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看多模态视听设计与呈现
2021-11-14邹丽玲杨洪妍金成珠
□ 邹丽玲 杨洪妍 金成珠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可通过视听一体、声画结合的方式构建拟态交际和信息传播的多模态语篇,它运用语言符号资源和动作、图像、声音等多种非语言符号资源来实现和观众互动意义。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运用多种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并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分析将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音乐、图像、表情等)整合起来进行话语分析,实现社会交际的目的。它的出现代表了话语分析领域的新进展,突破了以往以语言为基础的话语分析模式,将语言模态放入更大的语境中建构意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电视纪录片的传播特点和多模态的认知机制,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解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多种符号系统在整体意义建构中的表达。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支撑,以社会符号学为着眼点,将语言资源和非语言资源都整合到同一意义资源系统,促进多模态意义的表达,加深人们对整体语篇的理解。二十世纪后期,Halliday提出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大语言功能。他认为语篇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模态都可以体现和构建话语意义。多种符号资源的意义系统可构成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系统。G.Kress&VanLeeuven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导向,在图像领域中构建了视觉语法框架,总结出图像的三大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将G.Kress&VanLeeuven的视觉语法框架应用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探讨多模态之间的融合以及多模态符号系统在构建意义中的整体作用。
电视纪录片的多模态性
电视纪录片自创作之始就通过影像表征显现出了撼动人心的力量,彰显了影像语言的巨大潜能。为了表达情感和有效传播,纪录片的设计需将语言、音乐、视频、图片、动作等多种因素纳入考虑,在此基础上,创作团队还尽可能地施展其语言才华,把需要“阐明”的部分与让观众自己推测的部分完美融合,增进观众对纪录片整体语篇的感知和理解。因此,除了需要具备特有的语言感召力,还要具备综合运用符号系统的敏感度,每一种符号系统都不能脱离其他符号系统而单独存在。
以往针对电视纪录片的话语研究很少,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也大多仅从影像话语机制、纪录话语生成的语境等角度探究纪录片的语言特征,而没有注意电视纪录片的多模态性。电视纪录片的多模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在语言层面上,纪录片可通过会话、独白、文字等口语和书面语形式构成一个整体性语篇;其次,纪录片将语言模态和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模态相结合,使其共同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质的语篇,并通过介入方式达到“说服他人”或达到表明情感态度的效果。正如Bill Nichols所说:“纪录片的主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具有通过选择、安排声音与图像的关系而将证据与情感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电视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多模态符号的综合体,在对电视纪录片开展话语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时,不能将节目中的语言与其他模态的符号孤立开来,而应该在考察语言信息内容传达的同时,挖掘其他符号系统所附带的多模态信息,最终通过媒介传递给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推出了一部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一经播出,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片每一集都凝聚了节目组的心血,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多种渠道挖掘信息,力求还原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为了追求细节上的严谨性,多次与国内外学者进行交流,从多方面剖析抗美援朝的战争细节,这不仅仅是纪念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更是出于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片内真实揭露了战争细节,将抗美援朝战争历程呈现于人们面前。本文以第4集《首战告捷》为例,从再现意义、构图意义和互动意义三个方向入手,对本片进行详细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再现、构图意义分析
纪录片语篇的源文本涉及多个模态,除了最重要的语言符号外,还包括背景画面、发言人的神态、动作以及音乐等符号。
多模态相互融合,整体传达意义。多种模态的不同分工建构了整体语篇意义,具体而言,语言和文字可用来阐述信息;音乐和音响可渲染气氛;图像可描绘具体的画面。
例1:1950年10月,深秋的北京已经有了阵阵凉意,此时,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却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战场上……面对装备远胜于己的敌人,此时,指挥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毛泽东谨慎地思考这首战应该怎么打,因为首战对志愿军入朝后至关重要。
