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渗透复杂裂缝系统油藏见水原因及调整方法

2021-11-15张昌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液液量单井

张昌艳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CYG 油田主体区块属低孔、低渗油藏,储层裂缝较发育,以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主,与井排方向基本一致,同时发育近南北向剪切缝,裂缝长度分布在10~100 m,裂缝密度为0.14 条/m,裂缝平均渗透率在1 000 mD 以上,基质平均渗透率仅18 mD 左右[1-2]。受天然缝及人工缝影响,出现沿裂缝方向水线推进快、水井排方向油井见水早等问题,通过注采系统调整结合井组浅调及采油井堵水、周期注水等措施,改善了水驱效果,但同时措施调整引起地层应力场变化,导致水井排与油井排间原本闭合的天然缝开启[3],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区块出现多向见水,注水无效循环严重,深调堵水效果差,提高波及效率有限,控水难度大等问题[4-11]。目前,CYG 油田主体区块主要以裂缝干扰型和层内剩余油为主,占60%以上。天然缝、人工缝及注水诱发动态缝组成的复杂裂缝系统是CYG 油田主体区块的主要开发目标。

本文以C45Z 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单井见水特征及原因,明确该区块见水类型,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措施。

1 见水规律分析

C45Z 区 块共 86 口 采油 井 。 2016-2020 年 共 开展61 口井矿化度监测,其中,注入水型为25 口,占总井数的41.7%,平均含水率达82.3%。该类型采油井主要位于裂缝带,井底水淹程度高,注水无效循环严重,平均见水时间为21 个月;复合型(注入水+地层水)占33.3%,主要分布在裂缝带或裂缝带侧向,含水率呈波动上升;地层水型占25.0%,见水较晚,含水率较低(见表1)。

表1 见水类型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water breakthrough types

2 区块见水特征分析

图1 为不同井位采油井含水率、日产液变化曲线。

图1 不同井位采油井含水率、日产液变化Fig.1 Water cut and daily production fluid change in different well locations

由图1 可知,水井排方向采油井见水早,由于天然裂缝与井排方向一致,注入水沿着天然裂缝快速突进至水井排方向采油井井底,导致采油井投产31个月即见水,见水后含水率及日产液量快速上升,中后期经过多轮次浅调及堵水等措施,日产液量平稳下降,含水率上升速度得到控制。排间加密采油井投产见水较早,平均见水时间为34 个月,排间加密采油井投产较晚,注入水前缘已逼近投产井位,引起排间加密采油井见水较早,由于注采井距较小,导致排间加密采油井见水后含水率快速上升,产液量上升。油井排方向采油井见水晚,见水时间为74 个月,该方向采油井均采用压裂投产,且注采井距较大,导致投产初期采油井日产液量较高,见水时间较晚;在区块开发中后期,由于频繁开展调剖堵水、周期注水等措施,引起地层应力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注采井间的天然裂缝随着应力场的变化发生动态性的开启、闭合,注入水沿着井间动态缝流向油井排方向采油井,导致该方向采油井见水后含水率平稳上升。

3 单井见水原因及表现特征分析

3.1 裂缝型

3.1.1 裂缝较发育造成采油井见水 10C102-68井位于水井排方向(见图2),与主裂缝方向一致,投产后水井排注入水沿裂缝突进,采油井见水早,含水率、产液量快速上升,产油量下降,注入水无效循环。该井投产后23 个月见水,1996 年2 月,该井含水率突升,6 个月内含水率由36.3%升至100%,日产液量由0.5 t 上升至7.9 t,堵水后日产液量由5.7 t降至1.3 t,含水率由84.4%降至3.1%(见图3)。主要表现特征:采油井见水较早;低含水率阶段上升至高含水率阶段周期短;含水率上升阶段,产液量大幅度上升,且上升速度快;连通注入井影响敏感。采油井堵水后,产液量、含水率大幅度下降,且下降速度快。

图2 10C102-68 井位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well 10C102-68

图3 10C102-68 井生产曲线Fig.3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102-68

