要以手法复位治疗为主,其能够为骨折端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和生物力学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效果不佳。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相比具有更多优势,安全性高,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