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支持对“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研究
——以S市为例
2021-11-15杜启霞雷明婷
杜启霞,雷明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国内城镇化和老龄化趋势加速,人口迁徙呈现家庭式流动态势,造就了大量的老年流动人口。学界多以“老漂族”来称谓流动老人。唐钧首先提出“老漂”概念:“老了老了,还在漂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老漂族”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门迁移到城市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老漂族”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双职工家庭缺乏居家看护者、社会流动的推动作用、社会缺乏育儿和托幼服务、对社会育儿和托幼服务不信任、家庭养老模式偏好、帮忙照看孙辈的传统家庭责任驱动、独生子女政策效应显现等结构性因素,以及家庭团聚的现实需求等。
“老漂族”具备“流动人口”与“老年人”的双重劣势,他们在移居之后背井离乡,形成以子女为中心的生活网络。他们既承担着繁重的照顾孙辈、操持家务的生活压力,又由于年龄渐长、精神孤独等原因身体健康状况日益堪忧。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日常出行等方面的困难,导致“老漂族”城市适应艰难。研究代际支持对“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帮助他们增强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提升幸福感是建设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老漂族”具备“流动人口”与“老年人”的双重劣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融合的困境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分析发现,“老漂族”在制度、经济、文化、生活、心理这五个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入难题。在研究视角方面,黎春娴以文化反哺为视角,分析家庭中的文化反哺对“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刘遨等从人口老龄化方面研究了“老漂族”面临的城市适应问题。李珊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了“老漂族”在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存在的城市适应问题。
在适应的内容及维度方面,王颖和黄迪从心理适应、关系适应、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环境适应等四个方面对“老漂族”的适应问题进行研究。李敏芳从社区交往、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阐述“老漂族”的适应问题。吴香雪等研究发现“老漂族”自身适应行为、家庭关系、社区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是影响其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提出重构“老漂族”流入地社会支持网络,“老漂族”自身、家庭、社区和政府之间合作共治,共助“老漂族”更好地适应流入地生活。刘庆将影响“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分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制度因素是指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非制度因素则是指个人主动性、社会网络与社会排斥等。
关于“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研究方面,学者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工作、社会支持或者其他视角分析,很少有学者基于代际支持视角分析。在研究“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时,国内学者们更多注重于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探讨,缺乏讨论家庭因素对“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鲜有的几个也仅仅是将家庭因素作为一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本文从“老漂族”的代际支持出发设计调查问卷,从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文化反哺四个方面分析其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如何产生影响并提出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基本特征
如表1所示,本次随机调查了102名跟随子女迁移到苏州的老人,男性39人(38.24%),女性63人(61.76%)。年龄结构方面,60~69岁老人55名(53.92%),70~79岁老人29名(28.43%),80~89岁老人16名(15.69%),90岁及以上只有2名(1.96%)。受教育程度方面,有43名老人未完成小学教育(42.16%),20名老人初中毕业(19.61%),拥有高中学历的老人有32名(31.37%),拥有专科学历的老人有5名(4.9%),本科及以上仅有2名(19.61%)。月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66名(64.71%),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老人有21名(20.59%),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老人有8名(7.84%),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老人7名(6.86%)。子女数量方面,仅有1个子女的老人有12名(11.76%),38名(37.25%)有2个子女,34名(33.33%)有3个子女,有4个及以上子女的老人有18名(17.65%)。健康方面,非常健康的老人有11名(10.78%),55名(53.92%)老人的身体较为健康,21名(20.59%)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一般,比较不健康的老人有10名(9.8%),5名(4.9%)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非常不健康。
表1 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属别性别年龄/岁文化程度类别男女60~6970~7980~89≥90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专科本科及以上频数3963552916243203252百分比/%38.2461.7653.9228.4315.691.9642.1619.6131.374.91.96属别月收入/元子女数量/个自评健康状况类别≤10001000~20002000~3000≥3000123≥4非常健康比较健康一般比较不健康非常不健康频数66218712383418115521105百分比/%64.7120.597.846.8611.7737.2533.3317.6510.7853.9220.69.84.9
(二)代际支持对“老漂族”城市生活适应的影响研究
有学者基于“代际矛盾心境原理”,运用访谈法研究了代际团结与代际矛盾对“老漂族”城市适应的影响,但未将代际团结细化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照料、文化反哺。本文认为受子女经济支持越多和受子女生活照料越多的老人,在生活上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文化反哺例如子女教老年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如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等也会促使“老漂族”在生活上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
1.经济支持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
