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超深圆形基坑受力变形的尺寸效应分析

2021-11-15赵一行詹刚毅石钰锋梁新欢蒋亚龙祝耀东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环向坑底弯矩

赵一行,詹刚毅,石钰锋,梁新欢,蒋亚龙,,祝耀东

(1.华东交通大学江西省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安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2.南昌铁路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1;3.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199;4.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5)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地下空间利用率越来越大,基坑开挖尺寸也随之增大。 长期的工程实践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越宽大的基坑稳定性越差,变形也较为明显[1]。 因此,针对基坑的尺寸效应,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王洪新[2-3]在以往基坑设计主流方法基础上,提出考虑尺寸效应的基坑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方法;王明年等[4]通过上限法原理,提出考虑基坑几何尺寸的抗隆起安全系数计算方法;何超等[5]通过对基坑坑底隆起特性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提出考虑坑底隆起宽度效应的基坑分类方法;黄传胜,方金霞,付立彬,徐中华,王卫东等[6-10]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尺寸效应改变对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陆培毅,王飞等[11-12],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尺寸效应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规律;项龙江等[13]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尺寸效应对基坑土压力和变形的影响。

通过对超深圆形基坑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调研后发现,施工中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14-15],最大深度接近50 m[16]。 然而,对于开挖深度60 m 以上,且平面形状为圆形的基坑相对较少。 对该类工程的研究,可为相关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以佛山市某超深圆形工作井基坑为依托,基于Midas GTS/NX 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尺寸影响下围护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受力变形规律,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其合理性。 并进一步探讨尺寸效应对圆形基坑拱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类似圆形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背景

1.1 工程概况

圆形工作井外径为35.9 m,内径30.5~31.1 m,开挖深度61.97 m,共分13 层开挖,分别为2.47 m,2 至12 层各开挖4.5 m,10 m,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钢筋混凝土内衬墙支护,逆作法施工。地连墙采用C30混凝土, 厚1.2 m, 嵌固深度5.88 m; 内衬墙采用C35混凝土,厚1.2~1.5 m。基坑支护剖面如图1 所示。

1.2 工程地质条件及监测点位布置

场地地层分布从上至下依次为:人工填土,淤泥质细砂,淤泥质黏土,泥质粉细砂,含有机质粉质黏土,泥质细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弱风化泥质粉砂岩。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 主要监测内容如下:①地连墙墙顶水平位移监测;②地连墙墙顶竖向位移监测;③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④地表沉降监测;⑤坑底隆起监测。 监测点位布置如图1 所示。

图1 基坑支护剖面图(单位:mm)Fig.1 Sectional view of foundation pit support(Unit:mm)

2 模型合理性验证

2.1 模型建立

为消除不同尺寸下边界效应的影响,且考虑到基坑开挖深度对周边土体的影响,采用Midas GTS/NX 建立如下三维模型: 尺寸定为400 m×400 m×150 m(长、宽、高),不考虑水的渗流影响。 考虑到圆形基坑的中心对称效果, 且便于查看内部围护结构,局部模型取整体模型的1/16,如图2 所示。 各侧边界进行水平约束,顶部为自由面,底面为固定节点的三向约束,采用激活与钝化对基坑开挖施工工序进行模拟。

图2 局部有限元模型Fig.2 Local finite element model

2.2 本构的选取及相关参数

土体模型采用摩尔-库伦本构,地连墙、内衬墙采用线弹性本构,相关参数见表1,表2。

表2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Tab.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oil layer

2.3 模拟工序

1)首先对土体进行初始地应力平衡并位移清零;

2) 进行地连墙施工并施加堆载,位移清零;

3) 开挖至2.47 m 处,施做第一层内衬墙;

4) 开挖至6.97 m 处,施做第二层内衬墙;

5) 逐层开挖至基坑底部,逐层施做内衬墙。

2.4 工况拟定

以基坑直径为自变量,变化范围从35.9~105.9 m,共计8 个工况。其中,D=35.9 m 为设计工况。探讨相同条件下,地连墙水平位移、弯矩,墙后地表沉降,坑底隆起随基坑直径的变化规律。

3 计算结果分析

3.1 墙体水平位移分析

图3 为不同尺寸影响下墙体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图。

图3 墙体水平位移图Fig.3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wall

从图3 可知, 地连墙水平位移实测最大值为16.81 mm,位于埋深33 m 处;计算最大值为15.30 mm,位于埋深33.93 m 处。且总体分布规律上,模拟值与实测值符合较好。 随深度的增加,墙体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整体趋势表现为“弓形”。

随着尺寸的增加,墙体水平位移最大值逐渐增大。 当直径小于75.9 m 时,最大位移值增加量逐渐增大,当直径大于75.9 m 时,最大位移增加量逐渐减小,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当直径小于65.9 m 时,水平位移最大值位于深度约33.64 m 处,为基坑开挖深度中部靠下位置,约0.54 H(H 为基坑开挖深度);当直径大于65.9 m 时,水平位移最大值上移至深度约30.65 m 处, 为基坑开挖深度中部靠上位置,约0.49 H。

