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方式转变的研究与探索

2021-11-14

声屏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深度报道源于大众不满足获知新闻本身,想了解新闻发生的原因,即对新闻背后新闻的需求。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媒介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海量内容和AI技术成为行业的明星,并兴起了以急速化、碎片化、表层化为特点的浅阅读模式。而深度报道却在全面性、专业性、内容量大这种较为耗时的属性下,在新媒体平台上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如何在保留传统媒体新闻深度报道内容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在传播、交互方式等方面理念和技术优势,保持强有力的竞争,成为传统媒体适应新的宣传环境需要进行的研究与探索。

深度报道的行业现况

当下,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在不断创新,深度报道的内容含义也在丰富,但深度报道形式、内容更新的速度较慢。在快速变化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究竟还是否有存在的意义?从新闻角度来看,判断新闻价值,一般需要从新闻五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入手,这五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何事”,即新闻内容。然而,新媒体从业者一般判断信息价值则多以趣味性为主,并不深究信息的来源、成因等,所以深度报道中追求的深度真实内容,恰好是新媒体目前较为欠缺的。

新媒体时代,受众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内容虽然涉及广泛,但是大多内容都停留在信息表象,受众无法了解感兴趣信息的更深层次内容。如此,受众对深层次、高质量信息的需求越发凸显。深度报道虽然可以满足受众对特定信息的内容、质量需求,但难以破解时间和内容量上的限制,这成为它难以在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的矛盾点之一。

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

深度报道文体特点成为新媒体渠道传播劣势。新媒体崛起后,传统媒体都遇到了不小的传播难题,特别是其中的深度报道方式。深度报道需要在发现新闻后挖掘背后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导致耗时较久,篇幅较大,这对于新媒体时代大家普遍形成的快速阅读习惯来说并不契合。

目前,新媒体信息的阅览时间一般都会控制在5分钟以内,更有甚者仅以预告、导语等类似形式,提供1分钟以内的短阅读。这让受众形成的阅读习惯,在面对大篇幅文章时很难沉下心来进行沉浸式阅读。很多内容优质的深度报道,也因此难以获得受众青睐,致使出现报道评价较高、阅读量上不去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对于新闻来说,时效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但是时效与真实又往往存在辩证关系。时效性求快,但人对事件认识是有一个过程,探寻真相需要时间,不能兼顾的情形时有发生。所以,传统新闻一般不会单纯地求快,都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追求快。而新媒体初生,较为缺乏标准的监管体系,作者为追求商业价值,会在固定的时间内发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导致行业中假新闻、假信息、旧消息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让互联网中批量冗杂的信息愈发真假难辨。

深度报道成本较高。新媒体的崛起,极大地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广告和投资性收入大幅减少。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高投入报道形式,不仅耗费时间,也需要媒体提供资金和校验支持。加之,不少深度报道还需探究某一领域、行业的内部情况,从而触及相关利益群体,出现意料之外的阻挠,致使陷入取材难、耗时长、人力支出大却无收益的窘境。

对作者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深度报道需要探究新闻背后的本质,这需要作者有优秀的书写能力、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以达到透过细节探寻本质的目的。这类作者往往是行业的业务能手,需要承担更多的创作任务,大量使用这些人去进行深度报道,将增加新闻制作成本,降低作者收益。因此,作者也更乐于采写短新闻,而非深究深度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方式的转变策略

将深度报道拆分为短小连贯的连续报道。新媒体信息从题目上看,通常是指向性强、有悬念、有内容反差和能引发共鸣的内容。如2020年11月微博热搜中,就有“中国航天太会起名了”“深圳彭年万丽酒店道歉”等标题。这类标题内容不完整,在传统媒体中很少采用,但这种不完整的题目给受众留足了想象空间,让受众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探究内容的动力。而这一特点与深度报道产生的初衷相契合。

如此看,深度报道的本身价值并未消失,反而可以用一种“游戏通关”的态度,逐步拆分内容,适度给受众提供内容反馈,并将大篇幅内容进行拆分,连续地对受众进行内容输出。

传统的深度报道,一般分为发现、调查、探究解决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的最耗时、投入最大、篇幅最多的是调查。而发现阶段精力耗费较少,时效性很强,作者可先将新闻现象以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习惯,通过预告和内容预览的形式在媒体平台刊发,在事件引发关注的期间,深入调查。

打造深度报道的矩阵传播。根据Morketing研究院发布的《新势能人群休闲娱乐App偏好洞察报告》,一个人一般都只会习惯看较为固定的2~3个讯息类App。所以一味耕耘固定的平台,不利于受众的拓展和流量的提升。

纵观当下的传统媒体转型,实际多是将报纸、电视节目直接照搬至网上,不仅内容未经适应性的调整,实际的传播方式也较为单一,以至经常出现自媒体修改的新闻的阅读量要高于原创新闻的阅读量。可见,并非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不受读者喜爱,而是方式未适应受众的特点。

如今,成熟的新媒体会在创作内容的同时更新传播模式,矩阵化传播就是现在较新的传播模式之一。矩阵化传播是将已有的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根据相应特性进行再加工、再传播,然后相互引流,以达到信息效益最大化。例如,原先传统媒体创作出新闻,在新闻网络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表后,便不再进一步传播,受众找寻新闻内容,需要主动搜索,耗费大量的搜索时间。而如今算法推荐类新媒体平台,会根据受众曾经搜过的某一信息,集中推荐同类型其他信息,省去获取信息的时间,这也是短视频和短信息新媒体平台吸纳用户的核心方式和优势。但是这种方式难以固定住特定的受众,所以就需要矩阵传播,相互引流,使信息传播达到最大化,辐射更多不同平台的受众。

保持权威性和专业性,重视社会效益。新媒体信息,大多是将有限的新闻信息进行复制、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因自媒体作者为博取眼球,而对原信息进行断章取义、内容捏造,以致出现假新闻和营销信息等。这对受众已产生了很强的误导作用。

培养深度报道记者的专业能力。传统媒体从业者已从收入上感到新媒体的冲击,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从业者需要在保证自我专业性、行业道德、个人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再调整、再学习,以适应行业的变化。

特别是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同时,着力培养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特有的发现内容、处理内容、挖掘内容的能力,强化对内容数据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定位海量信息中的关键内容,并将其作为深度报道中的背景资料和补充信息,提高报道质量。

结语

新媒体时代各种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深度报道要面临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挑战,从业者也要预见到智能信息系统带来的新一轮信息爆炸。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形式,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监督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今天也同样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仍处于转型期,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揭露新闻背后事实的深度报道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所以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应直面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并从中找寻更适合不同受众的深度报道形式,通过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让深度报道为受众提供更有效的新闻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