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心衰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15徐博
徐博
(本溪市中心医院急诊结合心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对AMI患者及时采取介入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介入治疗手术虽能恢复A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急性期的病死风险并改善预后,但在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心力衰竭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喘息不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影响手术治疗结局,故预防术后心力衰竭尤为重要[1-2]。目前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原因,临床尚未明确[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0例AMI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为未来术后心力衰竭的预防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49~75岁,平均(61.15±5.01)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AMI诊断标准,并符合手术指征;②初次发病;③均正常完成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或实验室资料缺失;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心脏创伤或出血性病变。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心力衰竭检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免疫金标层析技术检测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若BNP及NTproBNP水平升高,X线检查可显示肺淤血和肺水肿,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统计90例AMI患者行介入治疗后3个月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
1.2.2 基线资料 统计90例AMI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男、女)、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2支)、高脂血症(有、无)、冠心病(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有、无)、恶性心律失常(有、无)、肺部感染(有、无)、吸烟史(有、无)、贫血(有、无);记录发病至PCI时间、年龄。
1.2.3 血清学指标检查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取其中3 mL,采用DxFLEX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man公司)测定白细胞计数(WBC),另外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试剂盒分别来自武汉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通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分析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记录90例行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例数,计算发生率;分析影响院前急救延迟多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院前急救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分析 90例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中发生心力衰竭14例,发生率为15.56%。
2.2 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行介入治疗手术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肺部感染、吸烟史、贫血情况及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介入治疗手术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数量多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比率及血清WBC、hs-CRP、cTnI水平高于未发生心力衰竭的AMI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单因素分析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heart failure in AMI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2.3 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血清WBC、hs-CRP、cTnI水平高均是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行介入治疗手术的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多因素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heart failure in AMI patient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3 讨论
心脏介入治疗手术是临床治疗AMI的有效手段,能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脏灌流,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但AMI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而心脏介入治疗术后也常因各种因素导致心肌损伤加重,发生心力衰竭[5]。本研究中,90例AMI介入治疗患者中发生心力衰竭14例,发生率为15.56%,说明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故需早期明确术后心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本研究经初步单因素与进一步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WBC、hs-CRP、cTnI水平高表达均是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①AMI病发后心肌长时间缺血缺氧会加重心肌损伤,越早疏通冠状动脉,越利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6];因此,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是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病发后应及早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保护心脏功能。②冠状动脉梗死血管数量可有效反映患者心脏组织缺血或坏死程度,梗死血管数量越多则心脏组织坏死越严重,介入治疗手术虽可疏通闭塞血管,但同时会造成心肌再灌注损伤,加重心肌损伤,导致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梗死血管数量为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影响因素,对于此类患者需在介入治疗前后给予相应的保护心肌的药物,且在术后密切关注,给予及时的对症治疗。③AMI主要发于冠心病的基础上,而冠心病还包括炎症、心绞痛等表现,可加快心脏进入终末阶段,是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AMI患者常伴随高血压疾病,而高血压是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且既往研究表明,合并高血压疾病的AMI介入治疗患者,预后较差,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较多[7]。此外,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常可表明患者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变,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常会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造成心肌损伤。因此,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时,术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会提高,需在术后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管扩张剂治疗,同时,重视血压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以及采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维持治疗,减少此类患者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④WBC在机体中具有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恢复机体损伤的能力,WBC高则提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组织损伤,这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衰弱,进而引发心脏器官功能衰竭与感染。因此,WBC高表达为AMI介入治疗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需在术后给予一定免疫治疗,提高患者防御能力。⑤炎性反应是心肌损伤的一种内源性应激反应,而心肌发生缺血缺氧时会加重炎性反应,分泌过多的hs-CRP,参与心肌损伤的过程,加重心肌受损,故hs-CRP水平较高是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而针对此类患者需及时在术后给予一定剂量的抗炎药物,降低机体炎症反应,预防心力衰竭发生。⑥cTnI以游离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损伤时释放到血循环中,可较好地反映心肌梗死范围,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常用于预测AMI患者预后[8]。因此,需对AMI介入治疗患者密切检测cTnI水平,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减少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9-10]。
综上所述,梗死相关动脉数量≥2支、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以及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长、血清WBC、hs-CRP、cTnI水平高的AMI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故介入治疗前后给予相应的心肌保护药物,对冠心病、高血压、恶性心律失常疾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降低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