3.1.2 措施压裂形成人工缝造成采油井见水 措施压裂后,提高了储层渗透性,注采井间驱替距离变小,加快了油井见水,且见水后注入水沿人工缝快速推进,采油井含水率、产液量明显上升。以10C103-Y61 井为例,该井与连通注水井井距分别为190、218 m,注采井距较小。1998 年实施压裂后缩小了驱替距离,导致油井压裂后6 个月见水,见水后注入水沿人工缝快速推进,采油井含水率、产液量明显上升,11 个月内含水率上升至79.1%,日产液量由3.3 t 上升至10.6 (t见图4)。主要表现特征:压裂前,采油井未见水,产液量较稳定,压裂后快速见水;见水后,含水率、产液量大幅度上升,由低含水率阶段上升至高含水率阶段周期短;含水率快速上升阶段,液面、压力上升。

图4 10C103-Y61 井生产曲线Fig.4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103-Y61

3.1.3 注水诱发动态缝开启造成采油井见水 开发初期,油井排井底压力低,沿油井排方向天然裂缝闭合,由于注采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地层应力场发生变化,注水诱发大尺寸动态缝开启,注入水沿着开启的动态缝流向采油井,形成水驱窜流通道,导致采油井含水率上升。以10C104-66 井为例,该井无水采油期为70 个月,含水率低值期达136 个月,与该井相邻的采油井于2002 年3 月转注,转注15 个月后,10C104-66 井含水率突升,该井含水率由5.5%上升至64.1%,日产油由5.2 t 下降至2.3 t,日产液量由5.5 t 上升至6.4 t(见图5)。主要表现特征:含水率低值期较长,开发某一时刻单井含水率突升,日产液量平稳或上升;由于频繁的注采系统调整、调剖堵水实施等,储层应力场不断变化,局部地区原本已开启的裂缝逐渐闭合或缝宽变小,沿该裂缝渗流的注入水量减少,水驱窜流程度减弱,导致采油井含水率及日产液量下降。

图5 10C104-66 井生产曲线Fig.5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104-66

3.2 裂缝-基质型

天然裂缝较发育造成采油井见水。主力层中基质与天然裂缝交错发育,应力场变化引起小尺寸闭合缝开启,提高了储层渗透性,注入水在基质和裂缝中交错渗流,加快了注入水渗流速度,导致采油井含水率波动上升。以10C100-F60 井为例,该井含水率总体呈波动上升,不同阶段存在含水率与产液量同时突升的现象。2012 年12 月,该井含水率快速上升,6 个月内含水率由69.0%上升至98.0%,日产油由1.2 t 下降至0.2 t,日产液量由3.1 t 上升至11.4 t(见图6)。主要表现特征:整体上,含水率波动上升,日产液量呈梯形变化;受应力场变化影响,井间动态缝开启,某一阶段含水率、日产液量快速上升。

图6 10C100-F60 井生产曲线Fig.6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100-F60

3.3 基质型

3.3.1 单井采出程度过高造成采油井见水 主力层物性较好,局部地区压力保持水平较高,注采关系较完善,部分单井产量、采出程度高,导致含水率上升。以10C96-60 井为例,该井储层物性较好,主力层多向连通比例较高(见图7),投产初期日产油量高,71 个月后见水,见水后含水率缓慢上升。截至 2019 年 12 月,该井累产油量 6.73 万 t,综合含水率39.7%(见图8)。主要表现:产油量、产液量高,含水率低值期长;注水受效后,产液量明显增加。

图7 10C96-60 井组主力层沉积相图Fig.7 Sedimentary facies diagram of main layer in well group 10C96-60

图8 10C96-60 井生产曲线Fig.8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96-60

3.3.2 主力层水淹程度高造成采油井见水 采油井 10C99-CSY57 井于 2017 年投产,相邻 2 口注水井 10C98-56 和 10C98-58 分 别 于 1995 年 和 1988 年投产,2 口注水井投产时间较早,由于注采井距较小,注入水前缘已波及到采油井10C99-CSY57 投产井位,井底水洗程度高(见图9),导致采油井见水早或投产即见水(见图10)。主要表现特征:老井补孔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上升;新井投产后即见水,产油量、产液量缓慢下降;周边注入井投产早,注入量大,且注采井距小。

