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蓄势待发
2021-11-14王默然
王默然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考复习;备考;冲刺;锦囊妙计
引言
中考作为一种毕业兼升学的“二考合一”考试,其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从近些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历史中考试卷的难度一直在逐步提高,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的设问逐步向高考的模式靠拢。针对局势的变化,如何进行更高效的复习?
一般中考复习至少得经过两轮: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的目标是打破教材中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界限,由点到线、到面,进而逻辑化相连,构建专题知识网络体系。在经过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老师会挑选近三至五年若干份各地市质检卷和省统考卷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战演练。
总结几届的中考复习经验发现,在最后的备考冲刺中,如果能精准把握中考的命题方向,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及足够的演练,就能最大限度、最快捷、最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而能否成功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锦囊三妙计”的实施是否到位。
第一计是关注命题考查要求的新变化:
通过对历年各地市试题的研究,老师要及时了解、熟悉命题考查形式、要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进行相应的训练。
以材料辨析题为例:近年该题型的命题考查要求变化较大。该题作答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辨”是辨别判断,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析”则是指对所做出的辨别判断进行简要地说明理由。近年来,该命题的考查形式从作答只有单一的答案发展到可以有二至三种答案。
【例】(2020某市卷)第26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摘编自《苏联共产党第28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评价苏联模式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2)答案一 判断:同意。理由(角度1):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它经济上排斥市场和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等日益成为苏联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理由(角度2):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答案三 判断:不同意。理由(角度3):苏联模式是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使得之后苏联发展体制日益僵化,为苏联剧变埋下隐患。但苏联模式形成于特定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应全面地、客观辨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评分标准说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答,这样更能体现该题型全面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功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样的变化后,老师要有针对性进行类似题型的训练,通过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得分率。
第二计是强化答题技巧的训练:
以材料解析题为例:该题型历史学科考试中所特有的题目,是在试题中引出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试题材料的基础上,从提供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解答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学科能力,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相关知识面。
福建省中考材料解析题有两大题共24分,占的比重虽大,却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如何解答才能得到高分?关键是要重视设问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指出、写出、概括、归纳、分析、说明等。不同的行为动词,反映出不同的考查层次要求,答题的要求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例】(2020年 某市卷) 第2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后又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数学、天文等科学人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的课程体系,所以它被视作中国近代学校的发端,同时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到甲午战争前夕,清政府共创办各类新式学校三十多所。——摘编自夏金元《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嬗变》
材料二 1809年洪堡出任普鲁士公国(德国的前身)的内务部教育大臣。他依据“学术自由”与“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创办柏林大学,而当时正值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不久。洪堡的教育理念成为以后德国大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影响着欧洲近代高等教育。19世纪下半期以后,随着技术高等学校的出现,德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趋势。——摘编自邢来顺《略论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典型学校。(4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8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德两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点。(4分)
本題(1)要求“指出”,则答案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得出;
(2)要求“说明”则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历史事件的作用表述清楚;(3)要求“概括”则要按照特定要求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不能照抄材料原文。
【参考答案】⑴中国:京师同文馆;(2分)德国:柏林大学。(2分)
⑵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人才;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开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传播西方的科学思想;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4分)德国:先进的办学理念得到推广;影响欧洲近代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德国的科技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⑶共同点:面临民族危机;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政府重视;注重培养科技人才。(4分)
第三计是要重视答题规范的养成:
1、答题时间:试卷四大模块的答题时间要合理安排,模拟作答时务必当实战来演练,注意选择题还得预留填涂答题卡的时间;
2、作答要有针对性,见分下笔,要注意得分点与附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一问2分,答案很可能有1个或者2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3、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要清楚。作答的概念要准确、叙述要简明,用语特别是专有名词书写表达要规范。
结语:
由于模拟演练只能安排在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这时距中考一般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很有限的时间里,对于各地市质检卷中命题角度较好、能够考查重点知识、设问有层次、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老师还将组织学生分组集体研磨,并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当我们用好“锦囊三妙计”,未雨绸缪的结果是:面对中考我们已胸有成竹!我们已蓄势待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