例1是第4集《首战告捷》的开场白,紧接着是受访者——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的具体阐释。该片段的开始是讲解员的独白,然后是受访者的具体阐释,两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例如,讲解员在讲述完毛泽东主席对指挥“第一仗要怎么打”的深思熟虑以及“初战必胜”对志愿军入朝的重要意义后,接着是邵维正的陈述:“当时的情况,敌人在变动而且进展得非常快,你预设的阵地不可能(实现),就在运动中歼敌,而且寻找战机,到底这一仗在哪里打很难说。”前后内容上是总分关系,在形式上承上启下。镜头下的二位受访者不仅是讲述者,而且还是故事里的主人公。通过他们对战争真实的描述,形成了一种隐形对话并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接下来,讲解员在独白中斩钉截铁地表述“毛泽东当机立断”,并两次强调时间“10月21日凌晨”和“凌晨2点半”,突出时局变化之快。片中通过毛主席的文字批示,并慢慢放大批示内容,使得本片更具真实性和权威性,揭露了决策内幕,展现出党中央和毛主席政治智慧和谋略。
除了语言符号的精密表述外,本片还通过大量的图像符号增加了语篇的具象化,一方面强化了情感与评价意义,另一方面减少了观众因语体跨度而产生的落差。例如,本片中有很多军事战略术语的表述,通过图文之间“详细阐述”和“具体化”的融合,有促进观众对整体意义的把握。
例2:把地图摆开,你处在什么位置……口袋战术,我把你放进来,卡死,关起门打狗,那时候你爱怎么打怎么打。
例2的语言模态是受访者韩景修(时为彭德怀警卫员)对“口袋战术”具体运用和效果的描述,为了配合受访者的描述,片中通过图片资源符号,形象化地展示口袋战术的具体内涵。
除此之外,音乐在电视纪录片多模态语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纪录片语篇的起承转合需要通过各种音乐和音响之间的转换而达成,恰当的音乐和音响有利于促进语篇整体连贯,使其在渲染氛围和奠定情绪基调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本片起始或每个部分内容承转时,不断穿插该片的专题主题曲《奔赴捍卫》可满足观众的欣赏欲,引起观众的共鸣,并促进本片情节的发展。
多种模态协同作用,精准描述情节。第4集《首战告捷》有清晰的叙事结构。本集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入朝后,毛泽东谨慎初战,精心布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首战胜利。因此,整体语篇的叙事模式为“背景——过程——结果”,展现了党中央高超的政治谋略,以及志愿军大公无私、英勇作战的精神。例如,本集从16’00”至27’00”共有4个场景,其中有2个场景描述了两次重要战斗:抢占黄草岭和云山战斗。在这两次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顽强的斗志、不屈的精神击败了“联合国军”并取得了首战胜利,本部分节奏较快,充满了紧迫的氛围。
此片段中的4个场景都围绕“战斗”这一主题平行展开,展现了各种形式的战斗画面以及志愿军在严寒、断粮的恶劣环境下抢筑工事、顽强战斗的画面。背景音乐中反复播放《奔赴捍卫》的副歌部分,与画面共同制造出危险、紧张的气氛,展现了志愿军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的形象。本片段通过2个战斗场景的组合,串联出一幅“首战告捷”的画卷。此外,尽管这4个场景的受访人不同,但他们给观众的共情体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斗经历。
多种模态之间的互动意义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并借鉴G.Kress&VanLeeuven对“图像互动意义实现方式”的总结,本部分将具体分析本片的互动意义。互动意义主要以拍摄角度和高度等方式来实现,在影视作品中,互动意义的实现方式通常有:凝视观众、近景镜头、中景镜头、远景镜头、正面视角、斜视角、俯拍角度、平角角度、仰拍角度、特写镜头等。
特写镜头“激发观众的内心的共鸣,为观众营造视觉冲击”常被用以传达互动意义。《首战告捷》中的特写镜头比较多,主要是通过特写把人物的神态特征表现出来,强调某些值得注意的细节,比如片中对毛主席坚定神情的特写镜头,以及对毛主席的文字批示的特写镜头,突出了这位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统帅有着丰富的革命战争经验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并通过毛主席当时的文字指示,即历史的真实信息强化了本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正面视角和中景视角的互动意义在于向观众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同时让观众走进情境,真实感受故事情节。俯拍角度可在宏观上表达意义,可用来开阔视野,真实地反映环境、空间和人的位置,有利于表现浩大的场景,并在宏观上表达意义;仰拍指摄像机镜头低于拍摄主体视平线的拍摄方式。该片中有许多俯拍、仰拍角度的画面,如志愿军入朝队伍的画面即为俯拍突出了首战胜利对志愿军入朝后的非凡意义,仰拍的画面显示了敌人装备先进以及志愿军的英勇无畏。斜视角表现的是一种“超脱”或“远离”。G.Kress&VanLeeuven的研究分析显示,斜视角表示“你所看到的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我们不参与的他者的世界”,如片中斜角拍摄传达的意义主要是表明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工具所代表的战争故事。
以上互动意义的分析表明,志愿军虽身处劣势,武器装备落后,但仍旧奋勇杀敌,坚持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战云散去,浩气长存。
结论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导向,通过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多种符号资源的协作,共同构建意义系统,展现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虽然语言和文字依然是本片意义表达的主体,但只有通过其他非语言模态符号的协作,才能构建完整的语篇意义。本片真实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战的光辉历程,展现出志愿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气魄,激发了观众对志愿军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并将个人记忆与国家记忆相结合,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