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编辑功能的认知与调适
2021-11-14雷歌珊
□ 雷歌珊
智媒时代下的编辑功能处处渗透着技术属性,媒介融合下的创新一词被数度提及,此语境下可以看出编辑功能也与时俱进。在智媒语境下,学界多探讨内容生产下的各阶段技术革新,从宏观角度上,对掌握整个生产流程的编辑功能讨论较少。本文着重探讨编辑功能在当下的重要性与影响,引导编辑进行清楚的自我认知,找准时代定位,顺应时代需求主动进行自我调适。
编辑:信息与意见的传播活动
人类的编辑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编辑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表述含义。它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也可作为一种技术职称。更多时候人们把编辑称为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中心环节,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表现为文化产品的选题策划过程。
“编”和“辑”最初是毫无关联的两个词,如果把二者合在一起,“编辑”的最原始的本义是指把承载于车上的凌乱的东西按顺序排列整齐,使之有序化。戴文葆认为:“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册而成书,因书籍的最初形态,继甲骨、青铜后,用作书写材料的便是竹简、木牍,以后则用缣帛。欧洲各国的编辑一词,大多由拉丁语editus而来,本义也是收集、整理”。
智媒时代下的编辑内涵随着技术媒介的发展而丰富,编辑功能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经历了消解、重构等,再一次展现在大众的视野。本文所探讨的编辑是立足于智媒时代下对信息与意见进行收集、选取、整理和传播的人及其技能素养。
审视与肯定:编辑功能再认知
有效信息的过滤器。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获取足够量的信息是当代人们获得社会安全感以及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必备要素。技术变革赋予了每个人“麦克风”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获得多元信息的需求,但信息的有效性却无法保证特别是在智媒时代,受众对于信息需求的便捷性、有效性、准确性等需求相应提升,了解掌握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指导受众健康生活与工作学习。回看历史与当下,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众与获取满足自我需求的有效信息之间,一直充斥着编辑这一角色,不管时代如何变幻编辑一职从未缺席。在智媒时代,编辑这一桥梁作用更是可以借助技术将受众的需求趋向于完美的满足,解救出深陷于信息洪流中的受众,还给他们“自由”。
社会安定的把关人。信息社会纷繁复杂,如果放任信息野蛮生长,最终只能让信息的生态圈“劣币驱逐良币”。信息传播如果需要一个守门人,那编辑就是最好的选择。对精神产品进行加工的编辑群体归属于各自的媒介平台,围绕各自的编辑方针进行信息传播,他们对于信息处理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而且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使得他们天然成为信息处理的最佳选手。智媒时代下的信息环境充斥着政治、经济、民族等多元信息,带有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属性,别有用心的信息披露可能引发社会骚乱的集合行为,消解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特别是在智媒时代,信息传递的深度、广度、精准度都大幅提升,在信息生产流程中加入把关人角色的编辑,对信息进行准确的把握后再传播,可以防止利益集团的变相操控,稳定社会环境。
多元意见的转化器。智媒时代下,编辑的角色定位似乎不再局限于人类,更多的机器承担起这份责任。无论是机器还是人类本身,编辑不仅是多元信息的采集者、发布者,更是多元信息下内涵意见的转化器。技术赋权下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让受众深受其累,影响受众对事件系统的认知,无法正确判断后形成意见,更甚者会影响社会主流思潮的建构。对于多元信息的处理,编辑功能的优势尽显,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收集以及深入探索分析之后传达给受众,帮助受众形成系统的认知,隐形中传达多元意见,形塑主流思潮。多元意见的传递过滥会造成社会思潮的异动,在智能技术加持下,编辑转化器的功能可以更加精准化、真实化,转化器功能的重要性也被这一时代所需。
创新与坚守:编辑功能的调适
专业角色的丰富性。智媒时代下,多样的媒介平台和传播方式方便了多元领域的专业人士绕开媒体平台亲自“下场发声”,打破了原来编辑这一专业角色的职能范畴。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编辑一职应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再固步自封,既要保持专业性,又要寻求多样性,丰富编辑功能内涵,适应时代而动。
