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在中小学生人群中蔓延现象与防治研究
2016-12-08钱李云鹤
钱李云鹤
摘 要:当下“中国式小孩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加强中小学生过马路的安全防范,培养中小学生过马路的自我防范能力,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揭示中小学生过马路现象的基础上,针对中小学生过马路交通行为特征及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借鉴了国外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改善和加强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生;过马路;交通安全教育
一、前言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变地越来越快起来,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在大家感叹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一个个蓬勃的生命消失在飞驰的车轮下,一个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转眼间支离破碎,中小学生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交通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由统计文献可知,每年我国因交通事故导致中小学生的伤亡人数超过万人,在可怕的数字面前让人们震惊万分。交通安全维系着社会,维系着学校,维系着千万家庭。因此,“关爱生命”并不应只是人们一句停留在口头的话语,换句话说,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二、现象
学生上下学途中过马路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在中国不少学生过马路时不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行,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都有学生不停地从斑马线或道路中过马路,根本不顾及来往的车辆,三三两两的学生扎堆在马路中央打闹嬉戏、肩并肩“压马路”、翻越马路护栏通行的现象更是普遍。现在,家长为了能方便联系孩子,基本上都为孩子配备了手机,中学生上下学途中从衣服兜里拿出手机一边走一边低着头看着手机屏幕,他们在手机上忙碌着和学习无关的活动,这样的现象真的好吗?近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学生边走路边玩手机右手摔骨折”,“低头玩手机险被车辆撞飞”。曾有记者采访了一些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在交通途中不是忙着聊天,就是戴着耳机听着音乐、看着视频,多数男孩则是把手机横拿着玩网络游戏。曾有记者在马路口做过调查采访,一位低头玩手机过马路的男孩对记者说:“我要经常了解自己网游里面的角色,因为任务和装备随时在更新”,还有让人听了不禁有些后怕的理由“我用余光能看见路,没事的”[1]。这些中学生过马路普遍情形的背后毫无疑问促使意外伤害的风险倍增。
三、行为特点
正在接受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缺乏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是显然的,他们以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参与交通活动的过程充满了幼稚,在整个交通活动中横穿马路、想跑就跑、想走就走。结合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中小学生在交通行为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泼好动,行为无常。中小学生一举一动都充满着活力。因为他们的这种生理特点,所以他们在通行马路时行走线路任意穿行、变化无常,极具突发性。
2.好奇心强,敢于冒险。中小学生的年龄正是探索欲和求知欲旺盛的时候,整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奇的,什么都想尝试,获取的知识容量也是有限的,思维简单,思想单纯,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弱。种种这些心理特点易于产生盲目的冲动和冒险行为。
3.交通活动频繁,时间性强。中小学生交通活动的路线虽然不复杂,但是每天上下学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不可避免,上下学时刻与上下班时间基本相同,正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高峰时段,每逢这一时刻机动车流、自行车流、人流和学生群迅速交汇,复杂的交通环境立即形成[2]。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学生们蜂涌而出,迅速充斥公交车站台、十字路口等特定路段,数目小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上学时,中小学生喜欢相约一起行走,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有些男孩们更喜欢相互打闹、你追我赶。
4.新一代的低头族。现在很多学生的手机都是智能手机,手机全面的功能满足了中学生的“欲望”,由于在校学习压力大,回家课程作业多,玩耍的时间寥寥无几,上下学交通途中正是这些新一代低头族的放松时间。
四、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如今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
1.导向错误。当今,社会、家庭和学校片面追求中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的标签,也是衡量他们进步的标尺,造成了管理重心的偏移,由此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忽略无可置疑。
2.交通教育体制薄弱。学校开设交通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很少,即时出现问题之后也只是临时走走过场,以便应付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检查,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就更全然不知了。
3.知识普及的缺乏。中国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由于学校的教育与上级管理部门的忽视,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的普及相对较少,甚至对交通常识也不太熟知。
4.相关部门协同的缺失。在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工作上,交警部门与学校的联络存在缺失。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宣传的形式和内容是惯用的几种方式,单一且枯燥。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受益效果也不是很好。
5.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漠然。政府职能部门对中小学校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的教育只浮于表面,华而不实。教育主管部门对这方面的考虑更是乏善可陈,基本上不对上级部门献言献策,提出相关建议和采取相关措施就更不可能了,只是一味地追求上级下达的相关考核指标。
五、国外的借鉴
国外对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很重视,丹麦孩子6岁时就在学校接受规范的交通安全教育,8岁时要对预防和减小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了解,与此同时,当地的幼儿园每周都会安排类似于散步的“徒步旅游”,在繁华的闹市,或曲径通幽的小巷总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几位老师带着一队列孩子在行走,行走的过程中老师会随时教孩子们识别马路上的交通标志和讲解交通常识。法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过马路”的培训,学校会教导他们如何过马路,组织的培训结束后,校长给每一个通过培训的孩子们颁发“马路行走许可证”,并让他们为拥有这份证书而感到光荣[2]。阿根廷还修建了一所专门接受交通法规的儿童学校,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交通法规和交通常识。培养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德国教育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政府的大力投资下,幼儿园就会开设交通安全的相关课程,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们骑自行车这一活动也要由学校组织,在警察的带领下“实习”之后才能单独上路。邻邦日本曾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在一个路口,一群小学生在走过人行横道后并没有马上离去,而是先向横道两侧的车辆各鞠了一躬,然后按了一下路口的信号灯控制器按钮,将信号灯重新调整成绿色后才离开[3]。
六、解决措施的探讨
经过对比后可知,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我国与交通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我国复杂的交通现状,短期行为和临时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安全与健康是社会关注的永恒话题,为了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对中小学生科学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及社会现有缺陷的整改已迫在眉睫。这一行动应该由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第一、在中小学校内外,应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各界与新闻媒介密切配合。中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报纸、电视、广播、微信等媒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重要途径,尤其中小学生对微信的了解更是熟上加熟,媒介借助这一特征在各种媒体上开辟有关交通安全知识的栏目,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4]。
第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和课外读物,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添加交通安全课程,并将交通安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在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三、政府投入资金,一方面对大中城市道路交通的合理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为交通教育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修建一定数量的模拟设施和场所,以便对中小学生进行更为直观形象的交通安全教育。
第四、对于主阵地学校而言,应做到:学习有教材,课时有保证。并将交通安全知识和道路通行法律法规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坚持不懈的教育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案件聚焦》等节目,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懂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课堂外,学校应组织开展一系列与交通安全教育有关的有意义的知识讲座及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收获交通安全知识[5]。
第五、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交通安全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言传身教。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家长除了要让孩子明白红绿灯的意义之外,还应教会孩子去辨别马路标示及在马路上遵守交通法规安全行走的实践环节,这个期间,孩子通过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神经细胞的反应,能够完全复制“拍摄”下大人的一举一动,并仿效之[6]。同时,家长应该合理为孩子配置手机,给孩子灌输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
七、结语
“中国式过马路”在中小学人群中的蔓延在继续,必须要抑制这种蔓延,必须要消灭这种蔓延。总之,应该将这一现象背后引发的问题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处理,对于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放,时刻不能松懈。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艳虹,张毅.八省市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状况调查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8,8(4):1-10
[2]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公共安全,1672-2396[2006]04-0141-05
[3] 张玺.国外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中国育宝网,2015.8
[4] 桑金宝.浅谈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管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673-9795(2008)08(c)-0169-02
[5] 项玉.浅析学生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教学研究周刊.2011(06)
[6] 杨军.北京市朝阳区中学生道路安全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000-9817(2007)02-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