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的价值内涵
2021-11-14杨兴
杨兴
摘要: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关键。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严重缺乏劳动,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责、智能化时代方便了生活,禁锢了四肢和手机依赖性增大。为此,必须强调中小学在家庭劳动中的价值,让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形成劳动观念。并能够体悟出家庭劳动的价值: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学习劳动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和家庭劳动中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庭劳动;家庭劳动价值
一、前言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早的启蒙老师,而家庭劳动则是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为了让社会重视劳动的教育价值,2020 年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家庭教育要日常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1]阐明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扮演主要角色,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质素对孩子的成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家庭劳动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影响因素,及家庭劳动对中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人类原本赖以生存的技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边缘化,一系列的“文明病”正在吞噬着年轻一代。时代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在不断地病态退化,中小学生基本的劳动权利被各种因素所剥夺。虽然一直在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结果并不如人意。“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情况比比兼是,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不足,脏活累活更不愿意涉足,也导致劳动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展现,育人的价值逐渐弱化。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也皆聚焦在学校层面,忽视了对家庭劳动的深入研究。家庭劳动中孩子劳动观念的缺失原因,主要是家庭劳动教育的缺位、错位和越位。劳动教育仅停留在学校层面喊喊口号的形式上是完全不够的,劳动教育中家庭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失责
“子不教,父之过”,文中的“父”字放在如今的社会,把它理解成“家长”也许更为贴切。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長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家长的思维认知和素养,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犹如大海中的孤舟,而家长则是舵手。自古流传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导致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出现了偏差。首先,只重视孩子的脑力劳动,忽视了体力劳动的存在。从孩子背上书包走入校园开始,考试成绩是家长唯一关心的话题,各种课外补习班,周末各种兴趣班。我曾接触到一个小学生,据了解周六一天就报了八个兴趣班,但学生真正喜欢的就只有两门课。正是这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多少家长不假思索的跟风,殊不知,这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其次,现在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的较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以后从事脑力劳动,不用日晒风吹雨淋,认为从事体力劳动太辛苦,也不体面。每当孩子犯错或者考试成绩下降时,家长就用体力劳动或者做家务来惩罚他们,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认知里,劳动就是惩罚。这让孩子的劳动意识产生严重的误导,不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因此,孩子的成长中,家庭劳动一定不能缺席,不能剥夺孩子接受劳动的权利。现在中小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可是寒窗苦读十二载,有多少学生完成了家长的这唯一的任务呢?原本丰富多彩的童年和学校生活,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孩子的成长不能干预太多,做好幕后的“舵手”即可,而不是什么事都冲在前面为孩子铺好路,这种爱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二)智能化时代方便了生活,禁锢了四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随之改变。“在物质匮乏时代,劳动具有非常明显的谋生功能。基于劳动谋生功能的教育逻辑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上具有很强的动机作用。但是,谋生的重要性对当代孩子来说已经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日益降低。”[2]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使现在的中小学生惰性变大,外在依赖太大。科技的发展进步,智能化、物联网的日趋普及和成熟,让现在中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劳动几乎都可以用机器代替。基本的劳动生产已经被人工智能精细化切割,在人惰性的依赖下,只会让现在的中小学生丧失基本的劳动技能。曾在高中做班主任时,每到周末放假回家,学生们都会拉个箱子回去,据了解,里面装的都是平时换洗的衣服,一旦到冬天,这种情况更加普遍,平日宿舍阳台的衣架上大多都是空荡荡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劳动意识,物质生活富裕后,不能禁锢孩子的四肢,能够用人力做到的事,就是引导孩子劳动实践的契机。中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共同作用,启蒙阶段需要外驱力为主导,父母是关键。然后逐渐向内驱力过度,并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从不同年龄层次和劳动需求出发,培养孩子形成自我劳动意识。
(三)手机依赖性增大
现如今手机问题是造成中小学生家庭劳动缺失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生原本作业量就大,在仅有的闲暇时间里也被手机占据,且对手机依赖性越来越大。有调查研究表明,“手机依赖是一种新型的强迫依赖行为,会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多种不适应症状。尤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而其行为控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行为。”[3]空闲时间如果没有家长强制干预,学生肯定会选择玩手机,而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特别是有的家长对于手机的依赖性也很大,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的玩手机,殊不知,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启蒙阶段。手机的依赖性过大,不仅仅是影响家庭劳动观念的养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中小学生在空余时间放下手机,从事家庭劳动,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孩子树立榜样的基础,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引导。
三、中小学生从事家庭劳动的价值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以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劳动串联着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和演变,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一)增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