首先,巧用技术转型,掌握数据资源。新兴技术引入,信息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的优势在部分类别上凸显。利用人工智能强化把关职能,相较于人工把关,即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高。智媒时代,运用AI、VR等新兴技术丰富编辑功能,强化信息生产领域,转变以往的编辑思维,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恰当的技术引入信息生产,传播效果质量更佳。传播效果的到达率与理解率相比,后者在当代更显重要。同时,编辑可以利用技术掌握足够的数据资源,分析受众的行为心理、了解受众的喜好,为有效的信息生产提供帮助。此外,掌握足够的数据资源在传播格局中可以占据主动权,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引导意见,掌握足够多的话语权。
其次,转变群体思维,情感关系赋能。互联网时代与大众传播时代的不同在于群体关系的变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克莱·舍基所说的黏性关系。与大众时代诉诸理性不同,互联网时代下的群体更加重视感性色彩,带有温度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理解,被感性支配下的群体往往更容易引发社会行为。群体的圈层关系与大众传播时代相比,范围更小、类别精确、圈层间的认同感更加狭隘,不同圈层的群体对于信息的认同感不同,但对于诉诸情感与诉诸理性的信息,前者的接受度更高。这就要求互联网下的编辑要巧用和善用情感的力量,将情感加诸在信息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下的关系赋能为信息传播赋权,传递有温度的信息与意见。
最后,创新生产模式,重握话语权。传统媒体的编辑职能扩散到大众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编辑者,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编辑身份无法适应新时代需求。5G技术的引入注定会引发巨大的信息洪流,在海量信息之下,编辑功能必须创新生产模式,洞察市场与用户信息,根据需求进行信息生产。因此,编辑的工作重心也要作出适当转移,不再拘泥于具体的信息生产,而是侧重于打造整个行业的内容生产模式,并不断根据时代创新形成行业范式,引领传播格局中UGC以及PGC的内容生产,打造良好态势,形成良性互动下的行业整体推进。这样具有创新型的编辑职能才不会落后时代与技术,才可以引领信息、平衡意见,重回话语权高地。
媒介素养的专业性。首先,坚持受众本位,牢记自身职责。媒介素养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受众本位”之上。有很多的媒介组织在信息生产流程中,只知编辑方针,忽视受众需求,自说自话,难以达到共鸣,更无法完成自身的责任属性——更好地传达信息。坚持以受众为导向,也要注重专业性的把握。对于受众需求要进行专业的分析、专业的调度,不仅要对受众需求进行把握分析,也要对受众需要知道但不自知的信息提前进行设置。在此过程中,要具有“专业性”,否则无法准确获取与传达。此外,编辑对于自身的职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把握,更具有专业性。只有将专业性贯穿职责之中,才能保证智媒时代下的信息活动传播不出现重大失误,保证自身职责的完成。
其次,把握顶层设计,紧扣政治导向。分析了解我国的阶段性任务以及时代情形,能更好地开展新闻传播工作。在编辑工作的顶层设计上,一定要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用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态度进行分析,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政治情形,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与意见。当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严重失衡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变化会引起蝴蝶效应。作为社会系统中一员的社会信息系统不能独善其身,相反,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运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会集中于媒体,编辑工作越要谨慎行之。若缺乏专业性眼光易错误领会政治意图,招致骂声,不利于信息传播的同时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结语
智媒时代下的信息生态圈更需要编辑功能,编辑功能的内涵也随着技术的迭代而丰富。互联网下的大众越来越意识到编辑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也在呼唤着带有技术革新性的编辑功能出现,编辑功能的认知逐渐走向大众。但更为重要的是编辑的自我认知,找准智媒时代下自己的定位与职责,认清时代需求,紧扣时代脉搏,以适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