图9 10C99-CSY57 井组含水分布(2017.7)Fig.9 Water cut distribution map of well group 10C99-CSY57 (July 2017)

图10 10C99-CSY57 井生产曲线Fig.10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99-CSY57

3.3.3 油水同层发育造成采油井见水 10C98-49井有效厚度7.6 m,渗透率15 mD,发育油水同层厚度2.6 m,同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达到80%以上,导致采油井投产初期即见水,由于基质渗透性较差,注水效果差,见水后产液量快速下降,含水率上升缓慢(见图11)。主要表现特征:投产初期即见水,日产液量快速下降,含水率缓慢上升。

图11 10C98-49 井生产曲线Fig.11 Production curve of well 10C98-49

4 调整措施及效果分析

C45Z 区块发育天然缝、注水诱发动态缝及人工缝,加剧了区块水驱调整的难度,因此需要在强化地质认识基础上,根据各采油井见水类型及原因,结合当前单井动态特征,以井组为单位,采取分类调整[12-15]。

4.1 裂缝型调整对策及效果

针对裂缝型见水井组,以封堵裂缝、扩大波及体积为治理思路,以调剖+周期注水为主要治理手段,以采油井堵水为辅助调整方法。2020 年2 月至2021 年 3 月 ,筛 选 C45Z 区 块 6 个 井 组 进 行 3 个 轮 次深部调剖(1 个月/轮次)+周期注水(3 个月/轮次),实施采油井堵水11 井次,以中高分抗盐聚合物为调剖剂,以凝胶为封堵剂。与调整前相比,6 个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液量由5.2 t 下降至3.6 t,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1.0 t 上升至1.1 t,平均单井含水率由80.8%下降至69.4%,井组控水效果明显。

4.2 基质-裂缝型调整对策及效果

针对基质-裂缝型见水井组,以提高裂缝渗流阻力,实现沿裂缝侧向驱替基质剩余油为调整思路,以深部调剖为主要调整方式。2020 年6 月至2021年3 月,筛选8 个井组开展聚合物微球调剖13 井次。与调整前相比,8 个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液量由3.8 t下降至3.5 t,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1.4 t 上升至1.7 t,平均单井含水率由63.2%下降至51.4%,井组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4.3 基质型调整对策及效果

针对基质型见水井组,以改善储层渗透性及注采关系为挖潜思路,以油水井对应压裂、油井重复压裂为主要挖潜方法,以微生物解堵、堵孔措施为辅。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筛选采出程度较低的井组开展油水井对应改造3 组,单井重复压裂2口,微生物解堵16 井次,油水同层堵孔1 井次。与措施前相比,措施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液量由1.7 t 上升至2.9 t,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0.9 t 上升至1.5 t,平均单井含水率由47.1%上升至48.3%,含水率小幅度上升,增油效果明显。

通过分类调整,措施井组日产油量由3.3 t 上升至4.3 t,增加了1.0 t,措施井组含水率由69.1%下降至57.1%,阶段累计增油2 051.6 t,目前各项措施仍处于有效期,分类调整取得显著效果(见表2)。

表2 C45Z 区块措施井组生产情况Table 2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measure well group in C45Z block

5 结 论

(1)根据C45Z 区块储层发育特征及动态表现,划分了采油井见水类型,分为裂缝型、基质-裂缝型、基质型三类;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见水类型采油井的见水原因,为措施调整夯实基础。

(2)初步形成了分类措施挖潜模式,发展了以调剖+周期注水为主的裂缝型井组治理技术,以聚合物微球深调为主的基质-裂缝型井组调整技术,以油水井对应压裂、油井重复压裂为主的基质型井组挖潜技术。

(3)通过对不同见水类型井组措施调整,井组日增油1.0 t,含水率下降了12.0%,阶段累计增油2 051.6 t,调整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产液液量单井
疏松砂岩油井合理产液量算法研究及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P油田油井产液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产液剖面测井技术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采油“一井一策”全员效益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
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技术经济界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