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浪漫与关怀:中老年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的价值构建探究
2021-11-14孙硕
□孙硕
当代社会中老年群体的存在现状
社会发展所导致的伦理缺陷。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在持续攀升。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压力,生存环境的逼仄让使得夫妻感情在生活琐事中变得脆弱易碎。而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渴望爱情追求自由重新定义了婚姻。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家的夫妻完成传统家庭观念所赋予的教养任务后,离婚仿佛成为了通往自由的唯一砝码。有数据显示,2019年离婚登记人群中40岁以上年龄群体人数高达368.5万人,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中。2020年上海静安区法院发布涉老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数据显示约2/3涉老离婚案件当事人年龄在60-70周岁,多为退休不久的老人。
与此同时,中国丧偶老年人的独居比例持续上升,与已婚子女同住比例逐步降低。根据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已达41.7%。当前,传统代际交换关系的维系力量和存在基础已经完全改变,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敬重已经丧失优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于新的夫妻关系与年轻人文化的倚重。因此,传统伦理衰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亲子分居,导致了独居老人的比例不断增加。无论是离婚还是丧偶,作为那个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隐忍的一代,他们羞于流露出自己在陪伴上的缺失、在情感上的渴望。子女成家立业后缺乏关怀和陪伴,忽视了父母的情感需求,部分子女对于离异或丧偶的父母寻找另一半时的态度是模糊的。这往往会导致老年人产生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降低其对生活满意度,从而无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对于孤寡老人来说,当得不到代际支持时,他们更加渴望在垂暮之年能寻找到年纪相仿的另一半来纾解内心的情绪,陪伴彼此走过生命的最后一段。
社会支持对中老年人生命意义的影响。离婚率在一线城市逐年飙升的同时,离异已经开始成为了一种单身的常态。无论是离异还是丧偶,中老年单身人士开始在这个社会被逐渐包容和接受。社会开始关怀中老年单身人士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平台和场合来牵线搭桥。无论是公园里的相亲角、现实中的婚姻介绍所,以及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和网络交友平台,其本质都是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为中老年人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和情感宣泄的窗口,旨在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后半生的依托。
最早在电视荧屏上出现的相亲交友类节目是1988年在山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红娘》,这是最早的直接报名参加的相亲节目。随着这档节目的播出,各大卫视纷纷进军相亲交友类节目市场,陆续推出了《非常男女》《玫瑰之约》《我们约会吧》等节目。而如今荧屏上热度比较高的几档相亲交友类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国式相亲》《新相亲大会》等更是把娱乐性元素融入服务类节目中,为节目赚取流量和噱头,以便取得更好的收视率。而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出分众化传播的趋势,节目制作开始走向垂直细分,根据受众不同的性别年龄、气质性格、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来将节目内容进行垂直深耕,中老年相亲交友类节目应运而生。
代际分野中相亲交友类节目的程式设置差异
尽管当前的中老年相亲节目不像青年相亲节目一样频繁出现在大众的眼前,但目前这类节目已经在各大地面频道遍地开花,如北京生活频道的《选择》、湖北经视的《桃花朵朵开》、湖南经视的《幸福来敲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的《相亲相爱》等。这些节目在主持人和心理专家的功能设定,观察室和亲友团的作用担当,以及嘉宾的参与方式等方面都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式相亲》等青年相亲交友类节目存在着一些代际上的差异。
主持人:从娱乐性到功能性。把私密性较强的相亲活动搬到公开的舞台上,而嘉宾多为素人,当他们面对观众和摄像机时难免会紧张局促,无法准确表达内心诉求,此时主持人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以他幽默的话语和犀利的观点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给节目带来了一定的娱乐效果。而在中老年相亲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设定更加偏向功能性,简单直接高效地反映嘉宾诉求。
在北京卫视的中老年相亲节目《选择》中,主持人韩晓滟是一位女性,不同于以往相亲节目中的男主持人形象,女主持人在两性话题方面更具亲和力和敏感度。韩晓滟在节目中担当的角色不仅仅只是主持人的基本功能,并且还是相亲对象之间的“红娘”。中老年人在电视节目中相亲难免局促,韩晓滟会代替女嘉宾询问男嘉宾的各种条件和家庭情况。如“退休金是多少”“是否和子女同住”“房子写的谁的名字”“孩子对再婚持什么态度”等问题。主持人帮助嘉宾询问的这些十分现实的问题,看似有些直接冒昧,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省去那些繁琐的节目环节和综艺效果,简单直接的询问有效信息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服务。
