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化社会新闻理论教学面临的冲击与应对

2021-11-14冉红庆

声屏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媒介理论教材

□ 冉红庆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改变着媒体的生态环境,促使媒体急剧变革。媒体在保有传统的信息传播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还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联系、组织内部管理、个人与组织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范围大幅度扩张,个人吃喝、荣辱、感悟、见闻等信息也都出现在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当下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新闻报道成为了人们看世界事件的重要窗口和眼睛;微博热搜直接成为了人们衡量事件人物重要性的新标准;微视、抖音等更是成为了人们记忆的新方式;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了人们的交友沟通的新阵地;QQ群课堂、腾讯课堂、云班课等更是让教学摆脱了地域的局限,让教学无处无时不在……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

媒介化社会对新闻理论教学的冲击

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传统新闻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规律、新闻传播的本质与功能、新闻传播的操作要求等知识点,旨在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规范、职业操守、职业素养进行培养。然而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不管是活动主体还是传播的客体对象、传播的载体、传播的影响作用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新闻理论教学正面临着新的冲击。

冲击着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自媒体、智能媒体以及受众的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等的出现让传统的成熟而自成体系的新闻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率先遭受到了媒介化社会的冲击。如新闻这一概念的外延开始扩大,记者这一概念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已出现显著变化,媒体这一概念急需重新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媒体的性质随着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也在不断变化,媒体的功能在媒介化社会下更是有了许多新的表现……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成熟稳定的新闻理论包括主导性新闻理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遭受着新的冲击。如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历史上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面临的如资本取代行政控制了报刊,煽情新闻泛滥,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等现实困惑。在媒介化社会时期,这些困惑已经转换为诸如表达方式与展现平台的多样化带来信息大爆炸与新闻真实性的现实冲突,抵触政府介入媒体的固化思想与寻求商业化的畸形出路之间的现实冲突等。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流程,导致对新闻实践进行总结的新闻传播要求、原则等相关理论也受到了冲击。如众包新闻的出现、智能机器人写稿、可视化传播、数据化传播等的出现对传统的新闻采编评的手段不断更新,就连内容生产的过程也都有了新的流程。与新闻传播实务相关的理论如新闻传播的要求、新闻传播流程、新闻传播管理等相关理论,在媒介化社会环境中也迫切重新建构自身的理论内容。

对新闻理论教学教材的冲击。新闻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新闻理论教材自然便是对新闻实践总结研究的文字反映。媒介化社会的新闻实践无论是生产制作流程,还是实践活动的范围、主体对象、客体状态、传播的过程与传播的效果等都已出现了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理应进入新闻理论教材、实务教材之中。

当下新闻理论教材也颇为丰富,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导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马工程编写组出版发行的《新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保军的《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梓华的《新闻理论教程》……这些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多形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近的也出现在十年之前。在多个修订版本中虽对案例、网络媒体等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与更新,然而受出版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的知识理论仍然无法紧随实践前沿,如数据新闻、众包新闻、碎片化传播、智能新闻生产等新概念、新规律、新要求、新的理论与观点、新的新闻传播形态与模式却未能进入到新闻理论的教材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新闻理论教材远远滞后于新闻实践的发展,使得新闻理论教材有着一定的滞后性。

对新闻理论教学方法的冲击。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各大高校在深刻理解新闻理论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有关新闻理论教学方法的探究,2010年6月20日上海大学联合全国新闻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创新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传播学)举办了名为“新闻理论教学:体系与方法”的研讨会。新闻理论的教师和学者都试图将诸如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读书指导法、竞赛指导法、理论联系实际、具身认知理论等等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用的各种理论带入新闻理论的教学之中,试图将传统讲授法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这些研究成果在新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新闻理论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且丰富了起来。学生在实用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在重实践轻理论学习的现实中,新闻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提升并不那么明显。

媒介化社会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案例,也能借助于媒体与千里之外的人进行讨论交流,原本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的案例讨论、问题研讨、教师授课的聆听等在各类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在课外也可以实现。这让新闻理论教学的这些有效方法的效用大打折扣。

媒介化社会时期新闻理论教学的应对

让理论回归实践。新闻理论的各项知识都来源于新闻实践,要应对媒介化社会带给新闻理论教学的理论知识冲击,在无法确保新闻教材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教学内容与新闻实践保持同步时,新闻理论的教学就必须秉持新闻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这一理念,让新闻理论回归新闻实践。

让新闻理论回归新闻实践即是将新闻理论的教学融入到学生实践活动中,借助于学生实践活动来开展新闻理论教学。首先,教学中可以实践案例对新闻理论进行分析,以案例为依托将新闻理论进行呈现阐释。如讲舆论监督,可以寻找大量的新闻报道对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目的、方法、作用和效应等进行直观式的呈现,取代枯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传达。

其次,教学中可以试验新的教学法给学生营造出学习的实践氛围和平台,如讲宣传可以让学生选定学院或者自身参与的社团组织的某些活动作为学习试验项目,在校园中进行宣传,并将自己的宣传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出现过的效果与问题等进行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加以讲授,帮助学生对宣传从概念、特点、方法与效果等多方面的深入理解。

最后,要想让新闻理论回归实践,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寻找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新闻学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从事新闻实践,因而长期以来在新闻学的教学中都存在着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想要让这一现象消失,除了要在观念上去对学生进行教育,最为重要的还是从新闻理论教学本身出发,让学生真正看到新闻理论在新闻实践中重要作用以及具体影响的各种表现。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价值、宣传方法、舆论引导、舆论监督、新闻选择、受众理论等在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等都有着重大的关联。这些内容的相关理论不仅在新闻理论教学中备受重视,在新闻业务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真正的关联,并让学生在案例和试验中去体会新闻价值、宣传方法、舆论引导等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应用。

让核心能力提升成为新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新闻理论教学虽以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讲授新闻活动有关定义、规律、原则、要求与社会影响。然而,新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概念、定义、原则规范等知识点进行背诵记忆,更应转移向学生新闻理念和新闻能力的培养。

新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培养提升的学生能力主要有:

第一,发现新闻的能力即新闻敏感。如学习新闻的定义并不是要学生将新闻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希望通过对理论的学习让学生有发现新闻的能力。当然新闻理论课程中与发现新闻能力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还有着许多其他内容,如新闻价值,宣传、舆论等。

第二,把关新闻的能力。新闻隶属于上层建筑,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新闻报道需要强调方向性和引导性。社会事件发生了,无论是自然灾害事件还是突发危机公共事件抑或是政治变动等,媒体新闻报道都需要面对社会舆论,都要在大是大非前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指引正义与公平。教材中有关的宣传知识、舆论知识、新闻工作的原则等相关内容都与此项能力提升有着直接相关。

第三,报道新闻的能力。新闻报道不仅仅与新闻采访写作有关,新闻报道与新闻工作者对受众的认知并由此所形成的受众观、新闻类别的认知、新闻报道的功能与效果的预测、媒体竞争格局、互联网等媒体自身特点的认知等有着重大关联,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方式方法。

在媒介化社会中,新闻理论教学注重对学生新闻核心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为提升新闻理论教学的效果,还是为了确保媒介化社会中新闻专业学生专业性的重要保障,更是确保新闻学不仅仅是“术”更是“学”的重要保障。

结语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对新闻理论的核心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教材等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冲击,然而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却也实实在在地让新闻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对新闻理论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应对这种冲击,不能仅仅是从教学方法上去着手调整,更是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媒介理论教材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