劳动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付出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的体力过程,有实践过程才能有所获,有所悟。家庭劳动中父母应该起到表率作用,特别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在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时候。家庭条件再好,工作再忙,回家后要带着孩子一起从事家庭劳动,让孩子知道,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贫穷富贵,无论老幼尊卑,劳动始终贯穿着我们的一生。一个家庭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家庭才会幸福,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觉地参与家庭劳动,形成自我劳动意识。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最多的时期,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
小学阶段是孩子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形成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在从事家庭劳动的过程中,父母做好榜样,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能够抓准劳动教育契机,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在从事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和孩子分工与合作,共同体验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最为敏感,容易叛逆的时期。身体发育、学业压力、同学关系等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偏激的情绪。如果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就能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而不是有机会就是低头玩手机。青春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而家庭劳动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在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的中所想、所需,而不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一味的责怪和抱怨;在劳动过程中,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袒露心声,防止孩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很多中小学生产生抑郁症、性格孤僻、情绪极端,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此类学生多是与父母缺少沟通。
(二)学习劳动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5]弘揚劳动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只有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感受劳动文化的魅力,中小学生在家中才能有相对较多劳动的机会。对青少年生活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长是家庭劳动中最重要的教师,从劳动观念出发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劳动计划,从小培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从劳动的累与苦中体悟,并有正确认知劳动精神的态度,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劳动精神激励自身成长。“在劳动的过程中,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体力水平和审美能力充分提升,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6]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快速发展,劳动的主体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对我们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冲击。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让中小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其文化内涵,领悟其内在精神。促进中小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家庭劳动中的教育价值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站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视角下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正确劳动认知与积极主动的劳动情感,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将其培养成为热爱劳动的合格公民。”[7]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教育是劳动的理论基础,劳动是教育的实践过程。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根基,是学校和社会所不能代替的。中小学生家庭劳动中,小学和初中阶段是形成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有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时期,此时,学生在认知层面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家庭劳动是让中小学生在“小家”中磨练和成长,并逐渐向社会的“大家”中融入,提升个人修养,方能在任何集体中生存。
家长要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要着重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作用,家庭劳动教育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劳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在问题中找准教育契机,在劳动后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将来具有自我认知和理性判断的时候,还可以发现自己和社会中存在的缺陷,启发思考,增强革新的意志。在以后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或许能够让自己所有专业或者有兴趣的问题得到灵感和激情。
四、结论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社会生产生活生存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无需体力时代”、“体力缺乏时代”、“脑体严重不均衡时代”。现在的普通人享受着以前的皇帝都享受不了的“舒适”“便利”,人类远离自然、远离运动、远离生物的本性,肆无忌惮地违反“用进废退”生物进化准则,导致人类的退化。劳动回归人类日常生活迫在眉睫,现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存在很多弊病,家长需要改变观念,从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对于影响中小学生的从事家庭劳动的因素,家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效推进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路还很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糟糕的局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班建武.物质丰裕时代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J].中华家教,2021(02):83-86.
[3]李蓓蕾,张莉莉,邓林园,白瑄.高中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以北京市某校高中生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9(08):73-79.
[4]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M].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曹葆宁,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37-148.
[5]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1).
[6]郑子君.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J].人民论坛,2021(19):82-84.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