嘉宾:从“联网”到“脱网”。《非诚勿扰》早在开播之时就确立了同世纪佳缘网、百合网等相亲交友网站的合作关系,网站为节目提供优质用户,节目给网站打造广告效应,实现双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电视和网络平台结合的方式也更适用于当下年轻人的交友方式和交友理念,网络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然不具有普适性。许多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被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手机抛下,同时也被这个时代最便利的交友方式即网络交友所抛下。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则在这个人人都在冲浪的时代开始“脱网”,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可以触及的交友平台。像《选择》和《桃花朵朵开》这两档节目,都会以电话热线的方式来进行报名,还会直接在屏幕上或者在微信公众号上提供单身人士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以供有意人士联系交友,并且还会举办线下的相亲大会和集体婚礼,真正做到了站在中老年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用最切实有效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最大程度上做到为人民服务的节目宗旨。
心理专家:从价值引领到情感支持。不论是相亲交友类节目还是一些情感调节类节目,在两性情感类节目中心理专家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通常作为价值引领和给出意见的“第三视角”让在场的嘉宾能够有一个冷静下来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代替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舞台上发声。如《非常勿扰》中的心理专家黄菡,作为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她在舞台上会以专业的角度给出其独到的见解,她在节目中承担了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在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引导年轻人在择偶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为重要。
在《桃花朵朵开》中同样设置了心理专家的角色,节目中以“桃花阵”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场上的嘉宾挑选心仪的对象。《选择》中设置有三位心理专家的席位在现场,给嘉宾提出选择上的意见。青年人在面对情感选择时容易被表面的虚假繁荣和灯红酒绿所迷惑,而对于那些早已过不惑之年的中老年人士在经历过一次婚姻或是经历过生老病死后,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标准。面对中老年人的择偶观,心理专家更多时候是在给予肯定和顺从的评价。心理专家在以朋友的身份和嘉宾对话,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肯定他们能够走到台前来追爱的勇气。
中老年相亲交友类节目的分众化传播价值
缓解负面情绪,弥补情感缺口。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更适合这个拥挤的时代下忙碌的人们的交友需求,而当智能手机承载了网络时,交友又开始变得私密。显然,网络交友的这些特性并不适用于老年人,他们在网络的使用和移动媒体的使用上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由于老年人是电视的收视主力军,因此电视交友的群众基础广泛,再加上一般都以电话方式进行报名,流程简单直接,更加适合老年群体。在这个人人都在呼唤网络、拥抱网络的时代,电视可以重新拾起那些被互联网抛下却有切实需求的老年人,对他们来说,“脱网”比“联网”更具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老年相亲节目的播出频道一般都集中于在地面频道。在地面频道播出的优势在于能够以区域为基础来征集同地区嘉宾,解决一定的地域差异和异地问题,并且有利于开展线下交友活动,让老年人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享受到节目所带来的便利。和年轻人喜欢和同龄人相处一样,老年人更加渴望同龄人的陪伴。缺乏温暖,缺少陪伴,不想将就,情感无处寄托是当下孤寡老人主要的心理问题。而相亲节目的出现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甚至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认识到更多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从中得到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倡导多元价值观,正向引领社会关怀。对老年人来说,中老年相亲交友类节目的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可以重新定义其生命意义,还在于可以引领一种追求自我的社会风气。老年婚恋远比人们想象困难,除了子女的不支持以外,一个最大的障碍在于街坊邻居的异样眼光。那些时常蹲在巷口的大妈和广场上锻炼的大爷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年人找老伴这种所谓“不正经”“离谱”的行为。对于老年人来说,“脸面”是最后一个想摆脱又不敢摆脱的枷锁。
中老年相亲交友类节目的产生,向那些想找寻伴侣又怕闲言碎语的老年人展现出这样一种价值观:这个社会上因为各种原因单身的老年人有很多,他们都和自己一样有情感需求,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渴望,愿意在电视节目这样一个公开的平台勇于表达自我,来自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并没有淹没他们,最后真的有人找到了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可以说中老年相亲节目做出了一种行为示范:勇敢追爱并不只是属于年轻人的权利,老年人也有让生命再次鲜活的可能。
中老年相亲节目的好看在于其能够反映出真实的生活百态,也因为真实,在当下这个话题炒作横行、媚俗拜金肆意的网络时代,节目中的孤寡老人所流露出的对家庭、陪伴和温暖的质朴寄望,让人们看到了真情所赋予媒介的温度。中老年相亲节目所呈现出来的务实与浪漫,正是社会对孤寡老人所做出的具有生命意义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