由表2可知,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对“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的生活适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女每月给予1000元以下生活费的“老漂族”中,表示自己一般适应城市生活的老人有7位。子女每月给予1000~2000元生活费的老人中,适应度在中间段的较多,比较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有10位,一般适应的有11位,较不适应的有12位。子女每月给予生活费2000~3000元的老人中,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最多有17位。子女每月给予生活费3000及以上的老人中,同样也是比较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最多,有10位。由此可见,对此次调查的人群来说,子女给予他们的经济支持能够提高他们在苏州生活的适应性。表2 代际支持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卡方分析
题目 选项 生活适应完全适应比较适应 一般 较不适应完全不适应χ2 p子女经济支持≤10000(0.0) 3(2.9) 7(6.9) 2(2.0) 0(0.0)1000~20001(1.0) 10(9.8)11(10.8)12(11.8) 3(2.9)2000~30001(1.0) 17(16.7)11(10.8) 9(8.8) 1(1.0)≥30002(2.0) 10(9.8) 1(1.0) 1(1.0) 0(0.0)22.2820.034子女帮助料理家务一直 2(2.0) 7(6.9) 7(6.9) 11(10.8) 3(2.9)经常 2(2.0) 26(25.5)16(15.7) 9(8.8) 0(0.0)一般 0(0.0) 6(5.9) 7(6.9) 4(3.9) 1(1.0)偶尔 0(0.0) 1(1.0) 0(0.0) 0(0.0) 0(0.0)从不 0(0.0) 0(0.0) 0(0.0) 0(0.0) 0(0.0)15.3770.165子女探望频率同住 4(3.9) 33(32.4)27(26.5)22(21.6) 4(3.9)一周多次 0(2.0) 3(2.9) 1(1.0) 0(0.0) 0(0.0)一周一次 0(0.0) 2(2.0) 2(2.0) 1(1.0) 0(0.0)半月一次 0(0.0) 2(2.0) 0(0.0) 1(1.0) 0(0.0)一月一次 0(0.0) 0(0.0) 0(0.0) 0(0.0) 0(0.0)5.3310.946文化反哺是 4(3.9) 39(38.2)27(26.5)12(11.8) 3(2.9)否 0(0.0) 1(1.0) 3(2.9) 12(11.8) 1(1.0)26.9400.000
2.子女帮助料理家务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
由表2可知,子女帮助“老漂族”料理家务对“老漂族”在生活方面的适应没有显著影响(p
>0.05)。子女一直帮助料理家务的老人中,完全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有2位,比较适应的有7位,一般适应的有7位,较不适应的有11位,完全不适应的有3位。有子女经常帮助料理家务的“老漂族”中,完全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有2位,比较适应的有26位,一般适应的有16位,较不适应的有9位,没有表示完全不适应的。子女帮助料理家务频率为一般的“老漂族”中,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有6位,一般适应的有7位,较不适应的有4位,完全不适应的有1位。料理家务方面偶尔接受到子女帮助的“老漂族”中,仅有1位老人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3.子女探望频率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
由表2可以得知,子女的探望频率对“老漂族”城市适应中的生活适应没有显著影响(p
>0.05)。此次调查人群中,有90名老人都是与子女同住的,进一步证明了家庭因素是影响老人跟随子女迁移的重要原因。与子女同住的“老漂族”,感到比较适应苏州生活方式的老人有33位,一般适应的有27名,较不适应的有22位,完全适应和完全不适应的都有4名。子女探望频率为一周多次的“老漂族”,有3名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有1名表示一般适应。子女探望频率为一周一次的老人中,有2名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有2名表示一般适应,有1名表示较不适应。子女探望频率为半月一次的老人中,有2名表示比较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1名表示较不适应。4.文化反哺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
由表2可知,文化反哺对“老漂族”城市适应有显著性影响(p
<0.05)。此次调查数据中,有85位“老漂族”表示子女会教他们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等,而这些老人中的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比较适应或者完全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有4名(占比3.9%)老人表示完全适应,39名(占比38.2%)老人表示比较适应。而没有被子女教授使用电子产品的“老漂族”中,有12位(占比11.8%)老人认为自己较不适应苏州的生活方式。仅有1位(占比1%)表示比较适应。5.“老漂族”生活适应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生活适应程度作为因变量,子女每月给予生活费、子女帮助料理家务、子女探望频率、文化反哺等作为核心自变量,再加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子女每月给予的生活费对“老漂族”的生活适应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子女每月给予老人的生活费越多,“老漂族”在生活上的适应性就越强。文化反哺对“老漂族”的生活适应也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正,表示子女给予“老漂族”的文化反哺越多,“老漂族”在生活上就越适应。而且文化反哺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子女每月给予“老漂族”生活费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子女帮助料理家务与子女探望频率对“老漂族”生活适应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没有显示。
表3 “老漂族”生活适应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受篇幅限制,此处仅展示核心自变量结果。
B 标准误 Beta 显著性子女每月给予生活费 0.2000.1020.1820.043子女帮助料理家务 -0.0080.135 -0.0060.952子女探望频率 -0.1160.141 -0.0810.412文化反哺 1.0050.2450.3910.000
四、研究结论
根据假设,子女每月给予老人的生活费、子女帮助老人料理家务频率、子女探望老人频率、文化反哺都会影响“老漂族”的生活适应。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老漂族”的生活适应仅受子女每月给予生活费多少和文化反哺两方面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多数“老漂族”是农村户籍且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就使得老人们在适应城市生活时会有经济压力,子女出于责任与义务,为老人在流入地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老人们的压力减弱,适应性就会增强。文化的传承一般是父母辈传给子辈,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进步,老年人到了城市中,对于新的电子产品会感到陌生,这种陌生感无形之中会给予他们一种压力,使得“老漂族”的适应能力减弱。文化反哺即子代教授他们的父母使用新型电子产品,不仅减少了“老漂族”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增强了他们的适应能力,而且也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
出于责任与义务,子女应该为“老漂族”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主动了解“老漂族”内心的需求和渴望,鼓励和帮助他们去结识新的朋友,为他们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子女应重视对老人的文化反哺,如帮助“老漂族”使用新兴的电子产品,增强对其关怀度,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