3.2 墙体弯矩分析

图4 为不同尺寸影响下墙体弯矩变化曲线图。

从图4 可知,弯矩值沿负向增大至深度13.57 m处, 产生第一个反弯点。 而后沿正向增大至深度20.36 m 时,发生反弯。 该点为不同厚度内衬墙上下交接点,受不同厚度内衬墙刚度影响,产生反弯。 至深度33.93 m 处,发生反弯,并达到最大负弯矩值。该点为侧向变形最大值处, 造成较大的弯矩出现。由于下部弱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嵌固作用,弯矩值沿正向增大至深度54.29 m 处,发生反弯。随着深度的继续增加,弯矩值逐渐减小。

图4 墙体弯矩图Fig.4 Wall bending moment diagram

随着尺寸的增加,最大弯矩值逐渐增大,最大弯矩增加量整体变化不大。 当直径增大至65.9 m时,最大负弯矩位于深度约33.93 m 处、最大正弯矩位于深度约54.29 m;当直径大于65.9 m 时,最大负弯矩、最大正弯矩均上移,位于深度约51.21 m 处。

3.3 墙后地表沉降分析

图5 为不同尺寸影响下墙后地表沉降变化曲线图。 便于图形直观表达,仅取沉降较敏感区域。

图5 墙后地表沉降图Fig.5 Ground settlement diagram behind the wall

从图中可知,随着距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加,沉降值整体呈“勺型”分布,最大值均位于墙后10~12 m范围内,约为16.14%~19.36%的基坑开挖深度。 距基坑边缘40 m 范围内,沉降值变化较大,为沉降敏感区域;40 m 后,沉降值变化较小,且随着坑边距离的继续增加,产生微小的隆起现象。

随尺寸增加至直径65.9 m 时,不同直径间最大沉降值增幅较大,均大于40%;当直径从65.9 m 增大至105.9 m 时,最大沉降值相比增幅有所减小,约为10%~40%之间。表明当直径不超过65.9 m 时,墙后地表沉降值受基坑直径影响较大;反之,影响较小。 且当直径超过65.9 m 时,墙后地表最大沉降值已超过规范要求控制值。

3.4 坑底隆起分析

图6 为不同尺寸影响下坑底隆起变化曲线图。

从图6 可知,随着距基坑中心距离与基坑直径二者比值R 的增加,隆起值逐渐减少,最大隆起值均位于基坑中心处。

图6 坑底隆起图Fig.6 Uplift of the bottom of the pit

随尺寸增加至直径65.9 m 时,最大隆起值平均增幅大于20%; 当直径从65.9 m 增大至105.9 m时,最大隆起值相比平均增幅较小,约为10%以内。表明当直径不超过65.9 m 时,基坑底部隆起值受基坑直径影响较大;反之,影响较小。

4 拱效应影响分析

与常规形状基坑不同,圆形基坑从结构上可以看作闭合的拱,可充分利用土的拱效应,可将作用在其上面的荷载基本上转化为地下连续墙的环向压力,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特点,有利于控制基坑变形[17]。 且圆形基坑是以承受环向轴压为主[18],故以环向应力、径向应力为指标,表示不同尺寸下拱效应效果。

图7 为不同尺寸下,环向应力、径向应力最大值曲线图。 从图中可知,随基坑尺寸的增加,环向应力最大值、径向应力最大值持续增大。 当直径小于55.9 m 时, 环向应力最大值大于径向应力最大值;反之,小于径向应力最大值。

图7 不同尺寸下应力最大值图Fig.7 The maximum stress diagram under different sizes

综上可知,直径小于55.9 m 时,环向应力大于径向应力,具有较好的“拱效应”,有利于提高基坑的稳定性;当直径大于55.9 m,环向应力最大值小于径向应力最大值,“拱效应”减弱。 且通过前文对其变形分析可知,当直径超过65.9 m 时,变形超过规范控制值[19-20]要求。 综合判断该依托工程圆形基坑直径在35.9~55.9 m 范围内为宜, 并采用强度折减法[21]计算所得稳定性安全系数为6,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5 结论

1)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弯矩,墙后地表沉降,坑底隆起均表现随基坑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整体趋势,其中:①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在直径75.9 m范围内受影响较大;②地下连续墙弯矩受基坑尺寸影响较小; ③墙后地表沉降在直径65.9 m 范围内受影响较大; ④坑底隆起在直径65.9 m 范围内受影响较大。

2) 当基坑直径小于55.9 m 时, 围护结构环向应力大于径向应力,具有较好的“拱效应”;当基坑直径大于55.9 m 时,环向应力小于径向应力,“拱效应”逐渐减弱。

3) 综合判断该依托工程圆形基坑直径在35.9~55.9 m 范围内为宜, 大小约为0.6~0.9 倍基坑开挖深度,以期为类似圆形基坑工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环向坑底弯矩
锆合金管氢化物应力再取向及其环向拉伸实验方法研究
浅埋地铁区间隧道正穿填土路基超前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探讨某连续刚构桥梁合理成桥状态预应力配束技术
叠加法在绘制弯矩图中的应用
压弯荷载作用下带有定位榫盾构隧道管片接缝的力学特性
环向对齐相邻缺陷管道失效压力研究
潜艇环壳过渡段与非耐压壳连接处的结构设计
天坑坐井观天
两只螃蟹
中职建筑力学中弯矩剪力图的简单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